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一是制度制定者对泛在学习时代的教学管理变革复杂性认知不足。制度制定者对社会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的认识程度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科学制定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下,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是引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更新的重要动力。然而,诚如富兰(Michael Fullan)所言:“强制是重要的,政策制定者有义务确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实施。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6]事实上,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变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革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就好比在一次有计划的旅程中,却在一条漏着水的船上,遇见一伙叛变的水手将这条船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①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不断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高校外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政府,还是高校内部的学校管理者、教师等相关行为主体,尚未以一种复杂的、动态的视角,来认识即将变成现实的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学模式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线性思维方式认识改革。毋庸置疑,影响高校教学变革效果,使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我们的高校教学管理变革实践中,如选择网络课程的学分互换,其旨意原本在于增强学生的选择自由,并以制度的方式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权。然而,由于学分互换是高校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的重要关键点,往往关涉并受制于高校教学管理中其他制度建设情况。当实践活动无法及时产生或得到明显的预期效果时,高校教学管理行为主体不一定能意识到学分互换制度更新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因此当制度建设出现问题时,就表现出怀疑、犹豫,甚至是否定和拒绝。其二,功利主义思想。虽然相较于初高中教育而言,高校教学并不受学校升学率的影响,但每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以及各种大学指标排行榜,仍使得高校管理者重视教学变革后的成效,一旦改革效果不明显,则很容易将改革放置,回到原来的教学范式中去。
二是师生的权利意识淡薄,对于更新泛在学习理念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需求不够强烈。长期以来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缺乏,没有认识到自身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应有责任和使命。从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对自身教学权利的认知水平整体偏低,教师自身对所在学校本科教学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的了解、对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教师权利的了解、对其他教学管理规定所赋予的教学权利的了解、对《大学章程》赋予的教学权利的了解程度都不够高。同样的,学生对自身学习权利的认知水平也整体偏低。其中,“我清楚教师的哪些行为会伤害我的学习权利”均值最低,“我清楚学校管理者的哪些行为会伤害我的学习权利”均分次之,这表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权认识不清,不能准确感知到自己的学习权是否受到侵害。然而,任何教学改革都是在学校领域和课堂领域发生,在学校管理者的推动和教师的教学改革中完成的,只靠强制的命令是远远不够的,师生自身的权利意识淡薄,自然对泛在学习时代所催生的教学模式变革下所产生的新问题无意识或漠视,严重阻碍制度更新。
三是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扰。众所周知,在当前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下,公立高校或多或少都已经被纳入了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结构之中,公立高校往往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公立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往往会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的推动与影响。虽然这种教育行政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目前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就高校教学管理活动而言,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除了体现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部门的职能分配中之外,同时也延伸到了高校的内部科层体制、教学规章制度中来,最终,这种行政权力也会渗透进高校的教学环节。因而,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机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教育行政权力的压力,而不是高校自身基于真正情境、需求做出的时代回应。当然,其自身基于教学管理的新问题、新矛盾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或重构,就更是无从谈起。
四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在选定某种制度时,制度本身会在惯性的作用下产生自我强化机制,使其得到强化而不轻易改变,因此在制度变迁中会出现一些无效率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存在的现象。通过历史梳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巨大的固定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期望”[7]四方面自我强化机制,使其回报递增进而减速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发展,导致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呈现局部替换的渐进式变革特征,伴有明显的路径依赖。具体而言,其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会牵涉到招生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其他相关制度的改变,相互关联的规范体系使制度变迁存在高昂成本,导致政府更倾向维持过去的制度结构和关系;其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个体和组织会恪守、适应与学习制度形塑的规则关系,短期内重新学习和接纳新制度产生的学习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主体对于制度变迁的积极性;其三,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结构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共同体与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其彼此间的协调效应强化了旧制度的稳固性、增加了制度变迁的难度;其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经过充分的制度化过程已趋于固定,尽管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增强制度弹性等微调制度变迁以适应环境变化,但是仍能使多数利益主体受益,这种制度的适应性期望使多元主体倾向减少大幅度改变制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