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框架:历史制度主义及其适切性
历史制度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其理论源出政治学集团理论与结构功能主义,既是政治科学的主要分析范式之一,也是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之一。[2]就方法论而言,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修正的个体主义,强调结构和历史的重要性,倡导以追溯历史过程的方式“认真对待历史”,是一种重视中长期中观层面制度的中层理论。该理论认为制度不仅是自变量,也是因变量:把制度作为自变量是研究既有制度或传统结构下的制度如何影响制度结构内的政治行为、组织关系、政策方式和内容以及社会现实;把制度作为因变量是分析制度在什么客观条件和情境下将会再生、转型、替换和终止。[3]前者为制度作用理论,后者为制度变迁理论。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四点:一是倾向于在相对广泛意义上阐明制度和个人行动的互动关系;二是突出制度运作和形成过程中权力的非对称性;三是强调制度形成与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与意外后果;四是关注制度与观念、信仰等因素的综合影响。[4]
历史制度主义通过关注制度,建立一种“宏观结构—中层制度—微观行动者”相联结的解释框架,将制度与此三因素置于制度分析的因果链中。[5]其基本分析框架一般从深层结构、路径依赖和动力机制三层面展开。深层结构分析从宏观结构出发,认为制度是一种政治产品,制度供给深嵌于由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观念等组成的社会制度中,决定着制度的形成机制和变迁指向。动力机制分析主要从微观行动者视角,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渐次展开的过程,当制度的供需失衡达到某阈值时,特定场域中各行为主体通过衡量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后,会选择推动或阻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分析则基于中观层面的制度自身,指出历史制度主义尤为关注制度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认为后期制度的变迁方向、内容和模式受制于前期的制度及其相关的社会机制、权力结构、思维习惯和其他关系,对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故而使制度发展呈现明显的稳定性和保守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制度的生成和运行。
历史制度主义通过追溯历史过程,阐释其多重变量关系,把行动者纳入制度建构框架,以全新视角使制度研究从传统的重视宏观制度和具体行为跨越到关注中观层面。将其应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分析,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其一,历史制度主义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分析框架来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有助于超越单一政策文本,从动态的社会发展与结构性变革中全面、深入、系统地认知高校教学管理;其二,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历时性考察,有助于从历史过程中探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内外动力与制约因素,还原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