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的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杜光庭的生平与著述

杜光庭(850—933年),字宾圣(一曰圣宾)。道号东瀛子,又称广成先生。此外,他还自称华顶羽人。 (1) 新旧《唐书》及新旧《五代史》均无传,其出生地及生卒年月皆无述。关于他的出生地,《五代史补》说他是长安人,《全唐文》与《古今图书集成》本传皆说他是缙云人,《全五代诗》说他是括苍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简称《仙鉴》)则说他是处州人。以上所说各有存疑,莫衷一是,然而,详考原委,亦可见其端倪。杜光庭《谢恩除户部侍郎兼加阶爵表》中自称:

臣某江湖贱质,簪褐微才,为儒既殊于成鳞,学道甘期于画虎,矧复辞吴岁久,奉圣年深,杳无山水之思,每感风云之会,归栖照育,三十余秋。 (2)

此即言己乃故地吴越之人。又其《题鸿都观》曰:

双溪夜月明寒玉,众岭秋空敛翠烟。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然。 (3)

此乃叙阔别故乡年久,出家未尝忘家,登高望远,思绪万千之感慨。据此以明,杜光庭绝非长安人,只能是缙云、括苍或处州人。处州古又叫括州,括苍即丽水古地名,三地皆在今浙江省境内,属古代吴越三地,又是三国时东吴故土。三地相去不过几十公里,古地名之地界不是很分明,三地又都在唐时括州治内,故称杜光庭为括州人最为适宜。关于生卒年,根据《仙鉴》的说法推算,杜光庭生于849年,卒于933年。

杜光庭少习六经,博极群书,志趣超迈,工于词章翰墨,“为时巨儒”。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奔京都长安应九经举不第,乃愤然弃儒皈道,赴天台山拜应夷节为师,学道术,为司马承祯之第五传弟子,习“正一之法”,属上清派。郑僖荐其文于唐僖宗,始得召见,遂深得敬信,“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当时推服皆曰: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 (4) 。时杜光庭大约25岁。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攻占长安,杜光庭随从僖宗“幸兴元”(兴元即今陕西汉中),后又至成都以逃避兵乱。光启元年(885年),唐军收复长安,杜光庭返回长安,见“两都烟煤,六合榛棘,真宫道宇,所在凋零”。此一节,《全唐文》说杜光庭从“僖宗幸兴元,留蜀事先主”。《仙鉴》也说“中和初,从驾兴元”,“先生知国难未靖,上表匄游成都,喜青城山白云溪气象盘礴,遂结茅居之。溪,盖薛昌真人飞升之地也。未几,驾将复都,诏光庭醮二十四位。会王建霸蜀,召为皇子师”。 (5) 以上两种说法都未见明确。唐末战乱,黄巢军及李克用军数进长安,僖宗则几度逃遁,去处无非凤翔、兴元及成都。《新唐书·僖宗本纪》记载,僖宗两次到过兴元、成都,第一次是在中和元年(881年),第二次是在光启二年(886年),中间相隔五年。杜光庭是哪一次“从幸兴元”而留居成都的呢?事实上,中和元年那次逃遁显然没有留居成都,他在《无上黄箓大斋后述》中自称:“余属兹艰会,漂寓成都,扈跸还京。”意即他在唐军收复长安之后即返回了京都。他大概是光启二年再随僖宗到兴元后留事成都,再也没有返回京都。从光启二年至天复七年(907年),长达21年,这段漫长的岁月,杜光庭主要隐居青城山,他的主要著作也系在此期间写成,其《修青城山诸观功德记》等篇记载了他在这里的隐居生活。其间,他曾在兵戈相交的环境下冒险游历四川乃至云南各地,试图抢救在战火焚毁下几于殆尽的道书,备尝艰辛。云南《大理府志》记载:“杜光庭,青城人。寓滇以文章教蒙氏,尝书蒙诏德化碑,精妙有法,卒葬玉局峰,其子卒葬腾越龙凤山。” (6) 并且记载了杜光庭在云南所作的几首诗,其中写道:

往岁真人朝玉皇,四真三代住繁阳。初开九鼎丹华熟,继蹑五云天路长。烟锁翠岚迷旧隐,池凝寒镜贮秋光。时从白鹿岩前去,应许潜通不死乡。

其所记事迹未必准确,但可以肯定杜光庭在云南留下过遗迹。907年,朱全忠在大梁(河南开封)废唐哀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与此同时,王建也在成都称帝,仿三国时刘备,立国号为蜀。蜀王朝待杜光庭很是礼遇,王建授他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 (7) ,又特命他为太子师,王建赞曰:“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 (8) 杜光庭出入禁中,与皇帝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全唐文》所收他的文章中,竟有57篇属于他给皇帝的奏表,“道籍两尘于美号,官荣再履于崇班”(《谢独引令宣付编入国史表》)。当时,蜀王朝承唐旧制,佛道并兴,尤宠道教,王建特下旨,令杜光庭不随二教,“不杂缁黄之侣,俾其独行,显示优恩”(《谢恩奉宣每遇朝贺不随二教独引对表》)。王衍继位后,“受道箓于苑中”,又尊他为崇文阁大学士,加“传真天师”称号。在朝供职期间,他除了献治乱兴亡之策,还经常为皇帝、太子及大臣设斋摆醮,祈命祝寿,也曾出入军中,“分析贼中事宜”(《宣示解泰边垂谢恩表》),献克平之策。杜光庭饱尝战乱颠沛之苦,故极力反对战争。可是另一方面,他又完全赞成蜀王朝对外的征伐行动。王建北伐陇州,节度使桑简降,杜光庭写了《贺收陇州表》,说:“北面军前陇州节度使桑简,以手下兵士及城池归降,收复陇州者,睿算遐宣,元勋效节。”他希望王建能够“荡定三秦,统临万国”。杜光庭后以年老请退,归隐青城白云溪。在青城山,他还曾积极从事道教宫观的建设与修缮。 (9) 临去世前,他还创建真宫。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真宫竣工时,“光庭八十四岁,一旦,披法服,作礼辞天,升堂趺坐而化。颜色温睟,宛若其生。异香满室,久之乃散” (10) 。葬于清都观。

杜光庭一生著作宏富,论述浩瀚。《道藏》中收有他的著作26种268卷,其中有通过解老注老阐述其哲学思想的,如《道德真经广圣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有描写道教大小洞天福地盛状的,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有讲述宫观、教主、真人灵验的,如《道教灵验记》;有记载仙异神人显化事迹及怪异神物的,如《神仙感遇记》《录异记》等;有讲本命,用于拜章和消灾等,及道士修真、谢罪、忏悔等科仪的,如《道门科范大全集》;有记叙应制青词表文的,如《广成集》;有专言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的,如《墉城集仙录》;有追述历代官方崇道历史的,如《历代崇道记》,等等。《全唐文》收录了杜光庭的文章300篇,主要为表章奏文、功德记事、著作序录及斋醮词等。《全唐诗》收杜光庭诗赋28篇,《全五代诗》收其诗赋17篇(其中《纪道德》与《怀古今》合为一首),王重民、孙望等编著的《全唐诗外编》还收录杜光庭《题天坛》一首。此外,《中国医学大成》收录其《玉函经》3卷,《说郛》卷七收录其《王氏神仙传》和《仙传拾遗》,《合刻三志》“志奇类”收录其《豪客传》1卷,《颐氏文房小说》收录其《虬髯客传》1卷。由于杜光庭生活于唐末战乱时期,加上著作繁多,难逐篇考究其成书年月,现只能根据其著作中所记略见概貌。他的著作写成时期主要在他赴天台山学道之后至王建称帝之前,即865—907年之间,这段时间正是他弃儒皈道、扶宗立教、思想日臻成熟时期。其中《历代崇道记》作于中和四年(884年),《洞天福地岳渎名山》作于天复元年(901年),《道德真经广圣义》写作也不晚于天复元年。天祐四年(907年)之后,他的写作多为斋醮词颂、表奏文之类,其政治活动也很频繁,没有更多的创获。

杜光庭的著作按其著述方式又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类是他“撰述”的,如《道德真经广圣义》;第二类是他“修定”的,如《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言功仪》等;第三类是他“汇集”的,如《太上黄箓斋仪》《金箓斋启坛仪》等;第四类是他“删定”的,如《太上洞渊三昧神祝忏谢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第五类是他纂辑的,如《录异记》。除“撰述”类外,其他四类,尤其是斋戒科仪方面的,多是在前人基础上编纂或改定的。这确实说明杜光庭在收集道书残卷方面曾做过艰苦的努力,《仙鉴》说:“道法科教自汉天师暨陆修静撰集以来,岁月绵邈,几将废坠。遂考真伪,条列始末,故天下羽属永远受其赐。” (11) 杜光庭在《无上黄箓大斋后述》中也自述了这方面经历。他说,安史之乱中,两京秘藏多遭焚烧,至咸通年间,尚存道书5300卷。黄巢攻占长安,“玉笈琅函,十无三二”,经其广泛搜罗,新书旧诰,仅存3000卷,且“未获编次”。于是他“重游三蜀”,更欲搜访,虽然“未就前志”,却也总有收获。他在《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序》中也谈及:“天复丙寅岁,请经于平都山,复得其本[即翟乾祜所传《素灵符》],编入三洞藏中。” (12) 陈国符先生断定,在道书经唐末五代战火摧毁之后,杜光庭在蜀中重建《道藏》。 (13) 日本的窪德忠先生也认为,正是由于杜光庭同几位道士的努力收集,才有宋真宗时代“称为《道藏》的道教的一切经典”。 (14) 笔者认为,上述论断大都合乎历史,原因是:第一,唐末京都所剩下的道教文献都被杜光庭带进了成都;第二,在全国战乱的情况下,唯独西南地区相对安定,具备编纂《道藏》的社会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