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金融衍生工具失利的案例
过去十多年来全球发生操作金融衍生工具失利的案例层出不穷,本节将介绍一些比较有名的案例。首先,介绍操作期权失利的事件,包括“中华电信”[1]及皇田工业等,接着再介绍操作其他金融衍生工具失利的事件,最后介绍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
一、“中华电信”
2008年3月,“中华电信”宣布,由于新台币升值,公司外汇期权交易估计账面损失为新台币40亿元,引起市场震撼。“中华电信”在2007年7月,与高盛签订长达10年的外汇期权交易。2007年美国次级房贷事件,使美元陆续贬值、新台币升值,致使“中华电信”遭受损失。根据契约,双方每两个星期结算一次。如果新台币兑美元汇率高于31.5,但不超过32.7,“中华电信”可以用30∶ 1的汇率购入200万美元,此时“中华电信”有获利; 如果汇率超过32.7则合约中止,对高盛有利。反之,如果汇率低于31.5“中华电信”就必须以31.5的汇率向高盛购入400万美元,此时“中华电信”遭受损失。很幸运的是在2008年10月21日,新台币兑美元盘中出现32.7的成交价,使该外汇期权合约自动终止,“中华电信”先前确认的40亿美元的未实现损失也陆续冲销回来。
二、中国航油公司
中国航油公司是在新加坡注册的油料公司,其母公司为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在中国大陆航空油料供应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航油公司在2002年、2003年进行了石油期权的交易,但在财务报表中并未披露。2004年,全球油价由年初的1桶34美元涨到11月底的55美元。2004年该公司宣布,因为操作石油期权亏损,公司遭受5.5亿美元的损失。
三、联合爱尔兰银行
2002年2月,爱尔兰最大的银行联合爱尔兰银行(Allied Irish Bank)在美国巴尔的摩的子公司Allfirst Bank,因为外汇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而发生巨额亏损。该银行的一位交易员鲁斯纳克(John Rusnak),长期在外汇交易中利用众多的外汇期货及期权的交易,来弥补正常外汇交易的损失,让公司损失了7.5亿美元。
四、美国吉布森贺卡公司
以生产贺卡闻名国际的吉布森公司(Gibson Greeting),在1991—1993年间和信孚银行(Banker Trust)一共签订了包括期权、互换等29个合约。1994年9月,该公司宣称账面损失将近1亿美元。吉布森公司因此控告信孚银行,在交易过程中误导及提供不实信息等,最后双方庭外和解,吉布森公司赔偿部分损失金额。信孚银行成立于1903年,为美国历史悠久的银行,20世纪90年代在OTC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量相当庞大。发生此一事件后,该公司声望因此严重受损。
五、巴林银行
1995年2月,巴林银行因李森操作日经股价指数期货亏损了将近14亿美元而宣告倒闭,在1995年3月由荷兰的荷兴银行买下。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是由来自荷兰的巴林家族,于1762年在英国成立。李森是新加坡巴林子公司的交易员,1995年,由于李森看涨日本的股票,所以大量买进日经225股价指数期货,做单边的投机交易,又利用卖出股价指数期货看涨期权及看跌期权所获得的资金,大量购买股价指数期货。1995年1月17日,由于阪神大地震,日本股价大跌,李森为了弥补损失,又大量加码,继续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希望能影响现货的行情,最后巴林银行损失约14亿美元,终至倒闭。
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1998年9月22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因为亏损了将近40亿美元,由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出面召开银行团会议处理,最后由14家欧美银行出资35亿美元接管,引起金融市场极大的震撼。LTCM在1994年,由债券交易专家梅利威勒(John Meriwether)和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Myron Scholes)以及莫顿(Robert Merton)等人成立。LTCM为了获取高报酬,采取高杠杆的操作,据了解,LTCM曾以25亿美元的资本操作1250亿美元的资产,杠杆倍数高达50倍。
LTCM借由数量模型与计算机的运算,采取的策略主要为市场中立策略及部分单边策略。譬如买进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信用等级较差的长期国债,并放空信用等级较佳的德国长期国债等。单边策略包括放空波动率、卖空股票期权及指数期权等。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宣布暂停偿付国债,并将卢布贬值34%,造成市场一片恐慌,纷纷抛售俄罗斯国债及信用等级差的债券,给了LTCM致命的一击,LTCM终于难逃结束的命运。
七、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有关的失利事件
(一)美国宝洁公司
成立于1837年的美国宝洁公司(Procter &Gamble,P&G),在1994年4月12日宣布,因为和信孚银行操作利率互换与德国马克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一共损失1亿5000万美元,并控告信孚银行未尽告知义务,提供不当建议及为客户设计不适当的投资商品。最后庭外和解,公司事后增设风险管理审查会。
(二)美国加州橙县
1994年,美国好莱坞所在地加州橙县(Orange County),其财务局长雪特龙(Robert Citron)为了提高该郡基金收益,利用与券商进行的债券回购协议(Reserve Repurchase Agreement),以债券质借,大量购入联邦债券及反浮动利率债券。1994年,Fed为抑制通货膨胀,调升利率共6次,使债券价格下跌,导致该基金损失惨重。又因为无法提供更多的质押担保,而券商又将质押的债券出售,让该基金损失达14亿美元,1994年底宣告破产。
(三)日本大和银行
1995年日本大和银行(Daiwa Bank)在纽约的分行交易员井口俊英,因为操作浮动利率债券、美国长期国债及长期国债期货,亏损将近11亿美元。在长达11年中,井口全权负责交易、记账、证券保管、交割、放款等业务。为了规避操作损失,不断加码,损失越来越大。这弊案显示大和银行的内控出现问题。随后美国起诉大和银行,处以罚金13亿美元并勒令大和银行结束在美国的业务。
(四)法国兴业银行
2008年1月24日,法国第二大银行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 Bank)宣布,一名33岁的交易员凯维尔(Jerome Kerviel)隐匿交易,持有数量庞大的欧股期货,导致公司损失49亿欧元(约71.5亿美元)。此一案件与1995年巴林银行的李森案件相当类似。
(五)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
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导致美国几家大型投资银行相继破产或被收购,全球股市大跌、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衰退,形成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2008年9月15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因不堪巨额亏损,而宣告破产; 同一天,美林证券(Merill Lynch)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n)以500亿美元并购; 当天道琼斯指数大跌496点(约5%)。隔天,全球保险巨人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AIG)被美国政府接管,引爆了全球金融海啸。
自2008年9月爆发金融海啸以来,全球主要股市纷纷重挫。纽约道琼斯指数,从2008年9月最高点11533,2个月内下跌了3981点(34.5%); 而S&P 500指数更下跌了41.1%。中国台湾加权指数也从6813跌到4090,下跌40%。全球平均下跌35%~40%。世界性的股灾随后波及实质生产层面,造成许多企业倒闭、工厂减产裁员、各国失业率不断飙升。这次全球金融海啸的原因很多,包括美国房市泡沫、金融衍生工具如CDO、CDS更是加重了危机。其中,金融衍生工具更成为众矢之的,被认为是造成此次灾害的罪魁祸首。
在此将近年来发生在全球各地的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失利的案子汇总于表14-1。
表14-1 全球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失利案例摘录

续表

① 即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也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中央企业。2004年的期权亏损事件中,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因未及时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公开重大信息而遭到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