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低周疲劳的特点

12.1.5 低周疲劳的特点

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均是在交变循环载荷下造成的破坏。但低周疲劳与高周疲劳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构件在承受弹塑性循环变形时,实际构件局部区域会产生宏观塑性变形,致使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不呈直线关系,从而形成滞后回线而发生低周疲劳破坏行为。相比较而言,对于在弹性应力循环下的高周疲劳不产生宏观塑性变形,只在高应力部位产生局部微观滑移变形,故宏观应力-应变关系为一直线。

(2)低周疲劳时,因存在循环塑性变形,故不能仅用S-N曲线描述材料的疲劳抗力,而应考虑添加Δεp-Nf曲线描述材料的疲劳抗力。因为,当循环周次N小于104~105次时,试样表面应力达到屈服强度(如弯曲试样),故在S-N曲线上有段较为平坦,在这一段曲线中应力水平只要有少量变化,就对疲劳寿命影响很大。所以单用S-N曲线,数据较分散,难独立描述材料的实际寿命变化。

(3)低周疲劳破坏一般有多个裂纹源。由于应力比较高,裂纹形核期较短,只占总寿命的10%,但裂纹扩展速度较大。低周疲劳的条带较粗,间距也较宽,并且常常不连续。在许多合金中,特别是在超高强度钢和低强度材料中可能不出现条带。在某些金属材料中,如TH60钢,只有在破坏周次大于1000次时,才会出现疲劳条带。破坏周次在90次以下时,断口呈韧窝状态。破坏周次大于100次,还会出现轮胎花样。

4)低周疲劳寿命主要取决于塑性应变幅,而高周疲劳寿命则取决于应力幅或应力场强度因子,但两者都是循环塑性变形累积损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