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说

第三节 “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说

法界缘起论是华严宗佛教思想的独特义理,其中心内容是“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说。

一、 “六相圆融”说

“六相圆融”说基于前述“因门六义”而建立。这一思想以具体的现象为对象,从整体与部分及部分与部分等的关系方面,论述现象世界的圆融无碍。所谓六相,是指宇宙万物所具有的六种相状,就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总相者,一舍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比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 (16) 其中,总相与别相是六相的基础。

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括六相第八》和《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理分第十》中,分别以金狮子和屋舍为喻,对六相的意义做了明了具体详尽的阐释。以金狮子来说,作为因缘而起的事物,金狮子的整体就是总相;组成金狮子的各个部分,如眼、耳、鼻、舌、身等,各有不同,即是别相;狮子的眼、耳等各部分作为狮子的一部分,共同组成金狮子,就其具有共性而言,是为同相;而狮子各个部分各有特点,历然不乱,就是异相;眼、耳等各个部分互相配合,一同构成狮子,即是成相;各个部分各住其本位,不构成狮子整体的一面,是为坏相。同样,以由椽、瓦等构成的房屋来说,房屋整体就是总相;构成房屋的椽、瓦等各种构件与房屋有区别,就是别相;椽、瓦等构件虽形状、功能各异而不相冲突,相互勾连共同构成房屋,具有共同的特性,是为同相;椽、瓦等材料彼此之间各各相异,互不相同,是为异相;由椽、瓦等诸缘和合共同构成房屋,房屋构成之后,椽、瓦等才能称为房屋的组成部分,椽、瓦等部分与房屋相辅相成,是为成相;椽、瓦等虽共同构成房屋,但各个部分均保持自身独立的特性,椽、瓦等自身并没有变成房屋,就是坏相。法藏认为,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皆具有六相,由诸要素或部分组成的事物整体是总相;构成某一事物的诸要素是别相。事物由众因缘和合而成,构成事物的各要素虽形相不一,但共同和合而成为一体,是同相;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虽同成一体,但各要素形态、功能各异,是异相。事物的各种要素相互和合,共同作用,共同成就事物,是成相;各种要素各自保持自身的独立状态,是坏相。

“六相圆融”是指六相间的互融互摄、相即相入,互不相碍。离总相,无别相。离同相,无异相。离成相,无坏相。总与别无异,同与异合一,成与坏无别。这一理论是法藏在继承印度世亲及华严二祖智俨的“六相”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把世亲主要用来解释《华严经》十句经文的“六相”说进一步理论化,并引申为对整个宇宙现象的描述,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具足六相,用此六相就可以解说一切缘起现象,正因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 (17)

法藏的“六相圆融”说,通过对缘起现象各具总、别、同、异、成、坏六种相状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论述了法界缘起的内容,以及缘起现象间相互依存、相融相摄的圆融关系。“六相圆融”说强调说明了事物所具有的六相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尤其侧重其统一的一面,以此昭示一切现象的相即相摄、圆融无碍。“一切缘起法,不成则已,成则相即镕融,无碍自在,圆极难思。” (18) 法藏认为,六相圆融是佛教一乘教义的根本特色,这种义理不是靠一般的经验认识所能达到的,它是“圆极难思”的,这充分显示了华严境界的高超,也体现出宗教神学的超验特性。

二、 “十玄无碍”说

“十玄无碍”说是华严宗法界缘起说的又一主要内容。“十玄无碍”的全称是“十玄缘起无碍法门”,又称“十玄缘起”“华严一乘十玄门”“十玄门”“无尽缘起法门”等,简称“十玄”。华严二祖智俨在其所著《华严一乘十玄门》中首次提出了“十玄”学说,后来法藏继承了这一学说,并加以调整和完善,在《五教章》标举为“古十玄”。后澄观再述其义,称为“新十玄”而终于定型。 (19) “十玄”也就是十个法门,依澄观《华严经疏》为: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这十个法门因为有借助圆数“十”以显重重无尽、各自无碍的意味,所以也称为“十玄无尽”或“十玄无碍”。“十玄”说是在“六相”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六相”说是就每一个具体的事物来言,而“十玄”说则是就整个宇宙世界的万事万物全体及其相互间关系而言。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中说:“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有一门,即具一切。” (20) 由十玄门的圆融无碍而及于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圆融无碍,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具足这十玄,因此,根据此一学说,无论从何而言,事物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同时,事物之间虽有相即相入、圆融无碍这一层关系,但也并没有泯除差别,也即“不坏本相”。这就是法藏对缘起世界万物的总体描述。

“十玄”说是华严宗义理中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因其也是法藏《华严金师子章》重点部分,以下即借此著所述加以解说。 (21)

(1) 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就是时间上没有先后之分;“具足”,就是完全具备,无所遗漏;“相应”,就是彼此相互呼应,不相违背。此门说的是因缘和合而起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在时间上没有前后,在内容上无所缺漏,互为因果,彼此相应,一与多互为一体。这一门是整个十玄门的总体概说,其余九门都是对这一门的具体阐述。《金师子章》表述为:“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金体与狮子相互对应而成一缘起,同时显现为金狮子,金体与狮子,并无先后。即本体随缘而显事相,同时事相借幻色以明其本体。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具足,共为一体而缘起显现,金狮子犹如“大海一滴,具百川之味”。就全体性而言,体之与相,完满俱足。

(2) 广狭自在无碍门。“广”即广大,“狭”即狭小。此门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虽然有大小、广狭的区别,但互为缘起,大小交融,空间的阻隔也并不存在了。就某一事物而言,既有缘起、含藏其他事物的无限广大的一面,亦有保持其自身特性的狭小的一面,二者同时成立,不相妨碍,所以称为“自在无碍”。在《金师子章》中,用金狮子的眼去包摄整个狮子相,则整个狮子纯粹都是眼,用金狮子的耳去包摄整个狮子相,则整个狮子纯粹都是耳。其他各根如鼻、舌、身也是如此。因为眼、耳、鼻、舌、身各根互有不同,所以是“一一皆杂”的。但眼、耳、鼻、舌、身各根又都可以包摄整个狮子相,所以又是“一一皆纯”的。既杂又纯,互具功德而圆满自足。

(3) 一多相容不同门。这里的“一”和“多”均各有两重意思:一、“一”指总相、全体,“多”指别相、个体,一切事物的真如本体都是“一”,随缘显现的万事万物即是“多”;二、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任何一物是“一”,其他一切事物则是“多”。“相容”即相互包容、相互含摄,一与多互相容纳,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不同”即一与多虽相互容摄,但又互不相混同。这一门是说宇宙间事物的本体与现象及现象与现象间,既相互含摄又相互区别的关系。《金师子章》中,金子如理,理是一。师子是事,事即多。理与事既“一多无碍”,又“各住自位”。即是说,一方面狮子外在表现为金子,金子与狮子二者相容成立,一多无碍;另一方面,狮子即狮子,金子是金子,各住于相应的地位而互不相同。虽自在无碍,而其体仍不同。

(4) 诸法相即自在门。此门是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本体而言,都是相即相入、自在无碍的。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金狮子的眼、耳、鼻等各根和每一毫毛,都是由金子做成的,所以诸根、毛都能因金体而包容收取整个狮子相。可以说,每一根一毛都遍布整个狮子。金狮子的眼就是金狮子的耳,金狮子的耳就是金狮子的鼻,其余依次成立。金狮子的诸根各毛既“自在成立”,保持其自相,又“无障无碍”,互相等同。

(5) 秘密隐显俱成门。指一切事物皆具有隐和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依,同时并存。《金师子章》说:“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人们因观察维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照结果。事物在被观察时就会显现,不被观察时就会隐没。万物都是同时具备隐和显两种形相,而这两种形相始终都离不开人的观照。以金与狮子的关系为例,如果只专注于狮子的形相,就会只看到师子而看不到金之体,如果只专注于金体,就会只看到金体而不见狮子相。如果对狮子的形相和金体两层都加以注意,二者就会同时显现或者同时隐没。其表其里,隐显一体。

(6) 微细相容安立门。此门是说一切事物,无论是大如须弥山,还是小如微尘,都能相互含容,以小入大,而又各守自位,大小不乱,不坏本相。不仅大能容小,而且小也同样能容大,以至含容一切事物,所含之多,不改其多,所含之大,不坏其大。无论大小微细,都安然并存,不相妨碍。如金与狮子,虽然有显隐、一多、纯杂等种种差别,但“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观,皆悉相容,不碍安立”。

(7) 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指帝释天,是佛教护法神十二天之一。“因陀罗网”是帝释天宫里的一张缀满无数珍珠的大网。法藏以因陀罗网珠光闪耀、珠影交映为喻,说明现象世界众每一具体事物都包含着其外一切事物,森然万象,相互交涉,相即相入,互相显发,无穷无尽,以此说明法界缘起重重包藏,绵延无尽之理。金狮子的眼、耳和四肢关节、其身体各处乃至无数根毛中,都包含金狮子,无数根毛中金狮子,同时还入一根毛之中。这无数狮子互相含摄包容,犹如帝释天宫殿里面装饰的珠网,错落交接,珠光互映,层叠无尽。以此说明了诸法与诸法之间辗转反复、重重无尽的道理。《金师子章》所引《显钞》有释曰:“华叶一一微尘中,皆现无边刹那海。刹海复有微尘,微尘复有刹海,重重无尽。”

(8) 托事显法生解门。“托事”,即随举一事加以寄托;“显法”,即彰显道理;“生解”,即产生解悟。此门是说一切事物皆是互为缘起的,即使任一浅显事物,都能显现出圆融的道理来,事物的实体与表象相融无碍,这使众生悟解事事无碍的真谛。《金师子章》中说,狮子是幻相,执着于此幻相,即为无明;金体本无生灭,是真如本体。通过生灭把握无生灭,可由无明转为正觉。本体也必须假托现象才能显现,这叫托事显法。

(9) 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合为九世;九世相互摄入,又不出当前一念,此一念就是总相,九世就是别相,总别相合,即为十世。隔法异成,是指存在于不同时间(即十世)的相互有别的事物。此门是说存在于十世中的事物和现象虽然互有区别、前后相隔,但又于一念之中具足显现,互为连通,相即相入,超越时间,融通无碍。以金狮子为例,狮子是有为之法,流动不居,念念生灭,在每一刹那之间都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又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共成九世,诸法都受九世时间规律的支配。如法藏对时间的看法:“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即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 (22) 所以,一念即千劫,千劫即一念;虽有九世,各不相同,但又相互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九世和一念共为十世。这样,十世的时移世异是相隔,而每一世又能遍十世而同时成就,虽异而成。“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 (23)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下一念。

(10) 主伴圆明具德门。此门是说因缘而起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无论以哪一种事物为主,其余诸法皆为其伴,而主伴是相对的、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任一事物,当它缘起作为主时,其他事物必然作为伴而随之生起。如此,相互依存的万事万物就构成了一种互为主伴、彼此交织、重重无尽的圆融关系。《金师子章》中,金与狮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无论是实相还是诸法,无论是理还是事,一切均由一心变现,一念而起。法藏说:“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眷属随生。……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主圆明俱德。” (24) 这里,法藏去掉智俨的“唯心回转善成门”,代之以“主伴圆明具德门”,这可以理解为,法藏早期由于受到过法相宗思想的影响,也曾主张“万法唯心”,但中年之后,意识到唯识思想毕竟不合于圆教理事无碍的宗旨,因此加以排除。 (25)

法藏的“十玄”说确实如帝释天的因陀罗网,交错辉映,互为含容,代表了华严宗对万事万物的根本看法。总括十门,揭示的是实相与诸法、诸法与诸法、诸法与心体的关系。就实相与诸法的关系来说,诸法是实相的外显,实相体现为诸法,无诸法不足以显实相。就诸法与诸法的之间的关系来说,诸法一一皆杂,又一一皆纯,万象纷然,参而不杂,相即自在,历然不乱。至于心体与诸法的关系,则在主要托事显法生解、十世隔法异成和唯心回转善成三个法门论及,《金师子章》的唯心回转善成门有唯识思想,但总体仍归于华严宗旨。“十玄”说发挥无碍缘起观,而实际也指向十种不同的观法,显示十种成佛境界。它与六相圆融之说相互会通,共同构成华严宗的根本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