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理念下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 泛在学习理念下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因素分析

归因(Attribution)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海德(Heider,F.)在其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研究人际知觉时提出。他注重对归因过程的研究,认为决定行为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心境、努力、能力等个人原因——内部因素,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等环境原因——外部因素。而后,琼斯(Jones)、戴维斯(Davis)、阿特金森(Atkinson,J.W.)、伯纳德·韦纳(Weiner,B.)等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归因理论进行了拓展研究。其中,韦纳的归因观点不同于早期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把归因研究与动因研究有机结合,形成了动机归因理论。[1]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及其他六种因素是人们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分类,这六种因素又可以依据控制点(因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向度将其分为内部与外部归因、稳定与不稳定归因、可控与不可控归因三维模式。[2]概而言之,归因是人类探究事物变化发展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时,为了预测和评价观察对象的行为,观察者通过控制或激励与观察对象相关的环境、行为,寻找事物发生的原因,而对观察对象及行为过程所进行的一些因果解释与推论。一般而言,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制约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基于上文对泛在学习时代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情况的调查现状,结合归因理论,本研究以制度理论为核心,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结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环境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价值等视角共同归因,探究泛在学习理念下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调适失灵的深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