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哲学思想
在隋唐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中,禅宗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支。禅发源于印度佛教,而在中国发扬光大。从北魏菩提达摩传来印度禅法,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的弘化,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开创东山法门,中国禅宗才脱离了游移不定的状态而相对确定下来,中国禅宗的思想也因此有了较为系统的表述。而慧能、神秀时代,禅宗南北分流,中国禅进入了成熟的形态,以慧能《坛经》为中心的禅学思想更是把中国禅推到了一个高峰。唐代禅宗的思想历史大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菩提达摩经过东山法门,到南能北秀的分宗,这一时期被学术界称为初期禅或早期禅的时代。这一时期还有一些重要的禅宗支流分头发展,重要的有以慧能弟子荷泽神会为代表的荷泽宗,从四祖道信门下分出的以牛头法融为代表的牛头宗,以及从五祖门下向四川发展出的以无相为代表的净众宗和以保唐无住为代表的保唐宗。初期禅宗发展史上,北宗因神秀与他的弟子普寂一系的传承获得唐王朝的大力支持,曾一度大行其道。北宗禅在极盛时代也受到荷泽宗神会的严厉挑战,从而才使得中国禅学史上所谓南顿北渐的思想分歧明朗化。8世纪安史之乱以后,曾经出现过一段北宗、南宗(荷泽宗)、牛头宗三宗鼎立的局面,随后由慧能一系的弟子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而形成洪州宗,由慧能另外一系的传人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而形成石头宗,这两系作为南宗禅的代表,成为唐代禅宗中期最有影响力的流派。特别是洪州一系提倡“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与“无修无证”的禅风,使禅宗在回到日常生活化的同时也更加具有中国化的思想色彩。等到唐末五代时期,南宗禅逐渐独盛天下,形成了以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为代表的五家分流,而各呈不同的思想特色。这些南宗各家的思想源流,皆是对慧能禅学思想所做的不同发挥,以至于出现了“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指慧能禅]”的局面。禅宗一直以宗门自称,而与天台、唯识及华严等教门或义学显示出不同的风格,虽然禅宗没有系统化的哲学论述,但其独特的思想观念与方法,对于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成为我们书写隋唐哲学史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限于篇幅,本章并非就隋唐禅宗思想各家做系统的论述,也没有简单沿袭时下一般禅宗史的议题,而是就其中若干专题做出哲学思想史上的阐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