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留韵大泽隐龙

一、山水留韵大泽隐龙

穿行在苏州古城的老街,那些被春天雨水打湿的青石板路,雨雾中朦胧着黛瓦白墙伴随着小桥流水的诗意,是一幅充满文化风情的水墨图卷。画面灵动摇曳着松风竹影下太湖石独立高标而玲珑透剔着怏然古意。古典窗格中出现的却是一幅幅繁华喧闹的景致:小桥流水,街衢通达,商铺林立,烟雨萧瑟中休闲而雅致的文人生活,城市繁荣里商业文明的曙光照耀着生意兴隆通达三江四海的商人行踪,七里山塘的河水仿佛荡漾着明清朝代交替时期的潋滟波光。

从历史镜像中徐徐走出的名士都风流倜傥。在晚明的风月中,经济的发达,孕育出最初的市民社会,这个东方威尼斯水城的成长发育,几乎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同时锤炼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间明清小说的发源、兴盛,几乎和市民的审美目光共同投向了世俗的人情欲望,张扬着人性的大旗,搅动得风生水起,冲决着礼教的堤坝。于是有了与薄伽丘的《十日谈》相似的冯梦龙的《古今小说》,以及《金瓶梅》、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等,形成了明代文学蔚为壮观的小说戏曲群体,延续到了清代康乾盛世中掩藏着的没落王朝的绝世悲歌《红楼梦》《孽海花》《官场现形记》等等近代小说,在明清的历史交替和礼崩乐坏的现实中不断崛起。

无疑冯梦龙是世俗小说发微第一人,这是一位在小说、传说、戏曲、民歌甚至“四书五经”领域中有着百科全书般学识的大师级人物。他在湿漉漉的江南烟雨中渐渐向我们走来,历史的尘土太厚太厚,除了那些难以掩盖的作品仍在历史的深处熠熠生辉,璀璨出生命的光芒,照耀着历史的天空外,那些深入浅出的脚印却被埋没湮灭在尘埃之中,显得朦朦胧胧模糊不清。

冯梦龙生平历史资料很不完整,尤其是其早年家庭、婚姻、科举资料史书几乎没有留存,仅是其晚年在改朝换代天崩地坼的年代,依然坚守着儒家士大夫的情操和理想,像是深埋的宝剑那样入土毫光不减,出世气冲斗牛,在神州的天空如星月般照耀大地,催生着绿色的生命之树永久长青。

冯梦龙只是在花甲之年,以贡生副榜的名分出任福建寿宁县令时的善政良策,为苏州文人和天下士子所挣得的那份清誉足以进入煌煌青史流芳百世;他以明代遗老身份参与明末清初王室遗孓反清复明的壮举,留下了一个忠君报国的光明尾巴,龙尾高扬完全可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独得一方蓝天。然而,神龙见尾不见首的现实,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谜案悬疑,留待后人破解。

烟波浩渺的太湖,波光潋滟,湖山相映,风光旖旎,地处“杏花春雨江南”的天下首富之地,太湖包孕吴越,滋润一方土地,养育一方子民,水利舟楫之便,促进了早期的商业文明,形成了现代城市雏形。繁华的经济又促进了人文思想的发育成长,物阜民丰,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山河绮丽的镜像,使得历代文人先贤缓缓出入其间,演出一幕幕活色生香的情景剧,使得太湖水系所包孕的吴越名人行走在山水胜迹之间,得大自然的恩惠,承前贤大儒新学后进的熏莸,自成一片森林,为后人留下一方独特的蓝天。

当我们品味着这方土地走出的那些百科全书似的学者酸甜苦辣的情感境界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再去理解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盖文章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名言,再去观赏当年吴越名士们所奉献出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才知道这些作品的价值,它们始终光耀中华,照耀着华夏星空,启迪着人们的智慧,成为照亮人类文明大地道路的启明之星。

和他的那些思想家朋友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一样,冯梦龙是活跃其间的一位充满着仁、义、礼、智、信理想信念的先贤,他的诸多通俗小说、戏曲乃至史学、杂学及对于“四书五经”的通俗解读传播等等,虽然可能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文化需求或者仕途经济所量身打造的,但是其传播手段却已经打上中国早期商业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的深深印记。商业文明随出版产业的崛起而广泛传播,促使着人性的复苏、灵性的高扬,孕育出真实的性情,灵动着诗意的光华。由此,儒家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和市民文化世俗意识的生命力优势互补,而成就了我国一代通俗文学文化巨擘的文学创作道路非同寻常的耀眼辉煌。

然而,大泽隐龙,骊首含珠,出入风波,当人们穿越时空拂去尘埃,去寻觅一代文学大师冯梦龙的踪迹时,他就犹如大隐隐市曹,有着真身难见的遗憾。中国古代文学各朝代均有各自的文学标志,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到《楚辞》为标志的文学水准代表了黄河、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的散文催生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思辨水平,诸子百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可和古希腊哲学相媲美;汉代的歌赋洋洋洒洒丽词逶迤绵延不绝,形成新的文学高峰,贯穿了汉魏风骨;以后的唐诗宋词,各自显示中华民族文学史上高峰迭出,蔚为大观;之后,明清小说的问世,显然代表了中国商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孕育出了崭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也即适应市场发展图书出版印刷业的兴起和繁荣,书籍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市场交换中得以体现,反之又推动了文学出版业的繁荣。

冯梦龙是图书市场中最早的通俗文学畅销书作家和文史经学仕途经济科举考试教学辅导的教授者和辅导用书的撰写者。如同当代市场覆盖面很广经济价值很高的通俗文学和教辅材料的撰写创作者,他是一位不可回避的图书出版物市场的开山鼻祖和那个年代很难逾越的文化高峰。

然而,明代的各种史料中却难以见到他一部完整的小传,可能是因为市井小说和科举教辅作者,难登文人学士的大雅之堂。可能是冯梦龙仅仅是科举落魄穷酸老秀才,只是在晚年对于秀才中的优秀者授予贡生充当衙门中的胥吏,在“官本位”封建等级中显然属于枝微末节的微官、冷官、杂吏。这一历史现象和历史上一些文学才华卓著者在仕途经济中地位是完全吻合的,比如李贽、吴承恩、汤显祖、蒲松龄、曹雪芹以及晚清时期的龚自珍、刘鹗、李伯元等等几乎都是官场的落魄者。

这就是中国官场八股取士使中国文人犬儒化的结果。官场原则上是容不得个性鲜明,独立高标,特立独行,嫉恶如仇的狂狷之士的,官场需要奴仆和鹰犬。而那些个性才华秉异者是入不得皇权官僚体制掌门人法眼的,因而正史无传,民间却又大量传说。显示了权力垄断对于民间文学的傲慢和无视,本质上是对整个民众阶层文化需求的无视。因而才有了贪墨横行,贫富差距悬殊,苛政暴政蔓延,贵族官僚集团的群体腐败,造成帝国体制的千疮百孔,乃至民变蜂起,关东铁骑入侵,王朝的覆灭,明末的历史确实是耐人寻味的。

对于冯梦龙的生平,至今为止,我们仅仅在《苏州府志》中见到二十八个字的介绍,“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这段惜墨如金的简介几乎根本不提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通俗文学创作,包括小说、戏曲、民歌采集方面的巨大成就,反而对于仕途经济必须的敲门砖“经学”着重做了介绍。而体现其才情丽藻的诗文却在大动乱的年头大部丧失,难见真实面目,他的生平只能在他的一些序文和同道之间的诗文酬唱中去揣摩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