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现实境况

(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现实境况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是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中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组织制度的体系化,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至少包括决策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执行运作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25]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制度体系。相较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而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是一个下位概念、微观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于1950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随后由教育部颁布施行了第一部关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教育规章——《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该规程指出,高校包括大学及专门学院两类,实行校(院)长负责制,设校长、副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图书馆馆长,并设校(院)务委员会,由校(院)长任主席,系为教学行政的基层组织。1952年,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自此,形成了校—系两级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针对高校内部“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问题,以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高校开始逐步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或将系升级为学院,或按照学科群组建学院,或根据社会需求新建学院。绝大多数高校设立了以学科为类别的、具有了较大的教学管理自主权的二级学院,从原来的校—系教学管理体制转变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制。纵观本研究所选取的10所样本高校的现行教学管理体制,大都由校院(部)两级或校院(部)系三级管理组织构成,学校的教学管理权分散于学校和院(部)系两个层次,如图3-2所示。下文将从学校层次和院(部)系层次分别进行探讨。

图3-2 高校内部教学管理体制

1.校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高校设立学术委员会,有权审议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以及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此外,部分高校还成立了教学委员会,作为审议、评议、指导、咨询、监督、检查学校教学工作的参谋机构。据调查,我国高校实行校长领导、分管副校长主持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负责从宏观层面把控与负责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质量。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决策层,理论上掌握着高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权。高校教务处(部)在分管副校长的领导下,是实施与管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与核心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校本科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籍与学士学位管理和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等教学管理工作的宏观管理与调控,是高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其基本职能简介如下文所示:

H大学教务处职能:教务处是管理全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职能机构,其基本职能是贯彻党和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要求,落实本科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等工作。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抓好教育教学思想建设、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风与学风建设、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G大学教务处职能:负责全校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才培养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籍与学士学位管理和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等工作。

I大学教务处职能:教务处是负责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运行及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的职能部门。

J大学教务处职能:负责全校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拟定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审定每学期开课计划,协调好公共课、基础课、技术课的安排,协调有关院、系(部)做好缺编教师的聘任工作;制定各专业教育教学实践计划,协调各院、系(部)安排好学生的教育实习、教学实践活动,做好实践基础的建设工作和实习实践总结表彰工作;负责组织教学委员会做好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课程及优秀教学单位的评审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评估指标体系,适时为评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做好教学委员会换届工作;做好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宣传、组织申报等工作;安排部署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或教改招标项目的评审工作,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做好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初评、申报等工作;拟定并实施试题库建设计划和教考分离实施办法,做好试题库建设计划和教考分离工作。同时,做好校内有关考试命题及外单位委托我校的命题工作;负责组织、检查毕业生论文答辩和师范生普通话测试及培训工作;负责拟定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做好教师教学工作量核查、建档及管理工作;拟定教材建设规划,审定各专业所使用的教材,积极创造条件,推广使用21世纪教材和国家“九五”重点教材,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做好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各高校教务处(部)的常设业务机构各有千秋,其实际履行的具体职责也不尽相同。如表3-1所示,整体而言,除综合办公室外,各高校教务处(部)主要从教学、教材、学籍、招生与合作交流管理四个职能展开具体工作。

表3-1 高校本科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及其内设机构

其一,在教学工作方面,J大学设置教学科和教学实践科,主要负责教学运行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具体包括各专业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制定和教学计划的执行、课程建设,负责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项目管理、教学成果认定等工作,本科生实习、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工作。在此基础上,A大学设置教学办公室和教学评估办公室,分别管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服务及课程、教学的调查、评估与奖励工作;其余高校还增设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方面的业务机构,负责具体的本科教学研究、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的调整与修订、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其二,在学籍管理方面,F、G、H、I大学均设置了学籍科、学籍管理科或注册与学务中心,专门负责本科生的学籍注册,转学、退学、休学等学籍异动及毕业与学位申请的申请、审核等学籍管理工作。而A、B、J大学则主要把学籍管理工作纳入教务办公室或教务科进行统筹综合管理。其三,在教材建设与管理方面,除A大学专设教材办公室专项负责教材建设、管理、监督外,其余高校则将此统筹与管理教材工作放置于教学建设部门,如B大学和J大学;或放置于教学研究部门,如H大学。其四,在招生与合作交流工作方面,仅有A、G、J三所高校教务处常设招生办公室,专职负责本科招生的计划、宣传、录取及迎新工作,其余高校的招生工作则由学校的招生与就业处(中心)单独成立另一套组织机构,统筹管理与实施,进而使得高校的教务处(部)不具备本科招生职能。

为变单一、多部门的分散决策管理为统一高效管理,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能够统筹安排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常设机构,我国部分高校开始逐步成立了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处等多部门的,类似于高校研究生院的本科生院,主要负责本科教学运行与日常教学事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发展,本科教学条件保障与质量监控、本科生就业指导等工作。本科生院通过调整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和过程,给予学生包括课程选择自由、专业选择自由和辅修、双学位教育等多层次架构个体知识结构的学习自由。[26]本研究所选取的C、D、E三所高校的本科生院就是肩负高校本科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在此,以D大学和E大学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3-3所示,D大学组建的本科生院以“院务委员会”(党政联席会议)为本科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素质发展与奖惩工作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分别承担本科教学不同职责范围的规范制定,是院务委员会的咨询及执行监督机构。除本科生院的综合办公室外,院内常设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本科生招生处、教学研究处4个职能部门。其中,教务处下设课程中心、教学培养办公室、实践教学办公室、学籍中心、交流与学习办公室和通识教育中心;学生工作处下设学园管理办公室、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素质拓展中心、资助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学研究处下设教师教学发展办公室和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与此同时,为配合通识教育、大类培养需要,该本科生院还新建了QS学院——本科生进校后,在一年级未分科、未分专业时全部属于QS学院的学生,该学院对大一新生进行统一的大类培养;二年级时,各专业学院和QS学院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三年级后,本科生们进入各个专业学院,由二级专业学院单独培养。

图3-3 D大学本科生院组织结构图

图3-4 E大学本科生院组织结构图

如图3-4所示,E大学的本科生院辖教务处、招生工作处、质量管理处3个职能部门,与党委学生工作部合署学生工作处,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与教学服务中心、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综合管理办公室、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材建设中心和HY学堂8个业务机构。E大学的HY学堂与D大学的QS学院类似,该校基于学校特色优势、国际学科发展趋势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在HY学堂开设理科大类、人文科学大类、新工科大类和数理经济与梳理金融大类的招生培养,是该校实施大类培养的试验区。本科生进入HY学堂后,在低年级不分专业,从二年级开始,再结合自身学习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相关学科逐步了解的程度,自主选择专业进入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

2.院(部)系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基本都在学校下面根据学科类别设立有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部),二级学院(部)在高校教务处(部)的指导下开展本学院具体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和基本教学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中的基层单位,是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单位,最直接的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本研究通过对比10所样本高校中的部分二级学院(部)教学管理组织架构发现,与校级教学管理机构相比,二级学(部)院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更为精简。下文以H大学教育学部与D大学的教育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H大学教育学部始建于1906年,1952年全国院系大规模调整时由9个高校教育类专业并构成教育系,1993年成立为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改名教育学院。2011年,该教育学院与H大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管理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干部培训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合并组建为研究性学部——教育学部。[27]如图3-5所示,该学部下设10个教学科研机构和6个行政机构。由部长主持学部的全面工作,由一名副部长协助部长负责本科生教育工作,本科教学办公室对之进行具体组织与实施。为了使学部的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学部建立了“教研组织机构”与“学术引领机构”并行的组织体制。目前,该学部共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开办了本科教学实验班,并由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估工作,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评定与学术仲裁工作,由学位委员会负责学位评议与学位授予工作,由教授委员会负责行政咨询与评定工作。

图3-5 H大学教育学部机构设置示意图

D大学教育学院于1928年完成学科建制,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学学科建制最早的高校之一。目前,D大学教育学院由教育学系、体育学系、课程与学习科学系、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和军事理论教研室组成,建有国际教科研合作平台以及省部级、校级、院级研究机构共19个,设有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经济与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学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28]该院院长全面主持学院的人事、学科建设等行政工作,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全面主持学院的党委工作,一名副院长协助院长负责该学院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如图3-6所示,该学院下设本科教学科,在院长和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主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和实施教学管理。具体而言,本科教学科主要履行如下职能:

制定学院本科教学相关的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改革方案,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组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等有关教学工作事项讨论和审议,下达各专业教学任务并检查落实。

组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执行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有关规定;教学督导工作的组织与安排;组织院内本科教学工作评价。

组织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负责各级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的申请立项和检查验收工作,组织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的鉴定、教学成果申报和评审工作。

负责学院日常教学工作管理;包括集中申报教学计划、开课计划及实践教学工作计划;集中检查各专业的教学质量;集中处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籍问题,配合学校开展学士学位的审核工作;集中管理各类教学工作档案。

负责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

负责全院教室借用、调度和本科生的排课工作,组织与管理课程考试及本科生的考务工作。

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申请立项与检查验收工作。

规划组织本科生第四课堂工作。

组织本科教学编制、岗位和工作业绩的核算。

制订有关本科教学经费预算。

负责本科教学、教务方面的数据统计,正确、及时、完整地报送各类信息。

配合和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招生、学生奖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承办学校本科生院、学院交办的其他事项。[29]

图3-6 D大学教育学院机构设置示意图

由此观之,在院(部)长领导下,我国公立高校的二级学院(部)一般都有一名专职分管本科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副院长,配有教学秘书或专职教务人员协助教学管理工作,设置教务办公室,并成立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少数高校还配有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院长助理。二级学院(部)下设的教学科研机构的各学科组也负责相应具体专业的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组织与分配教师开展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等,其是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中最基层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