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所谓的非正式制度是指并非基于人为设计或外在权威的形式存在的制度。非正式制度并不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而是类似于哈耶克所说的一种“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它可能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体现着过去曾最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诸如习惯、伦理规范等,[24]或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如道德、习俗、意识形态等。[25]非正式制度虽然是一种潜在的或默示的规则,但同样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具体到高校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学思维方式、教学管理的价值理念、课堂仪式等教学管理习惯,虽然不是正式制定的,不以成文规则的形式存在,但它们是在较长时间的实践中,伴随着教学管理活动的需要而自然产生、逐步发展所形成的。因此,在实际中往往也能发挥着规则的作用和规范的价值,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渗透于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真实地影响、制约、塑造教学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和交往关系。
教学管理习惯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稳定的关于教学科研与管理行为的模式。人类的集体生活得以有序进行,需要各种社会规范来维系,而这些社会规范除了法律,主要还有习惯。“习惯是一种不仅最古老而且最普遍的法律渊源……规定了因为经常的遵守而成为‘习惯性的’行为。”[26]习惯以一种习以为常的方式,长期、隐形地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调整人类生产和生活利益关系的一种规则系统。习惯与习俗、惯习有着不同的内涵。习惯是个体性概念,是“个人在自己的活动与社会交往中的重复性活动……即在个人行动中所呈现出来的诸多‘单元事态’中重复的、稳定的和驻存的一种行为事态的轨迹”[27]。习俗是社会性概念,是许多个人习惯的共性点、相似点。“习俗作为一种自发社会秩序……能作为人们社会活动与事务中的一种常规性固化习俗本身所覆盖的团体、社群或社会中成员的现象型行为,从而它本身也就作为一种事态、一种情形,像一种社会规则那样对成员的各自行为有种自我强制性的规约”。[28]概而言之,习俗是群体和社会中的个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或者是其共同认可的文化传统,习惯只是群体和社会中的个体自己单独的行为或思维模式。而惯习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Bourdieu,P.)在其社会学理论中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既不同于习惯,也不同于习俗,惯习是来自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的一种长期的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经验就会内化为人们的意识来指挥和调动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从而成为人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模式、行为策略等行动和精神的强有力的生成机制。[29]质而言之,惯习是行动者社会化的主观行为,其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在形式上,惯习表现为诸如知觉、评判和行动等各种身心图式,是一种通过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实现的社会结构的内化。[30]据此可见,习惯一般具有自发性、重复性、机械性,而惯习具有创造性、再生性和建构性。教学管理习惯所强调的就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在各自的管理活动或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无意识的、自生自发的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或行为习惯,譬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授课习惯等。这些习惯背后往往反映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根深蒂固的思想与理念,或其价值观、教育观、管理观,它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像一只无形的手渗透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以其隐蔽性和根深蒂固性,成为阻碍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桎梏与障碍。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非正式制度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难以直接控制并加以分析,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正式层面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并且,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正式规则和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的更新来规范和塑造新的教学管理行为,它可以影响、抑制甚至消除某些消极的教学管理习惯。这一过程,本身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