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思路

(四)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研究逻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的相关问题研究。具体研究思路如图4所示:

首先,“缘何”主要指向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的“问题缘起”,也就是本研究绪论部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此部分主要运用文献法,在全面梳理、归纳、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学界的研究进展,获取该领域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并通过对本研究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阐释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等。

其次,“是何”主要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本质体现与基本构成两方面的内容,回答究竟什么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搭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权利分析框架。进而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甄别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并以“权利本位”理念为基础,搭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分析框架。体现为本研究的第一章。

图4 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研究思路图

再次,“为何”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着重回答泛在学习时代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什么需要重构,包括本研究的第二章至第四章。在第二章,通过阐释泛在学习的内在意蕴,提出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模式变革是一个亟待重视的议题,并分析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模式特征。基于此,分别从教学模式变革前后学校管理权、教师教学权和学生学习权的视角探讨泛在学习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第三章则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剖析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文本和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及基本职能,以此形成对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认识。第四章则基于上述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探寻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冲突,剖析新时代现行教学管理制度无法调适的教学管理变革问题。

最后,“如何”主要指向于探讨如何重构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为本研究的第六章。根据学理和法理,从法律与政策的角度,结合国内外相关教育法律与政策和学术研究成果的经验,分别从重构要义、重构支点和重构路径三方面,为重构泛在学习时代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注释】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8):4-14.

[3][加]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变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7.

[4][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再造新文明[M].白裕承,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4.

[5]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1).

[7]庞红卫.信息技术如何变革学校教育——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5):42-46.

[8][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

[9]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46-51.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

[1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1-4.

[12]中国教育在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EB/OL].(2020-05-14)[2020-06-09].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05/t20200514_1727139.shtml.

[13]杨小微.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教学改革发展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

[14]孙霄兵,翟刚学.中国教育法治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7(05):4-14.

[15]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16]康永久.“制度教育学”管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35-43.

[17][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35.

[18]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6.

[19]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5.

[2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1-14.

[21]付光槐.基于解放旨趣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4-5.

[22]段春雨,蔡建东.国际泛在学习领域知识图谱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85-95.

[23]Brown,J.S.,Collins,A.,& Duguid,P.(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8):32-42.

[24]Weiser,M.(1991).The'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J].Scientific American,265(30):94-104.

[25]Dey,A.K.,& Abowd,G.D.(2000).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ext and Context-Awareness[A].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the What,Who,Where,When and How of Context-Awareness,Affiliated with the CHI 2000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er Systems[C].New York,NY:ACM Press.

[26]Dey,A.K.(2001).Understanding and Using Context[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5):4-7.

[27]Dey,A.K.,Abowd,GD.,& Salber,D.(2001).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 Toolkit for Supporting the Rapid Pro-totyping of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J].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16):97-166.

[28]Kobsa,A.,Koenemann,J.,& Pohl,W.(2001).Personalised Hypermedia Presentation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On-line Customer Relationships[J].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16(2):111-155.

[29]Ogata,H.(2004).Context-Aware Support for Computer-Supported Ubiquitous Learning[A].Proceedings:2n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WMTE'04)[C]:27-34.

[30]Yang,S.J.H.(2006).Context 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Peer-to-Peer Collaborative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9(1):188-201.

[31]Hwang,G.-J.,Tsai,C.-C.,& Yang,S.J.H.(2008).Criteria,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1(2):81-91.

[32]Evans,C.(2008).The Effectiveness of M-Learning in the Form of Podcast Revision Lectures in Higher Education[J].Computers & Education,(50):491-498.

[33]白娟,鬲淑芳.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45-48.

[34]付道明,徐福荫.普适计算环境中的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7(7):94-98.

[35]梁瑞仪,李康.若干学习相关概念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9(1):31-35.

[36]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93-98.

[37]金桃,张东.泛在学习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5-8.

[38]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3):3-15.

[39]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40]金桃,张东.泛在学习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5-8.

[41]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6):7-18.

[42]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93-98.

[43]张洁,王以宁,张晶.普适计算支持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9-11.

[44]庞春红,郦晓宁.泛在学习的多维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07-111.

[45]韦娟,李新房.泛在学习研究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15-24.

[46]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6):7-18.

[47]韦娟,李新房.泛在学习研究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15-24.

[48]陈维维.应然的泛在学习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12-16.

[49]杨志坚.泛在学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4(4):19-23.

[50]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51]赵海兰.支持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7):99-103.

[52]肖君,朱晓晓,陈村,陈一华.面向终身教育的U-learning技术环境的构建及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9(3):89-93.

[53]杨刚,徐晓东.学习交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从课堂学习到E-Learning,M-Learning再到U-Learning[J].中国电化教育,2010(7):52-58.

[54]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98-105.

[55]胡艺文,杜超,陈绍东,崔勇.泛在学习中的教学系统设计:后现代主义视域[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6):11-13.

[56]余胜泉,陈敏.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6):14-22.

[57]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9):80-86.

[58]高辉,程罡,余胜泉,杨现民.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4):122-128.

[59]杨丽娜,肖克曦,刘淑霞.面向泛在学习环境的个性化资源服务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84-88.

[60]陈凯泉,张凯.融合学习科学与普适计算:构建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路径选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50-57.

[61]高辉,程罡,余胜泉,杨现民.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4):122-128.

[62]周文娟.基于“云”资源的“泛在学习”生态语境特征与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53-58.

[63]周文娟.基于“双向融合”的“泛在学习”与教师角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86-90.

[64]许春漫.当代学习理论视阈下泛在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3(1):27-32.

[65]杨港,赵蓉.泛在学习环境下信息化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3(6):67-70;孟凡茂.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0(7):78-81;梁旭玲.“泛在学习”在C语言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1(5):166-167;居民.“泛在学习”背景下继续教育教学课件改革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31-132;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8-22.

[66]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93-98.

[67]李舒愫,顾凤佳,顾小清.U-learning国际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9(1):98-104.

[68]胡建华.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47-49.

[69]唐世纲.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及其消解[J].高等理科教育,2015(1):29-36.

[70]张波.重构与再建: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论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61-64.

[71]王云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法制化问题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1):74-76.

[72]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08.

[73]郭冬生.论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74-96.

[74]张秉福.大学校规与依法治校[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2):93-97

[75]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86.

[76]刘根厚.刚柔相济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57-259.

[77]别敦荣.以现代理念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44-46.

[78]郭冬生.论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132.

[79]秦小云,别敦荣.论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5(9):84-87.

[80]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59.

[81]刘根厚.刚柔相济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57-259.

[82]梅小珊.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公正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20-27.

[83]张波.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结构性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78-83.

[84]石利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特殊性、主体和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0(4):71-73.

[85]余芳.我国高校学生学习自由权的保障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36-40.

[86]侯志军,徐绍红.大学生学习权的内涵、价值与实现[J].现代大学教育,2012(6):98-103,113.

[87]王向东.大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基于教学行为与制度关系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1(3):97-102.

[88]申素平.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3(3):30-32.

[89]刘斌,高迎爽.美国大学学分制推行与发展的背景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60-62.

[90]刘凡丰.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60-63.

[91]劳凯声.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宏观改革背景[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2:13-42.

[92]姚金菊.宜确立学校的“公法法人”法律地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3-46.

[93]韦保宁.公立高等学校和教师法律关系的重构[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9:189-200.

[94]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9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96]黄荣怀,刘德建,刘晓琳,等.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16.

[97]乐军.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9):16-19.

[98]王珠珠,费龙.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内涵及其难点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5.

[99]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9.

[100]王奕标.信息技术何以未能有效变革教育的框架分析——兼论技术变革教育的“社会变革中介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2(2):12-15.

[101]杨宗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现状、趋势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3):4-8.

[102]黄荣怀,刘晓琳,杜静.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变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1-6.

[103]庞红卫.从利用到整合:对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5(1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