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的“绝对真心”论与禅化华严学
澄观弟子众多,而能够得其深意者寥寥,这方面,宗密堪称佼佼者。宗密的主要思想是从法藏、澄观继承来的法界缘起论。但在判教等问题上,则加入了大量南宗禅思想,尤其受荷泽禅法影响颇深,这使他的思想呈现出了禅教一致论的特点。他将华严、禅合而为一,同归之为一乘显教,认为“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历来祖师“未有讲者毁禅,禅者毁讲”, (36) 主张以三教配禅之三宗,并进而得出结论:“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宗禅心,然后禅教双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无一念而非佛心;双忘即句句皆禅,无一句而非禅教。” (37) 宗密还把佛教内部诸宗的统一推广到儒释道三教的互相调和,认为佛儒一源,在《华严原人论》中说:“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 (38) 宗密倡导会通儒、道各家思想,受其影响,调和佛教内外各种思想渐成日后华严宗的宗风。
宗密早年出身禅门,又深解《圆觉经》奥义,这使其华严思想带有深厚的禅学色彩,其“绝对真心”论思想便是如此。宗密在《注华严法界观门》中说:“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 (39) 这里宗密从本体之“心”与万有之“现象”的关系角度论说四法界的思路,归四法界为一真法界所摄,又将四法界完全建立在一心基础上。 (40)
宗密认为,“全收者,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则妄起惑业,心悟则从体起用。“既是此心现起诸法,诸法全即真心。” (41) 在《圆觉经略疏》中,宗密曾直接将一真法界与本觉真心、圆觉妙心联系,认为“一真者,未明理事,不说有空,直指本觉灵源” (42) 。又言:“初一心源,即此经圆觉妙心。” (43) 宗密在《圆觉经略疏》中引《大乘起信论》“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之后说:“此是释如来藏心生灭门中本觉之文也。故知此觉非离凡局圣,非离境局心,心境、凡圣本空,唯是灵觉,故言圆也。” (44) 由此看出,宗密的“真心”思想源自《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之“众生心”,而且正等同于“圆觉”,本觉真心即圆觉妙心。后世赞宁曾如此评论宗密的思想:“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 (45)
从法界缘起到成就佛果,“真心”既是内在的可能性,又是本然所具。由此,绝对真心论成为他的禅教一致乃至三教一致思想的出发点。
为会通禅教,宗密对禅和教分别给予自己的界定:“教也者,诸佛菩萨所留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 (46) 他认为,“教”,是指佛的教导;“禅”,即指佛的心意。一部《大藏经》所说无非三种教:密意依性说相教(《华严原人论》中的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密意破相显性教(《华严原人论》中的大乘破相教)、显示真心即性教(《华严原人论》中的一乘显性教)。此三教分别对应于禅门的三宗: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直显心性宗。所谓息妄修心宗,是说佛性为众生本具,但为无名所覆而不得开显,沉沦生死轮回。另一方面,如能心灭烦恼妄念,则能悟入佛境,远离生死。这是指北宗禅立场。所谓泯绝无寄宗,是说诸法如梦如幻,本来空寂,都无所有。“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因此,“凡有所作,皆是迷妄……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 (47) 禅门的主要代表是牛头法融和石头希迁。所谓直显心性宗,“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等。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等”②,指禅门中的洪州宗和荷泽宗。宗密认为,禅教会通有层次之别,其中最高层次就是华严教与荷泽禅的融合。 (48)
对于会通禅教,宗密如此作结:“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宗禅心,然后禅教双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无一念而非佛心;双忘即句句皆禅,无一句而非禅教。” (49)
宗密的禅教一致论,既是华严圆融思想的进一步推进,也具有警示当时禅学离教无学倾向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依禅教一致思想继续外展,宗密推出三教会通论:
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虽皆圣意,而有实有权。二教唯权,佛兼权实。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 (50)
显然,宗密会通三教仍是以佛教为本位的,孔、老“唯权”,佛教则是更高层次上的“兼权实”。
在佛教史上,宗密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无论其生平行踪还是佛学思想,都呈现出“教”与“禅”的双重特征。宗密后来被尊为华严五祖,这不仅因为他曾受学于澄观,而且在于他对华严思想学说有新的开展。他同时还是禅宗荷泽神会一派的传人,与禅门有着具体深刻的联系。
宗密所处时代,禅宗地位上升,渐成佛学主流,而教家各派理论已经圆熟,难以有更大开展空间。宗密对禅宗的理解,与禅宗旨趣并不完全一致,他的禅教一致的论证,本质上仍是发挥经论的阐释空间来融禅宗于华严,因此可看做禅化华严学。究其实质而言,他的禅教会通思想是对佛教新潮流和新动向的因应,而不是接纳与变革,这也许不免呈现出保守的色彩。
总之,宗密作为唐代华严宗最后一位祖师,学识渊博,思想深密,格局阔大。其佛学思想对禅宗思想的发展和后世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参见[日]木村清孝《中国华严思想史》,李惠英译,第1页,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11。
(2) 参见[日]木村清孝《中国华严思想史》,第36页。
(3) 详见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七卷,第10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 有观点认为,智俨的学说在思想的历史脉络上,可看做地论学、摄论学的延伸,同样,法藏后期思想也呈现出向地论学回归的倾向。参见[日]冲本克己、菅野博史编《新亚洲佛教史07中国II隋唐:兴盛开展的佛教》,第188页。
(5) 《华严经合论序》,《卍续藏经》第4卷,第3页。
(6)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大正藏》第36卷,第17页。
(7) 《宋高僧传》卷六,《大正藏》第50卷,第741页。
(8) 参见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18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9) 《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二,《大正藏》第39卷,第542页。
(10) 《十地经论》卷一,《大正藏》第26卷,第124页。
(11) 参见《大乘义章》卷三,《大正藏》第44卷,第524页。
(12)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六,《大正藏》第35卷,第405页。
(13)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大正藏》第45卷,第499页。
(14)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正藏》第35卷,第115页。
(15) 参见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160页。
(16)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大正藏》第45卷,第507页。
(17) 参见黄忏华《佛教各宗大义》,第455页,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88。
(18) 《华严—乘教义分齐章》卷四,《大正藏》第45卷,第508页。
(19) 也有学者称智俨的“十玄门”为“古十玄”,法藏为“新十玄”。参见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154页。
(20)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正藏》第35卷,第123页。
(21) 《华严金师子章》,见《大正藏》第45卷,第667—670页。以下解说多处参考刘立夫《〈华严金师子章〉简析》,载于《闽南佛学》1999年第2期,特此说明。
(22) 《华严经义海百门》,《大正藏》第45卷,第630页。
(23)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大正藏》第45卷,第666页。
(24)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正藏》第35卷,第124页。
(25) 参见[日]冲本克己、菅野博史编《新亚洲佛教史07中国II隋唐:兴盛开展的佛教》,第203页。
(26) 《大华严经略策》,《大正藏》第36卷,第707页。
(27) 《注华严法界观门》,《大正藏》第45卷,第684页。
(28)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四,《大正藏》第36卷,第181页。
(29) 《华严发菩提心章》,《大正藏》第45卷,第653页。
(30) 参见[日]木村清孝《中国华严思想史》,第198页。
(31) 《新华严经论》卷三,《大正藏》第36卷,第739页。
(32) 参见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177页。
(33) ②③《三圣圆融观门》,《大正藏》第45卷,第671页。
(34) 参见韩焕忠《清凉澄观的三圣圆融观》,《五台山研究》2007年第1期,第30页。
(35) 《三圣圆融观门》,《大正藏》第45卷,第671—672页。
(36)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正藏》第48卷,第400页。
(37)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大正藏》第48卷,第407页。
(38) 《华严原人论序》,《大正藏》第45卷,第708页。
(39) 《注华严法界观门》,《大正藏》第45卷,第684页。
(40) 参见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200页。
(41)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藏》第48卷,第405页。
(42) 《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二,《大正藏》第39卷,第542页。
(43) 《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一,《大正藏》第39卷,第526页。
(44) 《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一,《大正藏》第39卷,第527页。
(45) 《宋高僧传》卷六,《大正藏》第50卷,第742页。
(46)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正藏》第48卷,第399页。
(47) ②《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藏》第48卷,第402页。
(48) 参见潘桂明《宗密的禅教会通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5ebd50102ecj9.html。
(49)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大正藏》第48卷,第406页。
(50) 《华严原人论序》,《大正藏》第45卷,第7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