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的生平与著述
张志和,字子同。原籍婺州金华。原名龟龄,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遂改名志和。张志和的父亲曾任于朝,清真好道,通晓庄、列二子之书,著有《南华象罔说》10卷和《冲虚白马非马证》8卷,可惜都未保存下来。张志和自幼受家学影响,好庄、列之论。16岁时,游太学,以明经擢第,献策于肃宗李亨,深蒙赏重。于是得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不久坐事贬官为南浦尉,不愿赴任,遂回原籍。既而丧亲,后归隐会稽。此后,张志和傲居江湖,“立性孤峻,不可得而亲疏,率诚澹然,人莫窥其喜愠。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 (1) 。南宋陈思《书小史》卷一○称,张志和“性高迈不拘检,自称烟波钓徒” (2) 。其兄鹤龄担心志和浪迹不归,乃于会稽买地为其筑室,茅茨数椽,花竹掩映。志和于是“常以豹皮为席,鬃皮为屩,隐素木几,酌斑螺杯,鸣榔拏杖,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 (3) 。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陈少游,曾屈驾拜访,频往问候,与志和坐必终日,表其居曰“玄真坊”。陈还为其门前道路因流水阻隔而营造桥梁,时人称之为“大夫桥”。肃宗李亨曾赏赐奴、婢各一人,志和将他们配为夫妻,号日渔童、樵青。人问其故,志和答曰:“渔童使卷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煮茶。” (4)
张志和博学能文,善画。《历代名画记》称其“书迹狂逸,自为《渔歌》,便画之,甚有逸思” (5) 。《续仙传》谓:“(张志和)善画,饮酒三斗不醉,守真养气,卧雪不冷,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览。鲁国公颜真卿与之友善。真卿为湖州刺史,日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曰:‘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余首,递相夸赏。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写景夹词,须臾五本。花木禽鱼,山水景象,奇绝踪迹,古今无比。而真卿与诸客传玩,叹伏不已。” (6) 志和“善画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就,曲尽天真,自撰《渔歌》,便复画之。兴趣高远,人不能及” (7) 。唐宪宗曾写真求访玄真子《渔歌》,叹不能致。《唐朝名画录》亦载,张志和自号“烟波子”,常钓于洞庭湖。颜真卿在吴兴就职,闻其高节,写了五首《渔歌词》送给张志和,以表敬重。“张乃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深得其态。” (8)
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之三说,黄山谷有《题〈玄真子图〉词》,其中有“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之句,“固已妙矣”,而张仲宗则题词云:“钓笠披云青嶂晓,橛头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翁拍手樵童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此语意“尤飘逸”。并说:“仲宗年逾四十即挂冠,后因作词送胡澹庵贬新州,忤秦桧,亦得罪。其标致如此,宜其能道玄真子心事。” (9) 这与其说是评论张仲宗,不如说是评价张志和。“渔翁”和“烟波老”的“飘逸”,正是张志和精神的写照。
张志和著有《太易》《玄真子》等。其中,《太易》15卷,凡265卦,以有无为宗。《玄真子》有十二卷本、二卷本两种。今存《玄真子外篇》上、中、下三卷。《全唐诗》卷三八尚载有其所作《渔父》《空洞歌》《太寥歌》等诗词9首。
张志和虽然执意践履庄生之言而逍遥于江湖山水之间,但是,他毕竟不能脱离当时那种佛道交融的文化精神氛围。事实上,隋代以来颇为盛行的以摄佛融道为主要特征的道教重玄学思潮,和盛极一时的佛教天台学、三论学及唯识学等,对他的庄学体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玄真子外篇》中,即可见其摄佛解庄、谈玄论道的思想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