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财富的增加,不论是公司的避险,还是个人的投资都有极大的发展,因此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2010年4月,上海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更是中国金融衍生工具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重创各国金融市场,股市大跌,公司倒闭,失业率大增,一时金融衍生工具被视为罪魁祸首、洪水猛兽。其实,金融衍生工具最初是用来避险,但结果往往造成更大的风险。既然如此,公司企业或投资者是否就不要操作金融衍生工具呢? 其实,万事万物都有一体两面,就如同厨房的利刃,可作为切菜烹饪之用,也可以当作杀人的武器; 又譬如,有人因触电而亡,或因用火不慎引起火灾,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大家具有用电、用火的安全常识,知道电和火的危险性,而不是因为一些意外事件,就要大家不要用电用火。“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用到金融衍生工具领域最为贴切。只要我们能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以及严格控管其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就可以为企业或投资者所用。

笔者二十多年前在美国研读博士学位时,对金融衍生工具及金融工程便很有兴趣,博士论文即针对1987年全球股市大崩盘时期的S&P 500指数期权的价格做研究。1992年,笔者回台湾地区任教,教授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及风险管理相关的课程。教学研究之余,也常有机会跟实务界的人士互相切磋。故本书内容有些来自笔者教学研究的心得,有些来自和学生或实务界人士共同讨论所激发出来的想法,有些来自对国内外此领域期刊书籍的了解。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是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将各章节前后呼应、相互连贯,使学生能循序渐进,以达学习之效。此外,本书的一个特色是以口语化的方式撰写,期盼读者在读此书时好像有人在台上讲授,使初学者能花最少的时间,进入金融衍生工具的殿堂并吸收其中的精华。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分别在台湾政治大学和武汉大学与叶永刚副院长见面认识。笔者获悉叶教授的专长也在金融工程,而他对金融工程的教学与推广有很大的贡献,令我十分敬佩。我知道叶教授所著《金融工程概论》一书内容丰富,甚受好评,曾获得教育部国家优秀教材。笔者不揣浅陋,有幸能得到叶教授的推荐,使得本书增色不少。另外,叶教授的诗词造诣极佳,笔者曾获赠所著《珞珈山浅草》一书,真可谓允文允武。

本书能够出版,首先感谢刘荣辉博士的推荐、鼓励、联系及催生; 也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范绪泉先生精心的审读,并统筹出版有关事宜。另外,也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金融所的周瓛小姐,以及上海复旦大学金融系的杨春小姐。她们两位曾到政治大学商学院当半年的交换生,协助我将本书的用词稍作修改,以适合中国大陆的读者。此外,我也要感谢政治大学金融所的马丹威先生,他协助完成本书的简体中文版评价软件。

这几年来,笔者有机会到上海、北京、武汉等地造访并探视在当地工作的政治大学学生,对大陆经济及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印象深刻,很高兴本书能够与中国大陆读者见面。鉴于金融衍生工具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加上两岸用词略有差异,以笔者平庸之质,力有不逮,谬误难免,尚祈读者不吝赐教,俾再版时更正。

谨上

政治大学金融系教授

2013年5月

于台北木栅指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