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返传”的冯梦龙作品

七、从日本“返传”的冯梦龙作品

在14、15世纪,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现代规模的缫丝业和纺织业,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促使东南地区逐步围绕苏州、南京、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出现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成为借助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商品贸易的集散之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早期的市民社会雏形,因而文化需求逐步突破士大夫阶层的小圈子阅读而借助新的文化需求向社会全方位拓展。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便是近代纺织业崛起。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明代出版大家冯梦龙最先以他的作品反映了这样的现实,比如《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中的海宁纺织大户沈昱。《醒世恒言》中写的施复发家的故事,施复原来是一小的机织户,夫妻共织,惟有一台织机,后来因为善于经营、产品十分畅销,在赚取利润的同时,生活获得改善,还将盈余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将织机增加至十台,逐步由作坊式小本经营,扩张成为拥有三四十张织机的纺织工厂,这就接近近代资本主义工厂资本家的性质,奋斗和发家类似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类似于纺织丝绸业的集散之地也以乡镇形式在苏州、嘉兴、杭州等地形成,于是商贾云集自由民不断增加,早期市民社会的基础已经形成。他们的文化需求促进了图书产品的形成和大量流通。可以说冯梦龙是最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根据出版物市场需求,策划选题,编辑规划图书出版,适应读者需求,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开拓者。

然而,冯梦龙的许多著作都是首先在日本发现,一方面说明作为反清复明人士的作品遭到了后来清代统治者的全面封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末文化出版对外交流图书贸易的活跃,使他的作品不胫而走大量流传到了海外。这在中外出版史上被称作为“返传”,中国书籍传到国外,被妥善保存着,年长日久之后,中国本土已经失传,而在国外却保存完好,被作为中国的国宝,重新返赠给中国,或者由中国学者访求后,回国再刻印。冯梦龙的几部主要著作,都是靠返传才使国人重新看到。一部是“三言”中的《喻世明言》,1930年,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时只看到两种,尚未见《喻世明言》,因此论之语焉不详。一直到1946年,才由王古鲁从日本拍了照片,逆向传回中国。第二本是笔记小说中的《笑府》(十三卷本);第三本是冯梦龙在福建任职做县官时别具一格的志书《寿宁待志》。

明末,冯梦龙的“三言”出版后,很快传到日本,引起极大的兴趣,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翻译后形成日本本土的“三言”体系,由港田白驹在“三言”中选出10篇、《初刻拍案惊奇》中选出2篇、《西湖佳话》中选出一篇,编成《小说精言》《小说奇言》《小说粹言》三部书,分别在1743、1753、1758三年出版。

其次是“翻案”系统,在日文中,“翻案”并非法律用语,而是一个文化交流用语。按照日本《广辞苑》解释是“换言、改写前人的所作趣意,特指借用本国古典、外国小说戏曲等的故事梗概内容,而在人情、风俗、地名、人名等方面加上自己意思进行修改创作”,即采用外国作品的主旨、情节,换上本国的人名、地名、时代、名物。这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方式,是改编、仿作、嫁接、移植,把外国作品来一番改头换面入乡随俗移花接木的改造以适合本国国情。比如《警世通言》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在日本的《繁野话》中,题目被改成《马场求马沉妻成樋口之婿》,时代和人物被“翻案”成:

时代——改为“日本战国”。

莫稽——改为落魄浪人“马场求马”

乞头——改为“僧人净应”。

金玉奴——改为“阿幸”。

许德厚——改为“诸侯若狭武田家”[12]

冯梦龙的作品在日本如此流行,在国内市场更是被普通市民阶层所钟爱,并被如同祁彪佳这样的著名藏书家所收藏。

冯梦龙显然是明末出版大潮中涌现出的一朵别具特色的靓丽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