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的迷失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来看,主体是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Marx,K.)基于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在分析人的自我实现方式时指出,能动性、受动性与为我性都是在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质而言之,主体性不只是能动性,还包括受动性与为我性。也有学者认为主体性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5];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包括独立性(即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的适应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现实的超越)三个基本本质特征[6];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性为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7]。事实上,如果将主体性的构成内容加以综合就会发现,学者们认为主体性包括独立性/自立性、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自为性、为自性、社会性、现实性、有效性、创造性,等等。[8]概而言之,人的主体性是人不满足于现有生存境遇,而通过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全新的自我的行为和意识的特征……是对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得以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特性。[9]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讨论“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开始,再到“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我国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认识已经突破传统教育的“塑造论”和“工具论”,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高等教育是否视学生为主体,如何帮助学生体现出主体性,一直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关涉到整个高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10]因为,主体性作为人性的精华和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在尺度,是人在思想与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等。换而言之,主体性是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反映着学生内在的精神状态和人文享受,是学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正是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构成学生在人格、心理、个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才使得学生成为具有不同主体性的独立个体。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结果就是,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变成“非人”“非我”。若是教师作为主体,便意味着学生处于教师支配下的依附地位,学生也就被当作教师认识和教授的物化对象,其主体性被湮没,自由精神、自主能力被遮蔽,故不可能有主体精神。
在此,还需要注意,就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言,学生的主体性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主体性,又包括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殊性。结合泛在学习时代学生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特点,高校学生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自律性、创造性和选择性。[11]首先,就国家社会而言,泛在学习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生只有具备主体意识与品格,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适应泛在学习时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其次,就高校内部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的来源、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学生的文化、价值差异日愈明显,其异质性增强使学生个体对其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增强,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反映其正当需求,维护其合法权益。再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学活动具有民主化、个性化的特点[12],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由学生自动“提取”(Pull),而非被教师掌控或主动“推给”(Push)给学生,这使得学生必须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学习目的自控性、选择性等主体性,[13]否则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学习难以开展。
由此可知,从理论上讲,在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理应得到进一步“凸显”。然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最大不足就是以人的同质性为制度建设的假设前提,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使教学管理未能体现教育教学的价值旨趣与主体关怀。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学习自由的权利尚未完全实现
为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标准化长期被作为学校运行的重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变相地成为生产统一类型学生的工厂。在这个工厂里,“原始产品(儿童)被造就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14]。虽然,部分高校的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已明确指出,学校允许部分课程免听、免修,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达到相关要求即可提前申请毕业,在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学业规划自主选择课读程、安排学习进程,学生修读经学校认可的在线开放课程可由学生申请、经学校审核后予以换取学分或成绩等,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并保障了学生选择学习自由的权利。然而,研究显示,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平均学分数是156.9,选修课平均学分为29.8,占比为19.0%;平均学时总数是2495.0,选修课平均学时数是500.3,占比为20.1%,可见在课程选择上,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较小。[15]此外,据调查,分别有21.68%和12.21%的学生表示不太能和完全不能灵活选择上课时间;有19.37%和9.2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能合理和完全不能选择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上课;有12%和4%的学生表示比较不能和完全不能自主选择课程;有20%和13.68%的学生表示比较不能和完全不能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对此,有学生在访谈时谈到,“感觉自己仍然像初高中学生一样,不仅不能自由选择以网络或面授的形式完成课程学习,甚至还有严格的类似于‘打卡式’的课堂考勤制度,部分课程教师会采取课前、课后或随机点名的形式将出勤率与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挂钩”。不久前,有新闻甚至爆料某高校大学生因家人去世请假却被教师拒绝之事:
××大学一声乐系学生因家人去世向老师请假,被老师拒绝后,该老师表示:“你可以回去,必须回去,那是你的职责。你没来上课,我要扣分,那是我的职责。”随后,该老师在全年级合唱课上公开拿该生隐私做例,并表示:“如果这学期你家里面有四个人去世,那么不好意思,我这门课,你只能重修。”[16]
此外,虽然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指出学生享有申请调换专业的权利,各高校也明确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课程或实行主辅修制,甚至选修网上课程或其他联盟高校的课程,也出台了专门的有关转换专业、主辅修课、学分认证的规章制度,但有32.63%的学生却表示转换专业的手续和流程并不简单。质而言之,学生事实上所享有的转换专业的权利受限。同时,泛在学习理念下学生随处可学且学习能够被认证的情况也保障不足。有8.85%的学生表示在校外交换学习所获得的学分并不能转换为学校学分,有15.58%的学生表示通过网络学习(如MOOC联盟等)所得之学分亦不能有效转换为学校学分,甚至有24%以上的学生表示从未采用过网络学习途径获取学分。对此,通过深度访谈,有学生表示,“今年开学的时候,我想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他名校的《金融学》课程,但是在××平台上筛选时,我发现可供选择的课程并不多,而且提供的课程与我们学校自己开设的课程在设计上并没有太大差异。那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通过各种申请、审批、认证来选择网上课程呢,还不如直接将就学校开设的课程就学习了,更省事。”
2.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不足
近年来,随着主要以法治、自由、民主和公正为价值基础的教育治理理念不断深入发展,本科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部分高校也提出要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的某些事务管理。有学生在访谈时谈到,“由于在班级担任班委,参与过学院组织的教学反馈讨论,就是针对学期班级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师是否尽职尽责进行讨论和提出建议等。我是十分愿意参与这类活动的,我认为这能很好地表达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反馈信息给学院,学院再反馈信息给老师,这个过程我们不会直面任课老师,会放下很多疑虑将最真实和切实的问题进行反馈,通过讨论得出改进办法,再由学院反馈老师进行教学改进。这种形式中间环节少而且直接高效”。然而,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进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决策、参与教学改革、参与教学评价以及监督教学管理的程度远不如预期。据调查,14.53%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可以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与授课教师等内容表达意见,21.05%的学生表示学校在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时几乎不会征求其意见,12.84%的学生表示学校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完全不会征求其意见。由此可见,高校本科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不足,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利益诉求并不能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在制度层面其利益表达更不能得到较好彰显,使得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安排中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真正具有民主性的适应于泛在学习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
【注释】
[1]朱德全,李珊泽.教育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6.
[2][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88.
[3]邬大光.本科教育基因六大特征解析[N].光明日报,2018-11-27(13).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
[5]齐振海,袁贵仁.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98.
[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联合实验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2):53-59.
[7]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1-5.
[8]唐智松.由自与自制——论网络文化中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4.
[9]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5.
[10]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7.
[11]唐智松.由自与自制——论网络文化中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6.
[12]张怡,郦全民,陈敬全.虚拟认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276.
[13]唐智松.由自与自制——论网络文化中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6.
[14][美]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冯大鸣,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7.
[15]邬大光.本科教育基因六大特征解析[N].光明日报,2018-11-27(13).
[16]川大学生请丧假被拒上热搜,高校回应:老师已道歉[EB/OL].(2018-10-22)[2018-12-20].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8-10-22/doc-ihmuuiyv68595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