“死生有循环之端”的生死观

第五节 “死生有循环之端”的生死观

道家、道教最关注生与死的问题。《庄子》曾两次引“仲尼曰”强调生死问题的重要性(见《德充符》和《田子方》),其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生死观,是“未知生,焉知死”,即重视生的问题而轻视死的问题。老子和道家、道教则不回避生与死的问题,甚至将生与死的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探讨。老子就曾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76章),坚决主张“守柔”“贵生”。这看起来像是与孔子、儒家一样重生轻死,实际上只是重视生的价值,而不回避对死的问题的探讨。不探讨死的问题,就不知道生的价值所在,况且,生与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可以互相转化。佛教以有生为空幻,宣扬涅槃灭度,主张生死轮回,追求超度苦海以进入涅槃不生的境界。显然,佛与道在生死观上是截然相反的。不过,南北朝以后,道教积极吸取佛教教义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基础,在生死观上也摄取了佛教的轮回说,从而使道教原来所宣扬的即身成仙观念转变成轮转成仙思想,这样,佛教与道教在生死观念上的对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至隋唐时期,道教的这种轮转成仙思想已相当流行,王玄览便主张“生死而非常” (35) ,认为生与死都是可以改变的,生可以转变成死,死亦可以转变成生。张志和的生死观念,正是这一思想流行的一种特殊表现。

张志和是以日月有合璧之元、薄蚀之交来论述其生死观念的。他指出:

日月有合璧之元,死生有循环之端。定合璧之元者,知薄蚀之交有时;达循环之端者,知死生之会有期。是故月之掩日而光昏,月度而日耀。日之对月而明夺,违对而月朗。是故死之换生而魂化,死过而生来。 (36)

以循环论来说明生死关系,显然是受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在张志和看来,生与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循环转化的,死去则生来,生去则死来。而且与日月有薄蚀之交一样,生与死也有相会之期。这种将生死看做一种如同日月轮转的自然现象的观点,若从世界的事事物物总处在生生死死的过程中的观点来看,是有其积极、合理的意义的,但若就具体的个别事物的生死变化来看,则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别是当他以“魂化”来说明“死之换生”时,其神秘唯心主义本质便十分鲜明地表露了出来。

在张志和看来,生与死都不能脱离对方而显现自身,如同“月之明,由日之照者也;死之见,由生之知者也。非照而月之不明矣,非知而死之不见矣”。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生便无死,无死也便无生。这种观念显然包含着认识的辩证法。张志和进一步指出,生与死既是人的主观认识上的区分,有生有死便必有生死之忧患,这对于世俗之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执着于生与死。对于至人来说,则无所谓生死之忧患,因为“死生之会,不能变至人之神。……神不变,故至人无死生之恐者矣” (37) 。也就是说,至人只有形躯之生死,而无精神之生死。形躯之生死,是自然的必然规律,任何人(包括世俗之人和至人)都不可逃避。精神之生死则不然。凡夫俗子往往因有形躯之死生轮转而生精神之变化,自然会有生死之忧患,而至人则始终精神不变化,自然超越于生死之外。不难看出,这种形死神存、形有死生变化而神无变化的观念,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形神观,这也正是张志和生死观的实质所在。

(1) 〔唐〕颜真卿:《颜鲁公集》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13页。

(2) 〔宋〕陈思:《书小史》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第7页。

(3) 〔清〕汪灏等:《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一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7册,第12页。

(4) 〔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6册,第5页。

(5)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10页。

(6) 《续仙传》卷上,《道藏》第5册,第77页。

(7)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1册,第5页。

(8)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21页。

(9)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5册,第13页。

(10) 《道教义枢》卷八,《道藏》第24册,第831页。

(11) 《道体论》,《道藏》第22册,第889页。

(12) 《玄真子外篇·卷上·碧虚》,《道藏》第21册,第718页。

(13) ②《玄真子外篇·卷上·碧虚》,《道藏》第21册,第718页。

(14) 《玄真子外篇·卷上·碧虚》,《道藏》第21册,第719页。

(15) ②《玄真子外篇·卷上·碧虚》,《道藏》第21册,第719页。

(16) ②《玄真子外篇·卷上·碧虚》,《道藏》第21册,第719页。

(17) 《玄真子外篇·卷上·碧虚》,《道藏》第21册,第719—720页。

(18) 《玄真子外篇·卷上·碧虚》,《道藏》第21册,第720页。

(19) 《道教义枢》卷一○,《道藏》第24册,第835页。

(20) 《玄真子外篇·卷中·鹫》,《道藏》第21册,第721页。

(21) 《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5页。

(22) 钱锺书:《管锥编》第2册,第445—4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1。

(23) 钱锺书:《管锥编》第2册,第448页。

(24) ④《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5页。

(25) ②《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5页。

(26) 《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5页。

(27) 《玄真子外篇·卷中·鹫》,《道藏》第21册,第721—722页。

(28) ③《玄真子外篇·卷中·鹫》,《道藏》第21册,第722页。

(29) 《玄真子外篇·卷中·鹫》,《道藏》第21册,第722页。

(30) 《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3—724页。

(31) 《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4页。

(32) 《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4页。

(33) 《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4页。

(34) 《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4—725页。

(35) 《玄珠录》卷上,《道藏》第23册,第621页。

(36) ③《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5页。

(37) 《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道藏》第21册,第7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