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自由:教学资源选择个性化使学生学习权被重塑

(三)规训——自由:教学资源选择个性化使学生学习权被重塑

泛在学习作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连续统一体,是跨越情境边界、跨越时空学习,能够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诉求,具有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重叠特征,能够较好地支持学校的学历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泛在学习理念作用于高校教学,最大的改变在于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桎梏,为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提供了现实操作的可能。

其一,教育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拓展与丰富了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机会与权利。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Gore,A)在20世纪末提出“数字地球”,进而引出了数字校园、数字化教学环境等概念。然而,受制于技术等因素,当时的教育教学资源尚未打破传统边界,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场所仍限制于固定的学校和教师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依然比较单一。学生接受教育的形式仍主要是教师讲授、教师为教学主导的灌溉式授课制。它并没有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根本的两难困境:学生个体有着独特的经历和神经模式,以及怎样给予他们恰当的教育。[53]可以说,传统实体高校的班级授课制是大工业时代人才培养同质化的时代缩影。从某种程度而言,学习者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占有量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学习选择和学习机会等权利的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多寡决定了学习者平等受教育机会、自由选择学习权利实现的可能性、广度和深度。泛在学习时代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实体课堂的时空边界,国内外、本校与他校、学校与教育机构、学校与企业等教育教学资源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有效的融合与共享,以此通过拓展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机会与权利,极大程度促进每个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神经模式进行学习,并得到个性化教学。

其二,学生获取学习保障权的诉求增强。在传统实体高校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权更多是以受教育权的形式呈现,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更基于国家所强调的统一保障之义务,由以同一性和标准化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提供,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被严重遮蔽。然而,如图2-2所示,相较于传统实体高校教学模式而言,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新型学习模式使知识结构由静态层级变成动态网络和生态,知识呈现由抽象变为具象,知识形态由“硬”变“软”,知识内容由整体变为碎片,[54]在知识丰富的在线学习环境中,本科生必须通过信息聚合、内容生成,自主按需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图式建构,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由此,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模式由“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思维训练”转变为“思维训练—技能培养—知识传授”,技术赋能下本科“教”与“学”协同性增强,内在要求着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推动其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换言之,在各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下,保障学习者自由选择的机会及其学习结果被认可的权利也是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学管理的应有之意。

【注释】

[1]杨孝堂,陈守刚.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4-9.

[2]徐光祐,史元春,谢伟凯.普适计算[J].计算机学报,2003(9):1042-1050.

[3]Mark Weiser.The computer for the 21 st century[J].ACM SIGMOBILE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1999,3(3):3-11.

[4]Mark Weiser.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J].ACM SIGMOBILE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1999,3(3):3-11.

[5]余胜泉.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

[6]魏雪峰,张永和,魏志慧.从数字化学习到泛在学习的转变——访国际知名教育技术专家金书轲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2(2):4-8.

[7]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9.

[8]庞红卫.信息技术如何变革学校教育——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5):42-46.

[9][英]安东尼·塞尔登,[英]奥拉迪梅吉·阿比多耶.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14.

[10]劳凯声.智能时代的大学知识生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

[11]卓译林.大学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向[J].教育学报,2016(2):9-17.

[12]田晓伟,苏骁征.知识经济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路分析与策略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03):104-112.

[13]武学超.模式3知识生产的理论阐释——内涵、情境、物质与大学向度[J].科学学研究,2014(9):1297-1305.

[14]Elias G.Carayannis,David F.J.Campbell.Mode 3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Quadruple Helix Innovation Systems:21-Century Democracy,In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Development[M].New York:Springer,2012:14.

[15]Carayannis E G,Campbell D F J.Open Innovation Diplomacy and a 21st Century Fractal Research,Education and Innovation(FREIE)Ecosystem:Building on the Quadruple and Quintuple Helix Innovation Concepts and the“Mode 3”Knowledge Production System[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1,2(3):327-372.

[16]尚俊杰,裴蕾丝,吴善超.学习科学的历史溯源、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J].教育研究,2018(03):136-145+159.

[1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M].周加仙,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1.

[18]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2021-5-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19]张鹏,张平,袁富华.中国就业系统的演进、摩擦与转型——劳动力市场微观实证与体制分析[J].经济研究,2019(12):1-17.

[20]曹培杰,余胜泉.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4):21-27.

[21]张立新,张小艳.论数字原住民向数字公民转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11-15.

[22]余胜泉.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

[23]张之沧.论空间的创造和生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5-8.

[24][美]戴维·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序言.

[25][美]戴维·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6]Land,S.M.,&Hannafin,M.j.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r-in-action with open-ended learning evironment[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Dvelopment,1996(3):37-53.

[27][美]基思·索耶.剑桥学习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9.

[28]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9-24.

[29]迈克尔B.霍恩,希瑟·克莱顿·斯特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8-9.

[30]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8-22.

[31]Iain,T.From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to the Quest for a Democratic Technology:Heidegger,Marcuse,Feenberg[J].Inquiry,2000,43(2):203-215.

[32][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

[33]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J].世界哲学,2009(5):153-161.

[34][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45.

[35]高海青.时代思潮中的技术批判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27-31.

[36][美]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M].陆俊,严耕,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10.

[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49.

[38][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46.

[39]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兴起、挑战及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学校结构性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7(7):9-13.

[40]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41]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42][德]柯武钢,史曼飞.制定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64.

[43]杜时忠.制度何以育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26-131.

[44][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

[45]孙翠香,王振刚.学校变革动力:概念、形成基础及系统构建[J].教育科学研究,2012(1):33-37.

[46]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兴起、挑战及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学校结构性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7(7):9-13.

[47]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

[48][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

[49]刘要悟,柴楠.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教育研究,2015(2):102-109.

[50][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272.

[51]逯行,陈丽.知识生产与进化:“互联网+”时代在线课程形态表征与演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9(9):1-9.

[52]××大学历史课讲《芈月传》,学生不舍得翘课[EB/OL].[2018-10-31].http://cq.sina.com.cn/news/s/2015-12-15/detail-ifxmpnqi6527614.shtml.

[53][美]凯文·凯里.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M].朱志勇,韩倩,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89.

[54]王竹立.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5):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