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览的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王玄览的生平与著述

王玄览,字晖法,法名玄览。其先祖于晋末从并州太原(今属山西)移居广汉绵竹(今属四川)。玄览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卒于武周神功元年(697年),为当时四川有名的高道。他的身世略见于其弟子王太霄《玄珠录序》,《序》中说:

师年十五时,忽异常日,独处静室,不群希言。自是之后,数道人之死生,童儿之寿命,皆如言,时人谓之洞见。至年三十余,亦卜筮,数年云不定,弃之不为,而习弄玄性,燕反折法,捷利不可当。耽玩大乘,遇物成论。抄严子《指归》于三字,后注《老经》两卷,及乎神仙方法,丹药节度,咸心谋手试。既获其要,乃携二三乡友往造茅山,半路,觉同行人非仙才,遂却归乡里。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证,于是坐起行住,唯道是务。二教经论,悉遍披讨,究其源奥,慧发生知。……亦教人九宫六甲、阴阳术数,作《遁甲四合图》,甚省要。年四十七,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深礼爱,与同游诸寺,将诸德对论空义,皆语齐四句,理统一乘,问难虽众,无能屈者,李公甚喜。时遇恩度为道士,隶籍于至真观,太霄时年两岁也。既处成都,遐迩瞻仰,四方人士,钦挹风猷,贵胜追寻,谈经问道,将辞之际,多请著文。因是作《真人菩萨观门》两卷,贻诸好事。……年六十余,渐不复言灾祥,恒坐忘行心。时被他事系狱一年,于狱中沉思,作《混成奥藏图》。晚年又著《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两卷。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炼师等及诸弟子,每咨论妙义,询问经教,凡所受言,各录为私记。因解洪元义,已后诸子因以号师曰洪元先生,师亦不拒焉。又请释《老经》,随口便书,记为《老经口诀》两卷,并传于世。时年七十二,则天神功元年戊戌岁[按:应为“丁酉”],奉敕使张昌期就宅拜请,乘驿入都。闰十月九日,至洛州三乡驿羽化。 (1)

由上述可知,王玄览早年偏重于道教方术,好为人卜筮吉凶,看相算命,40岁左右开始习弄“玄性”,深入佛老,究其源奥。晚年一度入狱,60岁后不再讲灾祥,但行坐忘修心,著书立说,传授其道教思想。

由于王玄览对佛理做过深入研究,故其道教思想中有股较浓的佛学味,特别是当时蜀中流传的佛教三论宗中观学说对他的启迪不可低估,观其与佛教大德高僧讨论“空”义,熟练运用中观“四句”范式即可明白。从这一点看,他的哲学思想特色与重玄学派的李荣颇同,二人又都是成长于蜀中,表明初唐时蜀中道教深受佛教中观学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性。可以这样说,王玄览是援佛入道、将佛教哲学与道教哲理结合起来运用得较好的道教学者,是当时蜀中道教界远近闻名的有影响的高道。王玄览曾注解《老子》,著述颇丰,可惜已亡佚,只有弟子王太霄据诸人听讲笔记汇集而成的《玄珠录》两卷流传至今,收入《道藏》“太玄部”,为研究王玄览道教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

所谓玄珠,道教又称宝珠、心珠,实际上就是指人心。《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卷一注解“元始悬一宝珠”说:“宝珠即心也。儒曰太极,释曰圆觉,盖一理也。道亦曰玄珠、心珠、黍珠,即是物也。” (2) 准此,则“玄珠录”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心录”,也就是王玄览心路历程的记录。《玄珠录》一书收王玄览的语录120余则,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相当广泛,我们这里主要透视他对“道体”“道物”“心性”“有无”“坐忘”等问题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