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还丹”说与“数”论
东汉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辞隐道大,言奥指深”,历经两晋、六朝、隋唐,皆无注本。唐玄宗时四川绵州昌明县令刘知古著《日月玄枢论》,称:“道之至秘者,莫过还丹;还丹之验者,必先龙虎;龙虎所自出者,莫若《参同契》。”表明刘知古已窥见《参同契》之大要。唐后期出现的《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中已明言内还丹修炼的数度关系,但不言《参同契》。因此,后蜀彭晓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被《四库全书总目》称为解注《参同契》的“最古”本。其另一著作《还丹内象金钥匙》在内容上乃是《通真义》思想的进一步展开与延伸。
彭晓(生卒年不详),字秀川,自号“昌利化飞鹤山真一子”,永康(今重庆)人,活动于五代孟蜀时期,做过地方官员。据《三洞群仙录》所引《野人闲话》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他曾注《阴符经》《周易参同契》,著《还丹内象金钥匙》《真一诀》,现仅存《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和《还丹内象金钥匙》(节本),为考察其思想的基本依据。彭晓的思想集中在丹道修炼及其火候法度方面。
一、 元精、元气生纯粹的“还丹”说
彭晓是从注《参同契》开始,进而发挥“还丹”思想的。《参同契》虽则由于铅汞药物烧炼外丹的需要而产生,却包含了大量人体内修炼以配合外丹炼造的内容,尤其重要的是,《参同契》合三圣于一体,以人工造化模拟天地自然造化的运思方式,不仅适合于修炼外丹,也适合于修炼内丹,故《参同契》可以从外、内丹两个方面进行诠释。自然,诠释者在诠释过程中又多投注着包含自身体验的再创造。有一种观点认为,彭晓是从炼外丹的角度解释《参同契》的。这是一种误解。的确,《通真义》中有许多论铅、汞、水、金的,并以之作为“大药之基”,如说:
巍巍尊高者,谓真铅。未有天地混沌之前,铅得一而相形,次则渐生天地阴阳五行万物众类,故铅是天地之父母,阴阳之本元。盖圣人采天地父母之根而为大药之基,聚阴阳纯粹之精而为还丹之质,殆非常物之造化也。则修丹之始,须以天地根为药根,以阴阳母为丹母。如不能于其间生天地阴阳者,即非金液还丹之道。 (94)
彭晓还有诗云:
至道希夷妙且深,烧丹先认大还心。日爻阴耦生真汞,月卦阳奇产正金。女妊朱砂男孕雪,北藏荧惑丙含壬。两端指的铅金祖,莫向诸般取次寻。(《参同契明镜图诀诗二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说的真铅、真汞、正金,已与《参同契》所说铅汞、正金异趣。在《参同契》中,铅汞、金水是非常之物,它们有不变之质和善变之形,能夺天地之造化于炉火之中,但《参同契》从未称之为“真铅”“真汞”。真铅、真汞的运用,乃是内丹学说兴起、丹家为区别内丹炼养的药物与外丹炼造药物而提出来的。内丹家所指称的“真铅”“真虎”即是元气,“真汞”“真龙”即是元神。再看彭晓所说的“真金”“真铅”“真汞”:
真金是天地元气之祖,以为万物之母。……天地之先,一气为初而生万象,金是水根,取为药基。 (95)
夫黑铅水虎者,是天地妙化之根,无质而有气也,乃玄妙真一之精,为天地之母,阴阳之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真一之精,圣人异号为真铅。则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是也。岂可以嘉州诸铅、硫黄、硐砂、青盐、白雪、雄黄、雌黄、消石、铜、铁、金、银、水垢、水精、凡砂、凡汞、桑霜、楮汁、松子、柏脂秽污之物,白石、消石、夜霜、朝露、雪水、冰浆、其渚、矾土杂类之属,草木众名之类,已上皆误用不可备载也。……黑铅者非是常物,是玄天神水生于天地之先,作众物之母,此真一之精元是天地之根,能于此精气中产生天地五行万物,岂将天地之后所生之杂物呼为真铅,即误之甚矣。 (96)
红铅火龙者,是天地妙用,发生之气,万物因之以生,有气而无质。③
很显然,彭晓称为“真汞”“真铅”的,正是元气、元精,两者的共同点是“有气而无形”,只有“金是太阴之玄精,能长养万物,有气而有质,故号曰金华也”。 (97) 这样一来,《参同契》中所运用的铅、汞、金、水等,只是内丹学说中元精、元气的代名词而已,进而“黄芽”“河车”“姹女”等外丹名词也为内丹所借用:“河上姹女者,真汞也。……黄芽即真铅也。” (98) 后来俞琰、陈显微等内丹家在解注《参同契》时,也都沿用彭晓解注的思路。
人如何运用元精、元气、元神这些“药物”,在人体内进行类似外丹烧炼的运炼呢?彭晓说:
青龙既能吐气,白虎因得吸精,精气相含,共生纯粹。 (99)
“纯粹”,即指纯阳之物,亦即还丹。这种还丹乃是阴阳“精气相合”而成就的,其云:“金液还丹,莫不合日月阴阳精气而成也。” (100) 精气为何物?何以能够造就还丹?这便涉及道教的宇宙本体观念。彭晓说:
太易、太初之前,虽含虚至妙,则未见兆萌。太始、太素、太极之极,因有混成,乃混沌也。中有真一之精,为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一气既形,二仪斯析,然后有乾坤焉,有阴阳焉,有三才五行焉,有万物众名焉。 (101)
又说:
元精者,是鼎中神灵真精,天地之元气也。搏之不得,视之不见,而能潜随化机生成万物。 (102)
即谓元精(又谓真一之精)也就是元气。元精与元气的差别只是在宇宙生成的层次上,按照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元精(真一之精)—元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的衍生模式,元精在先,元气在后。在先的元精已包孕了在后的元气,在后的元气则彰显了本已在元精中潜藏的阴阳二气,而且在运用中阴气通常被称为太阴之精,阳气则称为太阳之气,从而,精气相合,才可造就还丹。元精,抑或元气,按其本性来说,都是某种亘贯宇宙无始末的物质性的东西,因为无始末,故无寿夭。在彭晓看来,人生禀精气,人生来就具有与超乎寿夭的精气的同一性,只是人之生亦禀有阴阳短促浊乱之气,故有生有死。他说:
却死期者,须知得身之始末。始末者,元气也。喻修还丹,全因元气而成,是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无涯之元气者,天地阴阳长生真经,圣父灵母之气也。有限之形躯者,阴阳短促浊乱凡父母之气也。故以真父母之气,变化凡父母之身,为纯阳真精之形,则与天地同寿也。……古歌曰:炼之饵之千日期,身既无死那得死。故纯阳之精气无死坏也。 (103)
可见,彭晓称为纯阳之物的“还丹”,乃是去掉“短促浊乱”之气的精气混合体。但是,作为一种内修还丹理论,彭晓有着未能制驭的混乱:第一,他在使用“精气”范畴时,对这对范畴的界定与其在修炼中的作用时常混淆不清,既称真一之精为真铅、真金、太阴之玄,又称之为纯阳精气,而作为基本性别的“阴”与阴中所包含的阳(阴中之阳)及其运用中的阴阳互化,是应加以明确的。第二,他并未摆脱外丹学说的影响,仍然把内还丹的修炼视为某种实物的结果。尽管他在个别地方也讲“存神气而于有中炼妙全身”,也提出了有形与无形的关系问题,但总的说来,道教内修炼中的三宝——精、气、神,他主要运用了精、气观念,物质性的精气如何能转化为永恒的神呢?如此,便不能解决宗教精神超越的问题。外丹修炼讲求服不朽之物——金丹,从而身形不朽长寿。内丹修炼讲求精化为气,气化为纯阳之神,以神感通道体,进而神登仙径。宋代以后的内丹家虽也称“内金丹”,但在丹家的眼里,内金丹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彭晓在这方面的困惑,表明了内丹理论在五代时期还是不够成熟的。
二、 “阴阳互含”与“以无制有”
彭晓在述《参同契》一书的大意时说道:
托易象而论之,莫不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系以始终;合以夫妇,拘其交媾;譬诸男女,显以滋生;析以阴阳,导之反复;示之晦朔,通以降腾;配以卦爻,形于变化;随之斗柄,取以周星;分以晨昏,昭诸刻漏。 (104)
道教内丹学说的成熟,乃是这种宗教的成熟,因为内丹学说是建立在人体、自然、天人、思维、心理、意志等多方面关系的论证基础上的,这些论证系统的展开与完备,便是宗教思辨哲学的建构。在彭晓的论证中,阴阳关系便是内丹学说始终萦绕的一对范畴,乾坤、铅汞、男女、夫妇、晦朔等,都是阴阳两性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彭晓在解释时说:“先立乾坤既济鼎器,然后使阴阳合精气于其中。” (105) 又说:“谓水火阴阳二气双闭相须而成神药,余无别径也。” (106) 意谓炼丹的过程就是使相关联的阴阳二气和合于鼎器(人体)之中,使金之情、气之性发生合乎自然法则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内在根据在于阴阳两性的相互蕴含,他说:
坎戊月精者,月阴也,戊阳也,乃阴中有阳,象水中生金虎也。离己日光者,日阳也,己阴也,乃阳中有阴,象火中生汞龙也。故修丹采日月之精华,合阴阳之灵气,周星数满,阴阳运终尽归于土德,而神精备矣。 (107)
阴中包含着阳性,阳中亦包含着阴性,这种阴阳互含的本性已经潜藏着阴阳交合所能发生作用的内在根据,故能阴来阳往,阳伏阴施,东西之气相交,夫妇之情相契,“孤阴寡阳,不能自成” (108) 。陈抟作《太极图》《无极图》所依据的正是这种思想。至于宋代张伯端以后的内丹家,则又进一步发展为取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合为三阳纯粹之体。
修丹不仅在体内有阴阳顺逆变化,体外也有阴阳顺逆变化,体内的阴阳关系契合体外的阴阳关系,体外的阴阳关系则与体内相和顺呼应。彭晓说:
神胎居中宫,喻君处明堂如北辰也。阴阳五行之气,臣下也,但君臣理内如北辰正天之中,则阴阳五行之气顺和,鼎室金水之液滋生。……三光者,即阳火、阴符、金胎,以象日、月、星也。外运亦有三光,分在动静爻克之内、阴阳符火之中,变化而成也。缘内外各有阴阳变易之体,不可备论。 (109)
阳火自子进符,至巳纯阳用事,乃内阴求外阳也。阴符自午退火,至亥纯阴用事,乃外阳附内阴也。 (110)
不仅体内外存在着“内阴求外阳”和“外阳附内阴”的过程,体内阴阳之中,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之间也存在着类似过程,内中之内、外中之外皆存在着如同连锁反应般的阴阳变化关系。内丹家强调年中择月,月中择日,日中择时,时中择刻,以及先天炁应合后天炁,皆是阴阳关系的具体实践运用。
由于真铅、阴虎、金水乃是“有气而有质”,故彭晓称之为“有”;真汞、阳龙、木气是“有气而无质”,彭晓称之为“无”。修炼中的阴阳关系,又是一个有无关系,彭晓说:
无者龙也,有者虎也。无者汞阳之气也,有者铅阴之质也。铅汞处空器之中,而未能自生变化。因坎离升降,推运四时,遂见生成,盖用空器而以无制有也。 (111)
意谓人体内阴阳俱足,但只有在升降坎离、推运四时的运炼过程中才能促成发生合乎丹道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实乃“龙虎交媾”,进而“虎伏龙降”,最终达到阳龙胜乎阴虎,阴尽阳纯,所以说“以无制有”。北宋张伯端以性命、神气表示阳龙阴虎、汞阳铅阴的关系,从凝神定息到炼神还虚,主张炼性贯彻修炼始终,以纯阳之神体合大道,乃是成熟的内丹有无论的表述。彭晓没有明确地把阳龙认定为阳神,这是他的局限,但他毕竟以某种辩证的论证把有无关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又以有形与无形的论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表述。他说:
神仙之道贵有形,故弃阴而炼阳。阳气积而动,动即返阳,阳即归生,生即得仙不死者,故名曰上升。上者,轻也,飞也。仙者,升也,举也。仙道贵有形,蓋运气于真有中炼妙无,为上天九阳中清真妙灵之神仙,即非常之无也。 (112)
道教主张的是有形成仙。但如何得成仙?彭晓认定的仙径为:弃阴炼阳,阳动而生,“生即得仙不死者”。然而,生为形生?抑或神生?彭晓没有讲明,从表述过程看,似是仙道所贵的形生,但形生是以阳气的形式获得的。他在前面既已讲到阳气是有气而无形的,在这里却等于说无形的阳气可以成就有形的神仙,这便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彭晓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把这个矛盾交给神仙去回答,即神仙可以显化,可以隐没,当其显化是有形,当其隐没是无形,从而“形而入无形”,所以说阳气乃是“妙无”,神仙则是“非常之无”。如此,便既保全了“仙道贵有形”,又默认了无形升仙。
最后,便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论证。形躯是有限的,有限的形躯自身不能实现无限之寿。元气是无涯的,它超乎始末,但元气自身并不体现某种主体意识,因而无所谓寿夭。在彭晓看来,可以借助无涯之气来“续有限之形躯”,使寿限有数变为“寿限无数”,即超乎寿限之数。但是,如何把无意识的元气变成有意识的人,实现以无限延续有限呢?彭晓的回答只是元气本身的差异,“圣父灵母之气”可以续无限之寿,“短促浊乱凡父母之气”只能成就有限的形躯。这无异于对自己提出来的一个深刻的问题做了简单粗俗的答复,而且恢复到了西晋时期葛洪“仙人有种”的结论上去了。唐初王玄览以“道性”方式来解决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问题,中唐司马承祯以心性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五代谭峭以“道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彭晓虽然以鲜明的方式把有限与无限关系问题提了出来,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没能超过前人。
三、 修丹之“大数”
修丹既是“与天地造化同途”,那么人之所为就要与天地自然之所为相符合。彭晓说:
是故修金液还丹,若非取法象天地造化,以自然之情,则无所也。 (113)
天地自然造化有其自身的运数,春夏秋冬四季一循环,子午卯酉一周天,阴阳刑德一交会,圆合天符三百六十度,彭晓称之为“万物生成之数”。冬至以后、夏至以前半年一百八十日,子后午前半日六辰,动静盈缩,此为“造化万物之数”。夏至以后、冬至以前半年一百八十日,午后亥前半日六辰,天符进退,周星造化,此为“万象生成潜运之数”。 (114) 修炼内丹也有自身的运数,阳进为“火”,阴退为“符”。修丹的进火退符须以天地之大数为法度,这叫做“应天符”。彭晓说:
依天地之大数,协阴阳之化机,其或控御不差,运移不失,则外交阴阳之符,内生龙虎之体。……盖喻修丹之士,运火候也。 (115)
是以设法象,采至精,具鼎炉,运符火,循刻漏,行卦爻,定时辰,分节候,以尽天地之大数也。 (116)
“内生龙虎之体”的修炼之所以要以“外交阴阳之符”为则,不仅在于“内生”是对于“外交”的模拟,而且在于内炼的火进符退之候及其纤细的心理、生理变化极其不易把握,如纤毫差迟,都有毁炉焚鼎的危险。故此,从防危虑险的角度来看,也当以天符为法度。这里借用的同样是类推方法,即以大验小,在大参考系统中找到小的方所,在大数中实现对小数的定位,所以说:“年与月同,月与日同,日与时同。” (117) 以至循其刻漏,以人数应天数。
彭晓在试图为内炼还丹建立一个系统的火候法度的过程中,以《周易参同契》为依据,遵循汉魏象数易学诸法式,并结合隋唐以来内修内炼的经验,把四象、五行、八卦、十二辟卦、十二辰、二十八宿、三十圆缺、七十二候、百刻之数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并制成《明镜之图》:
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118)
其具体做法是:
首先,于年中寻月,月中寻日,日中寻时,时中寻刻。“以一年十二月气候,蹙于一月之内;以一月气候,陷于一昼夜十二辰中。定刻漏,分二弦,隔子午,按阴阳,通晦朔,合龙虎。” (119) 以一月/360时象一年之数,以月中五日/60时象一月之数,以两日半/30时象半月十五日之数。又以十二辰象一年之数,以六辰象半年/180日之数,其中春秋二分、冬夏二至皆在十二辰之中。以此表示内炼与外运每每应合相通。
其次,以卦气关系规范火进符退的刻度。“有阴鼎阳炉,刚火柔符,皆依约六十四卦,周而复始,循环互用。又于其间运春夏秋冬,分二十四气,擘七十二候。”②即以坎离震兑四正卦象春夏秋冬四季、子午卯酉四时;以八卦、十二辟卦象八维、十二月、十二辰;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象五日六十时、三百六十日,“每日朝暮两卦,计六十卦,每卦六爻,合计三百六十爻,凡五日为一周,合六十时,应一月六十卦,用事六十时,系卦三百六十爻,便应三百六十日” (120) 。又以卦爻变化表示的爻辰象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每一辰内于二十四气中分得二气,七十二候中分得六候” (121) 。其中每一爻的添减表示的不仅是时辰的消长,也是内炼火符进退的刻度:自复卦一阳始生到乾卦六爻皆阳,表示进火之候;自媾卦一阴始生到坤卦六爻皆阴,表示退符之候,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始成还丹。彭晓说:“还丹之道,要妙在震巽,起阴阳之中,复遘分进退之符。十二卦周行一年,气足坎离,运用龙虎生成,数满周星,神精水火进气而出,即非常药也。”⑤唐宋以后的内丹家进求“法轮六候”,大概就是从彭晓这里得到的启示。
最后,运用五行说,又吸收甲子、月体、星宿之说。彭晓说道:
列阴阳五行万象入鼎中,辅助金水龙虎离女坎男交媾,共生真砂真汞而成还丹也。 (122)
内丹家皆以肾比水,以心比火,以肝比木,以肺比金,以脾比土,金情木性相恋,坎水离火既济,皆须经戊己之土的媒合,所以这里说五行“辅助”铅汞龙虎交媾而成还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庚、申、戌、亥等十二地支,虚、女、牛、斗、箕、尾、心、房、氏、亢、角、轸等二十八宿,以及月体三十圆缺皆每每与年、月、日、时、刻及其内炼的升降进退相关联。
彭晓的《明镜图》可以说是一种以系统关联式表示的内炼还丹的火候法度图,其核心是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内炼火候与天地之阴阳消长的符应关系。其依据虽然是《参同契》,却是以内丹的观点加以发挥了,并以明了的方式把《参同契》中隐含之义表达了出来。后来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虽则进一步地“发挥”了,并把《明镜图》分解为若干图式,却毕竟不出《明镜图》的框廓。
然而,以人体修炼的法度符合天地之大数、运数、时数,并不意味着彭晓所代表的道教学者主张宿命的观点,相反,在符天数的原则下伏藏着极强的主体能动精神,即“合天符”是为了“夺天符”。把一年蹙于一月中,把一月蹙于一日内,把一日蹙于一时内,把一时蹙于一刻内,目的在于把天地大数浓缩于人体内炼的火符之中,人炼一时功,可相当于一月、一年的自然造化功。彭晓说:
凡一时夺得三百六十年正气,一日夜夺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气,一月夺得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正气,一年夺得一百五十五万五千二百年正气也。 (123)
将天地变化、万物生成、晦朔阴阳、刑德交会之大数投注人体“鼎炉”之中,就是为了以人为夺天为。炼内丹讲求七返九转、十月胎圆、三年温养、九年面壁,人为所夺天为之数无以胜计,如此,人的寿命不仅可以不可胜计地延长,而且也能发生宗教修养所企望的境界升华——成仙。而这正是《阴符经》已经表述出来的基本哲学思想:盗天地之化机。
以退为进,以柔制刚,以弱胜强,这是道家、道教蹈之一贯的原则,守弱处雌并非不有能动精神。彭晓以应合天数来夺天数,以无制有,以有限之形躯达于无限之寿命,正是在内丹学说中表述出来的主体能动精神。
(1)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一,《道藏》第11册,第716页。
(2) 《道教义枢》卷二,《道藏》第24册,第815页。
(3)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释疏题明道德义”,《道藏》第14册,第337页。
(4) 《老子疑问反讯》,《广弘明集》卷五,《大正藏》第52卷,第120页。
(5) 蒙文通:《古学甄微》,第350页。
(6) 岷山道士张君相所集《三十家注老子》卷八中收录有隐士孙登之注,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7) 《道教义枢》卷一〇,《道藏》第24册,第835页。
(8) 《道教义枢》卷五,《道藏》第24册,第825—826页。
(9)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释疏题明道德义”,《道藏》第14册,第338页。
(10) 《道德真经注疏》卷二,《道藏》第13册,第284页。
(11)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四,《道藏》第11册,第769页。
(12) ③刘鉴泉:《道教征略》,《图书集刊》1948年第7—8期。
(13) 《道德真经注疏》卷一,《道藏》第13册,第275页。
(14) ③《道德真经注疏》卷一,《道藏》第13册,第276页。
(15)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一,《道藏》第13册,第361页。
(16) 《道教义枢》卷五,《道藏》第24册,第826页。
(17) 《道教义枢》卷二,《道藏》第24册,第815页。
(18) 《道德真经注疏》卷一,《道藏》第13册,第279页。
(19) 《天隐子》,《道藏》第21册,第700页。
(20)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六,“道可道”章义,《道藏》第14册,第342页。
(21) 《道教义枢》卷五,《道藏》第24册,第826页。
(22) 《道教义枢》卷五,《道藏》第24册,第827页。
(23)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一,《道藏》第11册,第750页。
(24)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六,“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义疏,《道藏》第14册,第494页。
(25)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六,“无为而无不为”义疏,《道藏》第14册,第494页。
(26)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七,《道藏》第11册,第793页。
(27)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四,“释御疏序下”,《道藏》第14册,第332页。
(28) 《玄真子外篇·卷上·碧虚》,《道藏》第21册,第719页。
(29) 《道德真经注疏》卷六,《道藏》第13册,第337页。
(30) ③《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一,《道藏》第13册,第358页。
(31)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三,《道藏》第13册,第380页。
(32)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七,《道藏》第11册,第789页。
(33)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释老君事迹氏族降生年代”,《道藏》第14册,第318页。
(34) 〔唐〕王玄览:《玄珠录》,朱森溥《玄珠录校释》,第114页,成都:巴蜀书社,1989。
(35) 《道教义枢》卷八,《道藏》第24册,第831页。
(36)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道藏》第13册,第418页。
(37)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五,《道藏》第11册,第777页。
(38) 《道德真经注疏》卷一,《道藏》第13册,第274页。
(39) 《道性论》,《云笈七签》卷九三,《道藏》第22册,第641页。
(40) 〔唐〕王玄览:《玄珠录》,朱森溥《玄珠录校释》,第79页。
(41) 《道德真经注疏》卷六,《道藏》第13册,第337页。
(42)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第17册,第187页。
(43) 《道教义枢》卷三,《道藏》第24册,第821页。
(44) 《悟真篇·陈观吾序》,〔宋〕张伯端撰,〔清〕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2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5) 《老子河上公章句》,《道藏》第12册,第14页。
(46) 《老子河上公章句》,《道藏》第12册,第1页。
(47)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8) 参见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第2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9) 《悟真篇·陈观吾序》,〔宋〕张伯端撰,〔清〕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19页。
(50) 《老子河上公章句》,《道藏》第12册,第14页。
(51) 《西山群仙会真记》卷四,《道藏》第4册,第438页。
(52) 《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华阳陶隐居集》卷上,《道藏》第23册,第646页。
(53) 《神仙可学论》,《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第660页。
(54) 《形神可固论·金丹》,《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第665页。
(55) 《形神可固论·养形》,《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第664页。
(56) ⑥《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四,“释御疏序下”,《道藏》第14册,第334页。
(57)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四〇,“我好静而民自正”疏,《道藏》第14册,第519页。
(58) 《悟真篇集注序》,〔宋〕张伯端撰,〔清〕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23页。
(59) 《坐忘论》,《云笈七签》卷九四,《道藏》第22册,第643页。
(60) 〔唐〕成玄英:《道德经义疏》,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375页。
(61) 〔唐〕王玄览:《玄珠录》,朱森溥《玄珠录校释》,第77页。
(62) 〔唐〕王玄览:《玄珠录》,朱森溥《玄珠录校释》,第143页。
(63) 《坐忘论·收心三》,《道藏》第22册,第893页。
(64) 《玄纲论·元气章第二》,《道藏》第23册,第674页。
(65)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七,“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义疏,《道藏》第14册,第443—444页。
(66)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第17册,第185页。
(67)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四,《道藏》第13册,第395页。
(68)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一四,《道藏》第13册,第478页。
(69)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道藏》第13册,第422页。
(70) 〔唐〕王玄览:《玄珠录》,朱森溥《玄珠录校释》,第129、144、153页。
(71) 〔唐〕王玄览:《玄珠录》,朱森溥《玄珠录校释》,第100页。
(72) 〔唐〕王玄览:《玄珠录》,朱森溥《玄珠录校释》,第119页。
(73) 〔唐〕王玄览:《玄珠录》,朱森溥《玄珠录校释》,第88页。
(74)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〇,“知者不博”疏,《道藏》第14册,第565页。
(75)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六,“道可道”章疏,《道藏》第14册,第342页。
(76)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八,“虚其心”义疏,《道藏》第14册,第353页。
(77) 《心目论》,《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第661页。
(78) 《形神可固论·服炁》,《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第664页。
(79)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四六,“无厌其所生”疏,《道藏》第14册,第549页。
(80) 〔清〕仇兆鳌:《悟真篇提要》,〔宋〕张伯端撰,〔清〕仇兆鳌集注《悟真篇集注》,第137页。
(81) 《心目论》,《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第661页。
(82) 《坐忘论·得道七》,《道藏》第22册,第896页。
(83) 《形神可固论·养形》,《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第664页。
(84) 《玄纲论·超动静章第六》,《道藏》第23册,第675页。
(85) 《神仙可学论》,《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第660页。
(86) 《形神可固论·守神》,《宗玄先生文集》卷中,《道藏》第23册,第664页。
(87)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四六,“无厌其所生”义疏,《道藏》第14册,第549页。
(88)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二,“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疏,《道藏》第14册,第472—473页。
(89)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义疏,《道藏》第14册,第474页。
(90)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六,“以其无死地”疏,《道藏》第14册,第499页。
(91) 《化书·道化·神道》,《道藏》第36册,第299页。
(92) 《化书·道化·耳目》,《道藏》第36册,第297页。
(93) 《化书·道化·死生》,《道藏》第36册,第299页。
(94)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采之类白章第二十五》,《道藏》第20册,第139页。
(95)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巨胜尚延年第三十二》,《道藏》第20册,第141页。
(96) ③《还丹内象金钥匙》,《云笈七签》卷七〇,《道藏》第22册,第486页。
(97)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太阳流朱章第六十八》,《道藏》第20册,第150页。
(98)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河上姹女章第七十二》,《道藏》第20册,第151页。
(99)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子当右转章第六十九》,《道藏》第20册,第151页。
(100)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易者象也章第六》,《道藏》第20册,第135页。
(101)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乾坤易之门户章第一》,《道藏》第20册,第133页。
(102)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元精眇难观章第十六》,《道藏》第20册,第136页。
(103)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将欲养性章第六十二》,《道藏》第20册,第148页。
(104)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道藏》第20册,第131页。
(105)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乾坤刚柔章第四十一》,《道藏》第20册,第143页。
(106)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上德无为章第二十二》,《道藏》第20册,第138页。
(107)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言不苟造章第九》,《道藏》第20册,第134页。
(108)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物无阴阳章第七十三》,《道藏》第20册,第151页。
(109)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辰极受正章第二〇》,《道藏》第20册,第137页。
(110)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春夏据内体章第五》,《道藏》第20册,第134页。
(111)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以无制有章第八》,《道藏》第20册,第134页。
(112) 《还丹内象金钥匙》,《云笈七签》卷七〇,《道藏》第22册,第488页。
(113)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赏罚应春秋章第六》,《道藏》第20册,第134页。
(114) 《还丹内象金钥匙》,《云笈七签》卷七〇,《道藏》第22册,第486—487页。
(115)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牝牡四卦章第二》,《道藏》第20册,第133页。
(116)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圣人不虚生章第十二》,《道藏》第20册,第135页。
(117)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火记六百篇章第三十六》,《道藏》第20册,第142页。
(118)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道藏》第20册,第159页。
(119) ②《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牝牡四卦章第二》,《道藏》第20册,第133页。
(120) 《还丹内象金钥匙》,《云笈七签》卷七〇,《道藏》第22册,第486—487页。
(121) ⑤《还丹内象金钥匙》,《云笈七签》卷七〇,《道藏》第22册,第487页。
(122)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道藏》第20册,第160页。
(123) 《还丹内象金钥匙》,《云笈七签》卷七〇,《道藏》第22册,第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