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一)中文译著
[1][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美]埃尔登.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3][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蔡伸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4][美]R·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美]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美]菲利普·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美]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冯大鸣,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8][美]加里·尤克尔.组织领导学[M].陶文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美]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M].陆俊,严耕,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美]戴维·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美]基思·索耶.剑桥学习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3][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1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7][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第八版)[M].郑晓明,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8][美]迈克尔·霍恩.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19][美]迪戈蕾.学校教育[M].韩晓燕,译.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0][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1][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赵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23][美]卡洛琳·J.斯奈德,等.生活在混沌边缘:引领学校步入全球化时代(第二版)[M].郑旭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4][美]博登海默.博登海默法理学[M].潘汉典,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2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26][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7][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变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8][加]迪克·芬克.未来的学习:变革的目标与路径(第二版)[M].柳国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9][澳]伊恩·帕尔默.组织变革管理(第二版)[M].金永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城,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3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4][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7][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修订版)[M].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38][德]黑尔格.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9][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40][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41][葡]曼努埃尔·德·安德拉德.法律关系总论(第一版)[M].吴奇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42][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3][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自由四论》扩充版[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4][英]以赛亚·伯林.两种自由概念[M].陈晓林,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7.
[45][英]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46][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47][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二)著作
[1]程燎原,王人博.权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郭继东.学校组织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8]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9]何志鹏.权利基本理论:反思与构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何勤华.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1]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3]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卢鸿德.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理论与实务[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15]刘茗.当代教学管理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6]刘升平,夏勇.人权与世界[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17]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劳凯声,郑新蓉.规矩与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19]刘国艳.制度分析视野中的学校变革[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0]李春玲.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1]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2]来冒德.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3]孟繁华.学校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4]马怀德.学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5]蒲蕊.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6]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7]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28]曾国屏,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9]时伟,吴立保.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0]孙翠香.“利益博弈”中的变革力量:学校变革动力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31]孙霄兵.教育法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4]王加强.学校变革的生态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5]王运武,于长虹.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6]王作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37]吴遵民,李家成.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世纪中国新型学校管理理论的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8]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9]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0]夏勇,胡水君.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1]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2]徐贲.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43]徐建平.学校: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探索及启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4]杨孝堂,陈守刚.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45]杨小微.整体转型:当代学校变革“新走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6]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7]杨小微.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教学改革发展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8]杨现民.泛在学习时代的资源建设:走向生成与进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49]杨琼.治理与制衡:学校法人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0]余雅风.学生权利与义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1]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2]周川,等.现代学校制度与学校自主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53]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54]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5]朱德全,李珊泽.教育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
[56]湛中乐.公立高等学校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7]张学文.大学理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8]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9]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60]张红霞.制度更新:探寻学校运营“新秩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61]张茂聪.论教育公共性及其保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2]张波.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问题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63]卓泽渊.法的价值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三)学位论文
[1]陈恩伦.论学习权[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2]陈国民.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3]曹双双.基于泛在环境的无缝学习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4]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范履冰.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6]樊改霞.公共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及其困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7]郭欣.教育制度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8]顾世春.从海德格尔到鲍尔格曼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9]侯素芳.个体权利视域中的教育现代性的正当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0]贺新向.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11]吉标.规范与自由——教学制度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2]孔仕强.在线教育对教育公平影响机制及局限性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6.
[13]王敬波.高等学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14]王星霞.学校发展变革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5]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6]王鑫.H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7]王维.MOOC应用中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7.
[18]王柯.我国高校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机制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7.
[19]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厦门大学,2002.
[20]刘冬梅.高校教师的教学权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1]杨晓霞.论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关系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22]杨卫安.教育公益性及与营利性矛盾的化解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3]杨琼.学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4]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5]李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6]李霞玲.海德格尔存在论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27]李云星.学校变革中的冲突与观念生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仲建维.沉重的主体[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9]左明章.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0]罗庆倩.高校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评价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31]马杰.中外学历学位互认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32]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3]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34]田联进.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反思与重构[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5]徐冬青.市场引入条件下的政府、学校和中介组织[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6]孙冬喆.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7]张于堂.我国网络大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38]张红霞.在变动中寻求秩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9]张衡.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40]张东.论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诉求[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四)期刊论文
[1]包华影,黄文峰,夏澜.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网络学历教育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5(8).
[2]陈恩伦.论学习权[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3]陈恩伦.关于制定《学校法》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4]陈卫东.泛在学习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5]陈鹏勇.弹性学制下虚拟教育平台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0(2).
[6]程换弟.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2).
[7]戴晓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3(2).
[8]丁钢.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J].现代远距离教
[9]樊文强.MOOC学习成果认证及对高等教育变革路径的影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
[10]冯永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方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7(3).
[11]房敏.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失衡与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6(4).
[12]郭冬生.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蕴含的基本矛盾及其协调[J].江苏高教,2004(6).
[13]郭冬生.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
[14]郭冬生.大学保护还是限制了学习的自由?——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15]高丹丹,张际平.技术给学习带来什么——从e-Learning到u-Learning[J].电化教育研究,2008(7).
[16]谷力.结构治理:学校变革的系统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3(6).
[17]黄欣,吴遵民,蒋侯玲.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1(3).
[18]黄荣怀,张进宝,经倩霞,刘晓琳.面向2030教育发展议程的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解读《青岛宣言》教育目标行动框架[J].开放教育研究,2016(1).
[19]韩锡斌,王玉萍,张铁道,程建钢.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驱动下的大学教育变革——国际在线教育研究报告《迎接数字大学》深度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
[20]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11).
[21]花长友.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J].江苏高教,2002(2).
[22]蒋红.促进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学习——上海开放大学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4(4).
[23]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24]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25]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2).
[26]劳凯声.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伦理问题[J].教育研究,2005(2).
[27]劳凯声.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8]劳凯声.教育体制改革的公益性诉求[J].理论视野,2008(7).
[29]劳凯声.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法制建设[J].教育研究,2008(11).
[30]劳凯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历史演进及当前发展的若干新动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1]劳凯声.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学校的公益性质[J].学术界,2017(2).
[32]黎军.论网络教育的法律规制与保护[J].高等理科教育,2004(6).
[33]刘冬梅.碰撞与超越:教育法律观念的现代转换——法律文化的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4]刘晓芳.学习权:学校变革的新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7).
[35]罗洁.信息技术带动学习变革——从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36]罗儒国,王姗姗.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37]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
[38]李亮.MOOC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39]李志峰,罗梦辉,王春春.基于学生分类发展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以“自我——社会认识”为分析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2).
[40]李希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41]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42]庞春红,郦晓宁.泛在学习的多维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43]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
[44]盛冰.社会资本、市场力量与学校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5]申素平.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3(3).
[46]申素平.受教育权的理论内涵与现实边界[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47]石利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特殊性、主体和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0(4).
[48]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
[49]许春漫.当代学习理论视阈下泛在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3(1).
[50]王晓辉.革命与冲突——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学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2).
[51]王民,顾小清,王觅.面向终身学习的u-Learning框架:城域的终身学习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52]王龙.美国在线学历教育的发展和商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53]王向东.大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基于教学行为与制度关系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1(3).
[54]王恩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J].江苏高教,2003(5).
[55]王宏,魏奇,杨敏.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欧洲学分互认与累积体系对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
[56]吴殿朝.社会转型中的我国教育法律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7]武丽志,张妙华.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校际网络课程教学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58]叶澜.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59]余雅风,劳凯声.科学认识教师职业特性构建教师职业法律制度[J].教育研究,2015(12).
[60]余雅风.论我国教育立法的价值选择[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9.
[61]余雅风.引入契约理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J].教育研究,2007(6).
[62]余雅风.契约行政:促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3]余雅风.公共性:学校制度变革的基本价值[J].教育研究,2005(4).
[64]余雅风.重构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法律保障机制[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4.
[65]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6).
[66]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67]尹力.学习权保障:学习型社会教育法律与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8]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69]杨晨,顾凤佳.国外学分互认与转移的探索及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
[70]杨志坚.泛在学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4(4).
[71]杨银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教育研究,2016(6).
[72]杨晓宏,周效章.我国在线教育现状考察与发展趋向研究——基于网易公开课等16个在线教育平台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8).
[73]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5(1).
[74]易凌云,周洪宇,王明雯,万力勇.推动我国互联网教育立法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
[75]张波.重构与再建: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论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76]张波.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十年回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77]张波.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结构性失衡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78]张学文.教育综合改革应由“教育工具论”向“教育民生论”转型——“十八大”报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学理解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
[79]张学文.大学理性:历史传统与现实追求[J].教育研究,2008(1).
[80]周光礼,刘献君.政府、市场与学校:中国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81]周晶晶,孙耀庭,慈龙玉.区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6(5).
[82]赵哲,宋丹.高校教学制度建设的问题及消解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6(Z1).
[83]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二、英文类
[1]Brown,J.S.,Collins,A.,& Duguid,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989,15(18).
[2]Blair M.M..For Whom Should Corporations Be Run?An Economic Rationale for Stakeholder Management[J].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2).
[3]Bickel,R.D.& Lake,P.F..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Who assume the risks of college life?[M].Durham,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1999.
[4]Bekhradnia,B..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and the Bologna Process:an Overview[R].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2004(10).
[5]Collis B.,Moonen J..Flexible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experience and expectations[M].London:Kogan Page Limited,2001.
[6]Clarkson,M.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
[7]Campbell D..Ownership and Control: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Challenge,1996,39(1).
[8]Callahan.R.E.Education and the cult of efficienc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9]Chan,T.W.,Roschelle,j..One-to-one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An opportunity for glob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J].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2006(1).
[10]CQFW NICATS NUCCATS SEEC.CREDIT AND HE QUALIFICATIONS:Credit Guidelines for HE Qulifications in 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EB/OL].http://www.nicats.ac.uk/doc/prop_guidelines.pdf.2001-11-02.
[11]Dey,A.K.,& Abowd,G.D..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ext and Context-Awareness[A].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the What,Who,Where,When and How of Context-Awareness,Affiliated with the CHI 2000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er Systems[C].New York,NY:ACM Press,2000.
[12]Dey,A.K..Understanding and Using Context[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01(5).
[13]Dey,A.K.,Abowd,G.D.,& Salber,D..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 Toolkit for Supporting the Rapid Pro-totyping of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J].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1(16).
[14]Evans,C..The Effectiveness of M-Learning in the Form of Podcast Revision Lectures in Higher Education[J].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0).
[15]European Union.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ECTS)[EB/OL].http://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olicy/do c48_en.htm.2011-10-22.
[16]Gabella,M.S.Beyond the looking glass:Bringing students into the conversation of historical inquiry[M].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1994,23(3).
[17]Hwang,G.-J.,Tsai,C.-C.,& Yang,S.J.H..Criteria,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8(2).
[18]Iain,T.From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to the Quest for a Democratic Technology:Heidegger,Marcuse,Feenberg[J].Inquiry,2000,43(2).
[19]Junor,S.,& Usher,A..Student Mobility& Credit Transfer:A National and Global Survey[EB/OL].http://www.educational policy.org/publications/pubpdf/credit.pdf,2011-02-08.
[20]Kobsa,A.,Koenemann,J.,& Pohl,W..Personalised Hypermedia Presentation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On-line Customer Relationships[J].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2001,16(2).
[21]Land,S.M.,&Hannafin,M.j..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r-in-action with open-ended learning evironment[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Dvelopment,1996(3).
[22]LiL.Y.,Zheng Y.L.,&Ogata H..Research On Pervasive E-Learning System Development[M].Proc.of ELearn,2003.
[23]Mark Weiser.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J].ACM SIGMOBILE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1999,3(3).
[24]March,James G.,Johan P.O..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alism: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9.
[25]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High Education.Massachusetts and National Transfer Policies and Agreements[EB/OL].http://www.mass.edu/library/ctagⅢ.asp,2011-04-03.
[26]NCES.Table 34-1 Transfer and articulation policies,full-time-equivalent fall enrollment,and percentage dictribution of enrollment in public 2-year institutions,by state:2000[EB/OL].http://nces,ed.gov/programs/coe/2005/section5/table.asp?tableID=300,2011-01-27.
[27]Ogata,H..Context-Aware Support for Computer-Supported Ubiquitous Learning[A].Proceedings:2n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WMTE'04)[C],2004.
[28]Ogata,H.,& Uosaki,N..A new trend of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research:towards enhancing ubiquitous learning experience[J].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sation,2012(6).
[29]SCQF.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ottish Credit an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2nd EDITION)[EB/OL].http://www.sqa.org.uk/files_ccc/Introduction to SCQF-2nd Edition.pdf.2003-10.
[30]Suchman,M..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
[31]Stage,France's K.& Watson,Lemuel W..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Setting the Campus Context[M].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9.
[32]Toyne,P..Educational Credit Transfer:Feasibility Study[M].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London,1979.
[33]Weiser,M..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5(30).
[34]Weiser,M..Hot Topic:Ubiquitous Computing[J].IEEE Computer,1993(10).
[35]Wong,L.H..A Learner-Centric View of Mobile Seamless Learning[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43(1).
[36]World Bank Group.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8:LEARNING to Realize Educations Promise[M].Washington,D.C.:World Bank Group,2017.
[37]Yang,S.J.H..Context 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Peer-to-Peer Collaborative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