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本研究主要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沿着“什么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为什么要重构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如何重构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逻辑与进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案例法、比较研究法、制度分析法开展泛在学习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的相关问题研究。括而言之,本研究得出如下四点研究结论。

1.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体现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权利及其义务关系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在教与学的双方交往活动全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决策与计划、组织与实施、指挥与协调、监督与检查、控制与评价等方面具有规范、约束、导向、增进秩序功能的规则体系。既有表现为正式的、显性的正式制度,也有表现为非正式的、潜在的非正式制度。正式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生成的逻辑起点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合法性保障,主要包括一些正式规则和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非正式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潜在的或默示的,类似于哈耶克“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主要表现为教学思维方式、教学管理的价值理念、课堂仪式等教学管理习惯。由于非正式制度具有隐蔽性和潜在的,难以直接控制并加以分析,并且,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正式规则和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的更新来规范和塑造新的教学管理行为。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正式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然而,规范性维度对制度的规定并不是制度的基础性规定。从制度是交往的产物,是使人作为现实存在者的社会关系结构视角来看,制度标识着特定社会交往关系的框架结构,和这种框架结构自身内在所固有的运行机制及其程序,而这些都体现为对社会成员基本权利及其义务关系的安排。换言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具有增进、规范教学管理秩序和保障各主体相关权利的规范性功能,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教学管理行为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实体性存在。

一般而言,高校被认为是类似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共治的组织。结合既有研究结论,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多元利益主体的重要程度、权力大小及利益诉求的紧急程度三维指标,及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可知,除政府外,高校教学管理的直接核心利益相关者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基于上述分析,在“权利本位”理念下,可以从高校教学活动中学校的管理权、教师的教学权和学生的学习权来架构本研究的分析框架。通过剖析三种权利的平衡与制约来探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问题。其中,高校的教学管理权是高校作为独立行为主体所具有的、依据法律规定和政策许可,遵循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在管理教学活动时所享有的自主决策权、自主执行权和自主监督权;教师的教学活动权是包括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和学生管教权的权利束,是教师获得教学自由、实现内生专业成长的基本条件;而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权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个体学习自由为核心的学习自由权和以受教育为核心的学习条件保障权。

2.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媒体混合、学习模式混合和学习内容混合”的融合式教学方式

泛在学习时代的学习是一种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R/VR、云计算、大数据等)的支持下,能够实现任何学习者在无缝衔接的学习空间中——包括教育机构、学习中心、工作空间、家庭和社区,既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网络空间或精神空间,随时、随地获取任何自己所需学习资源,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在此背景下,为了给学习者创造可以对接的学习环境,高校的课堂教学必须突破学校的围墙,必须依据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造。但是,在泛在学习时代,高校仅仅只是泛在学习空间中教育机构的一部分,高校教学仍然是一种基于专业的教育机构,根据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主要发生在高校课堂中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旨在服务正规学习。泛在学习技术与泛在学习理念作用于高校教学领域,其实质在于重新考量高校课堂内外的教学关系,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使高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学习理念下,高校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在泛在技术赋能下,循序渐进的渗透于教学过程,共同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变革。它并不意味着对传统高校课堂教学的彻底颠覆和全盘替代,更不是把传统高校课堂教学简单的数字化,而是旨在整合、优化高校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协调不同教学形式,打造一种“教学媒体混合、学习模式混合和学习内容混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对高校教学流程、教学模式的整体性再造,进而基于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学成效的最优化。

3.泛在学习理念下的高校教学模式变革将打破相关主体原权利格局,泛在学习时代必须重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从理论层面来讲,在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模式变革进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原权利格局将发生新的改变。就学校管理权而言,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学管理的权利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其权利结构面临分化与重组;就教师教学权而言,信息技术拓展了高校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边界,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权、教学时空的管理权、教学内容的筛选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选择权的行使方式发生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传统教师的全能角色分化为多人合作完成,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评价权被分解;就学生学习权而言,教育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拓展与丰富了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机会与权利,同时学生学习权利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要求保障学习权的诉求高涨。因此,为了寻求社会要求和个体期望之间的利益再分配与平衡,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迁,这就为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提供了可能性与合理性。

从实然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制度的体系性和可行性逐步提升。目前已形成由校院(部)两级或校院(部)系三级管理组织构成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校的教学管理权分散于学校和院(部)系两个层次,大学章程与学校内部具体管理规章也为增进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秩序、推动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将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放置于泛在学习背景考察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规范失灵现象——高校的教学管理权限依然不足,高校教学管理组织呈现等级制权力关系,使学校管理权向上集中;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关照不足,教师的教学自由被限制,使教师的教学权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学生选择学习自由的权利尚未真正实现,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不足,使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现行高校教学管理法律制度相对孱弱和泛在学习理念下制度建设滞后所导致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矛盾,使泛在学习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二是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基础性要素缺失所导致的制度结构失衡的合法性危机,使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被泛在学习理念下的利益主体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负功能;三是我国传统文化观下的个性遮蔽和计划体制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制度惯性等制度环境的综合影响,使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呈现出行政导向抑或教师导向的制度安排特征;四是制度设计中的人性假设与行为假设导致制度价值的工具主义偏向,使高校教学管理出现“手段”与“目的”的价值错位,偏离了泛在学习时代教学价值旨归实现之轨道。据此可见,将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置于泛在学习理念下,并不能有效规范高校教学管理活动。这就为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提供了必要性依据,也为其重构指明了方向。

4.重构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议

随着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不断加速发展,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能支持每一个学习者随时、随地、随意地进行各项学习活动、获取各地优质学习资源的广泛学习生态正在形成,学习边界不断拓展,“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理念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已然不能规范与保障其教学活动的健康、可持续运行,重新寻找高校教学管理秩序是当前我们亟须思考之问题。而重构一种具有弹性的、强化服务内涵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就需要在“规制”与“自由”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其一,应把建构以学习权为基础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作为重构要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基本奉行以管理者或教师为主导的制度建构模式。泛在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学是为面向未来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服务的。虽然创新人才的培养所涉及人才培养过程诸多要素的综合改革,但最为根本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增强和自主自由意识的养成。故此,在制度建设中,需要强调学习自由,建构与学习自由相适应的学习制度,充分彰显与保障学生的学习权。与此同时,根据高校复杂的自组织特征,基于泛在学习理念而创生的教学系统要想从无序走向有序,寻求学校管理权、教师教学权和学生学习权的衡平,就需要增强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和构建教学管理交往实践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其二,应把“学分银行”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支点。学分银行制度作为微观层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具备开放性、灵活性和服务性等特点,能通过发挥学分积累、学分兑换和学分转移功能。由于国外学分制起步早且具备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因此,在充分借鉴美国的核心课程编码系统、韩国的标准化课程体系、欧洲的统一学分量等国际经验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撬动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一方面,从明确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与价值目标、授权与明确学分银行的建设主体、建立学分认证与互换标准、提供学分银行的操作标准等方面,加快学分银行立法,赋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的学分认证政策、建立混合式教学学分认定和转换系统和在高校层面进行混合式教学学分建设等内容,打通高校混合式教学学分认证体系。其三,在把握重构要义和重构支点的基础上,通过如下三条路径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从“规制”走向“赋能”:一是厘清高校教学管理的府校关系,增强高校自主管理能力;二是重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思维和能力;三是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精准性与协同性,优化制度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