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具体教学管理规章的内容扫描
本研究通过选取的10所样本高校,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国家人才培养蓝图的内在统一性相结合的视角,将高校内部具体教学管理规章分为三个类别,分别呈现10所高校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一,如学分制、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等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制度;其二,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排课、选课、考试管理办法等与人才培养过程相关的具体的教学组织制度与教学工作制度;其三,如教学评价、信息反馈制度等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监管与评价相关的制度。采用文本的整体性概况描述,探析不同高校的先进举措、主要特点及不足,可以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提供借鉴与启示。具体而言,各高校的主要的教学管理规章如表3-4所示。
表3-4 高校内部主要教学管理规章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1.高校内部具体教学管理规章的整体性描述
高校内部具体教学管理规章的重要意义在于保障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活动中各主体的相关权利,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人才。从表3-4可见,无论是“双一流”建设高校、“985”“211”大学还是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单科性大学,虽然各高校的规章数量不一,内容有差异,但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学校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办学经费等,从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配套制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实施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的质量监管与评价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三方面建立了适合本校的内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纵观10所样本高校的主要教学管理规章发现,整体而言,我国各高校主要从教学督导制、导师制、学分制三方面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本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督导制、导师制、学分制,结合高校内部教学管理规章中关于学校管理权、教师教学权和学生学习权的规定(具体内容如表3-5、表3-6、表3-7所示),对我国的高校内部教学管理规章的主要内容做整体性描述。
表3-5 10所高校教学管理规章中关于学校管理权的规定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3-6 10所高校教学管理规章中关于教师教学权的规定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3-7 10所高校教学管理规章中关于学生学习权的规定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1)教学督导制
教学督导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根据学校资源成立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试行教学督导管理,学校主要负责委员的遴选、工作任务、考核、劳酬发放、保障条件等工作,所成立的教学督导委员会作为负责全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常设机构,是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行使学校管理监督权的主要权利主体。它通过规划、安排和指导全校教学督导工作,如教学检查工作、随堂听课、教学工作评价,来检查、监督和评估本校的教学秩序、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其旨意在于及时将督导工作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为各种专项教学工作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晋升等提供参考依据。其中,部分高校还设立了本科教学督导组,专门负责学校的教学委员会。为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样本高校的教学管理规章中都有关于教学督导的具体规则(如表3-4所示)。例如:B大学的《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办法(修订)》、E大学的《教学督导工作办法》、F大学的《教学督导团章程》、G大学的《教学督导工作暂行办法》、H大学的《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办法(修订稿)、J大学的《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章程》《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管理办法(试行)》。可见,整体上我国高校对采用教学督导制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从具体文本而言,各高校的文本细化程度不一。如I大学详细区分了校督导委员会和院督导委员会各自的职责,要求院督导选听本院面向本科生所开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课程和校级公共课,每学期至少听8门次课程,每次至少2学时。校督导重点听校级公共课、覆盖面大的专业基础课(含实验和实践性环节)、每位督导员每学期听课不低于12门次,每次至少2学时。而其他高校更多是指出要“加强日常教学督查”“逐步完善教学督导制度”等,较为缺乏可操作性。
(2)本科导师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12〕4号)再次强调要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可见,近年来,通过本科导师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我国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从20世纪早期西方著名高校(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开始实施本科导师制度,到其被世界各国大学所借鉴的发展进程中,本科导师制的精髓始终未变,即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启发式、探究式和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思维、情感、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实践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始纷纷试行本科导师制,希望通过导师制来保证学分制的实施和完善,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A大学的《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师生交流时间安排的意见》、C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工作条例》、E大学的《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暂行办法》、F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G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J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修订)》。然而,从各高校内部关于导师制的规章文本来看,其制度安排也存在生师配置比例过大、师生双向选择保障不足等问题。如:B大学规定每6~8名学生配一名导师,C大学要求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最多不得超过40人,F大学按年级每10~20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H大学规定每30名学生配一名导师,J大学规定每10~20名学生配一名导师。在具体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制度更多是规定了导师的选聘、工作任务、考核,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主动联系导师。虽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境况中,高比例的师生配置比例能够缓解教师数量有限和学生数量不断扩大的矛盾,但过高的师生比容易使导师在指导时力不从心,导致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成效甚微。
(3)学分制
我国高校的学分制主要包含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等。完全学分制是绝对的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取得的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如C大学等。学年学分制是以学分和学年相结合衡量学业标准和进行教学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学分制是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某些管理办法合为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它在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同时,规定了相应的修业年限,对学生学年和学期内要修习的学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一般本科修业年限为四年,必修课约占70%,开设选修课门数不多,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教学计划中对每学期应修课程及学分都有具体要求,注重班级集体授课,一般不允许提前修满学分毕业,[38]如B大学、D大学等。有的高校为了强化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培养综合素质,根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创新学分制。创新学分制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经历和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审核评定获得的学分互认制,如I大学、E大学、C大学等。
整体而言,学校层面规定了学习年限内学生应修订一定的学分数,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在班主任或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课,获得学分。教师层面,由于学校章程中缺乏系统详尽的课程介绍,也没有先关的文本中提到教师应进行选课、学分制主题的相关培训,当教师指导时往往出现指导不力的情况。学生层面,选课费时费力和过程烦琐,当导师指导不力时,多数学生选课盲目,避难就易,随大众,追求市场适用性,最终虽然学分修够了,但部分学生毕业时未能建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高校内部具体教学管理规章的基本特征
我国高校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中取得较大进展,各高校立足自身的传统、资源和定位,探索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质量稳步提高。然而,现行高校内部具体教学管理规章在整体上呈现出设计理念存重制度效率、文本数量泛滥、文本内容趋同且泛化等特征与不足。
其一,高校内部具体教学管理规章设计侧重制度效率,忽视对高校和师生发展的价值。长期以来,受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者将自己与被管理者单纯视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制度设计往往呈现出控制倾向,管理者完全主导的地位使得教学自由和服务教学被忽视,同时缺乏以师生为本的人文关怀,从而无法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理解与合作。
其二,高校内部具体管理规章文本数量泛滥且操作性不强。当前,就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而言,存在对制度执行成本考虑不多,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博弈带来的机会成本预期不足等问题。就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而言,部分制度表述笼统,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增加了执行难度,制约了制度的实际效力和权威性,如J大学《本科双语及全英语教学管理办法(暂行)》《信息化示范课程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等。此外,部分制度没有及时更新,仍然是“暂行”“试行”条例;部分制度则是自上而下生成的,引发管理制度泛滥,且制度中信息不对称不充分,也导致制度无法执行,如G大学的《教材选用与评估办法》《本科课程考核补充规定》《本科课程考试缓考管理办法》《关于新开专业课程的暂行规定》《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细则》《本科生学分制网上选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学生免修、免听课程实施细则》《关于学生学分制课程重修实施细则》《关于调、停(补)课管理暂行规定》均是涉及课程的相关条例,可以像其他高校合并到课程与考试的一个管理办法中。
其三,高校内部具体教学管理规章文本内容趋同且泛化。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部分高校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实质内容并不明确,通常是借鉴他校做法,然后通过教学资源的适当倾斜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制度具有学习效应,一旦高校内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就会去适应它,并通过学习增强现存制度。当制度试行一段时间后,制度创新就变得极其困难,而高校内部具体的教学规章也逐渐趋同。与此同时,在教学管理制度内容上涉及面广,但忽视了制度的明确性和精细化。在设计新的教学制度前,必须要分析和研究管理目标、机制和边界,职责权限、关联因素等,并对制度设计的必要性进行论证。然而,实践中往往忽视这一关键环节,管理者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通常从即时需要或局部利益出发,忽视整体和长远布局,对新制度在特定环境中的利弊权衡不够,缺乏对管理目标可能达成程度的预测和思考。
【注释】
[1]Gabella,M.S.Beyond the looking glass:Bringing students into the conversation of historical inquiry[M].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1994:340-363.
[2]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2(5):25-33.
[3]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比较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34,123.
[4]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J].何俊智,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5):20.
[5]周光礼.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23.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29)[2019-1-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7]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5-13)[2019-1-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8]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2016-10-12)[2019-1-10].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6-10/12/content_2007452.htm.
[9]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1-10)[2019-1-1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10]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812.
[1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8(26):570-572.
[1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183.
[13]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1985-5-27)[2018-11-1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2.html.
[14]范国睿.教育制度变革的当下史:1978—2018——基于国家视野的教育政策与法律文本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1-19.
[15]郄海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J].中国高教研究,2009(3):33-35.
[16]柯武钢,史曼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64.
[17]段宇波.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太原:山西大学,2016:210.
[18]胡建华,等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30年[J].教育研究,2008,(10):11-20.
[19]祁占勇.落实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三维坐标——高校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重塑及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3(5):26-31.
[20]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24.
[21]程燎原,王人博.权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9.
[2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11.
[2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12.
[24]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12.
[25]冯永平.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1(6):28-29.
[26]李文君.本科生院破茧而出[J].教育与职业,2011(7):66-68.
[27]学部简介[EB/OL].(2018-12-1).http://jyxb.swu.edu.cn/s/jyxb/subcatalog11/20181025/3583701.html.
[28]学院简介[EB/OL].(2018-12-2).http://www.ced.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61516.
[29]行政机构[EB/OL](2018-12-2).http://www.ced.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89541.
[30]张国有,胡少诚..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历程与形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2):140-153.
[31]柯文进,刘业进.大学章程起源与演进的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5):74-81.
[32]史秋衡,李玲玲.大学章程的使命在于提高内生发展质量[J].教育研究,2014(7):22-27.
[33]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71.
[34]司晓宏.关于推进现阶段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4(11):84-87.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EB/OL].(2018-12-2)[2014-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zfs_gdxxzc/201405/t20140515_182119.html.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EB/OL].(2018-12-2)[2014-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zfs_gdxxzc/201405/t20140515_182117.html.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EB/OL].(2018-12-2)[2014-9-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zfs_gdxxzc/201409/t20140911_182098.html
[38]李桂红.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