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提升教学管理思维和能力

(二)重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提升教学管理思维和能力

教学是高等学校诸项工作的中心任务。一般而言,一所高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以及高校的教学管理文化氛围等可以影响到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工作状态,也会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等级结构形态,它以控制和稳定为目的,强调组织结构间的层级关系和规章制度,强调秩序、服从和稳定,高校的教学管理与信息传递呈现出垂直层级的方式。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科层制是“由职务等级制原则与上诉渠道原则确立的一种公认的高级职务监督低级职务的上下级隶属体系”。不可否认,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因其具有效率与合理化、分工与专门化、法规条例、权威的层级节制、非个人取向、终身事业取向等特征[50],成为当时最具合理性、最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组织管理模式,科层制的学校组织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当时社会所需的受教育者。但教育系统是个特殊的科层组织,其本身在追求形式合理性的同时,也追求着是指合理性。[51]因此,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很多组织逐步进行管理和结构变革,试图以组织成员间的“伙伴关系”取代“上下级关系”,通过赋予组织成员更多的工作自由,以有效、适宜地激励个体按其内在需求,实现其个人自由与发展。就高校教学活动而言,其是一种充满创造和革新的实践,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与教学实践的基本特征之间存在冲突,即这种由上至下的权力行使方式对位于金字塔底层的学生、教师进行强有力的管控,再加上数量较多的、严密的教学管理规章的约束,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较难得到充分发挥。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模式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开放、民主、弹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个性化、定制化。目前,“行政化”了的高校按照政府部门的组织框架对口设置其内部组织机构,导致了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独成体系、职责分离、目标各异。这种传统的科层式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将教学管理权更多的集中于学校层面的管理者手中,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对高校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活动中,分别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自由和教师的教学自由只限于狭窄范围内。为了减少传统学校的科层组织结构固化、刚性、单向线性的弊端,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层级的扁平化途径实现组织结构的变革,其目的旨在进一步抑制或制约高校教学管理权的过度集中、膨胀,以此在高校、教师、学生所形成的三角权利关系中,通过扩展学生学习自由和教师教学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加灵活的、个性化的制度安排。并在这种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下,充分融入对学生的学习自由和自主权的关切,进一步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核心价值关怀。

一是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重组内部权力与权利关系。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重组内部权力与权利关系,从强调统一和控制转向更加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突出教与学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高校打造成尊重学生主体性、教师教学个性及其创造力的教与学的共同体。从一般意义上讲,共同体是在自然意愿结合的基础上,一些能够共享其理念、理想的负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共同体的每个人将从一种“我”的集合体,逐步改造成为一种集体的“我们”。共同体的成员与成员间,彼此通过一种尊重、理解与包容,将其相互的关系紧密相连。换言之,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与学的共同体,其旨意在于更多地依靠合理规范、共同目的与价值观等,从维持和控制组织关系转变为创造和保持组织间的探究关系,以实现成员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帮助。此外,通过塑造教与学的教学管理共同体,让各利益相关主体也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组织管理中,管理者、教师、学生由传统的服从与控制关系转为平等协作关系,形成主体之间扁平化的无中心网状交往形态,实现多对多的交互传播形式。

二是将纵向垂直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模式转变为一种多向交叉的互联模式。一般而言,所谓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就是通过压缩金字塔式层级组织结构中间的行政机构或职位,减少自上而下的控制层次和规模,从而优化机构设置。要将教学管理权力重心整体下移,就需要实现教学管理的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转移。首先,构建科学、高校能够直接由校领导统筹安排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常设机构,如建立本科生院,将原本上传下达式的管理方式,变成集咨询、指导、决策、协调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统一协调该校本科的教学运行与日常教学事务,本科教育改革、研究与发展,本科教学条件保障与质量监控、本科生就业指导等工作,精简管理层级,实现学校组织横向和纵向各部门、机构间的交叉互联、协调衔接,有效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其次,要转变中层部门的职能和运行方式,将高校内部的本科教研活动、本科教师发展等活动的执行权交给教师专业组、学科专业组等,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科研与教学作用。最后,加强高校内部分散的各个教学管理部门,如招就处、学生处、教务处之间合作和交流。各个教学管理部门应在维护高校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好各自的管理权、发展权,淡化各个教学管理组织部门之间的权力边界,并把握其与学校整体行政权之间的度。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管理服务,可以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型管理机制,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推动教学管理组织功能从行政事务型转为专业引领型。泛在学习时代的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教学的专业属性和学生学习的自有属性在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学习理念下日益凸显。高校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强调教师和学生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得原有的重在规范和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类型,已然无法适应泛在学习时代教学活动的新需求,这就需要推动教学管理组织功能重视行政事务转为注重专业引领。就现行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而言,高校教务处(部)是实施与管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与核心职能部门。一般而言,教务处主要负责学校本科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籍与学士学位管理和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等教学管理工作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管理权主要体现为执行和落实国家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它对教学的领导和管理主要是贯彻、执行和传达上级部门的指令与精神,是高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较好地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却只是一种被动的完成,教务处负责布置和检查教学任务,将管理权集中于自己手中,教师与学生只负责执行命令。然而,事实上,教务处不应该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组织结构。准确地说,教务处若想充分发挥其管理中枢的作用,更应该是一种专业性、研究性的组织结构,其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的教学管理权应该下移。而要实现其权力下移,就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赋予教师灵活制定教学计划,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的过程中,要深入到高校的教学活动中研究高校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创建能够旨在促进高校教学改善的优良教学环境。为此,教务处应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方式,有意识发挥专业引领的功能。如:D大学将原来分散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处合并组建为本科生院,以“院务委员会”为本科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素质发展与奖惩工作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分别承担该校在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职责范围的规范制定,是院务委员会的咨询及执行监督机构。此外,该本科生院还专设了教学研究处这个职能部门,教学研究处专门负责教师教学发展与教学质量管理等工作。整体而言,本科生院的设立不仅改变了原多部门管理而导致的条块分割,以及教学与研究脱离的现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开始强调教学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有效地促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走向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