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专栏8】区间远汇——外汇的另一种对冲

【实务专栏8】区间远汇——外汇的另一种对冲

本章介绍了进出口厂商可以利用远期外汇来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上一章也介绍了进出口商可以利用外汇期权来对冲。数据显示,这两种对冲工具中,大多数厂商仍以远期外汇对冲居多。

另外在实务上,也有厂商采用区间远汇(range forward)来对冲。使用区间远汇会让厂商的外汇成本介于某一段区间,成本不会高于某上限,也不会低于某下限。区间远汇并不是真的一个商品契约,而是由买入外汇看涨期权、另外卖出一个外汇看跌期权合成的一种远期外汇。

三种外汇的对冲方式效果是不一样的。譬如某一进口商3个月后需要1000万美元,为了规避美元兑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公司第一种策略是买入远期外汇。假设美元兑人民币为6∶ 1,3个月远期汇价订在6.05,所以3个月后不论汇率怎么变动,1000万美元的成本都是固定的6050万元人民币(6.05×1000)。另外,如果采用第二种方式买入美元看涨期权对冲,假设履约价也是6.05,而付出1%的成本(1000万美元× 0.1%=10万美元=60万元人民币),到时如果美元升值,则美元成本加上看涨期权成本共是6110万人民币(6.05×1000万+60万); 如果美元贬值至5.5,则成本为美元成本加上看涨期权成本共是5560万元人民币(5.5×1000万+60万)。所以最高成本是6 110万元人民币,而美元贬值越多,则成本越低。

如果厂商不愿花这10万美元的对冲成本,他可以设定一个区间,譬如汇率上下5%(即5.7到6.3)的区间。厂商除了买入履约价为6.3的美元看涨期权外,同时也卖出执行价格为5.7的看跌期权。假设两个期权的成本一样,即期初厂商的对冲成本就是零,而3个月后美元的成本将会介于5700万元至6300万元人民币之间。

如果3个月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若在5.7到6.3的区间(譬如5.8),那么厂商的1000万美元的成本支出就是5800万元人民币; 如果美元升值汇率落在6.2则厂商的支出就是6200万元人民币。但是,如果美元升值超过6.3(譬如6.6),则厂商可以6.3的汇率买入1000万美元,所以成本最多为6300万元人民币。但如果美元贬值至5.7以下(譬如5.5),则卖出的看跌期权将被履约,被迫仍以5.7×1000万元人民币买入美元,则成本最低为5700万元人民币。所以,期间远汇的使用就是牺牲美元贬值的获利来对冲掉美元升值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