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来去遗泽惠民间

十二、筚路来去遗泽惠民间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冯梦龙已经高龄六十五岁了,须发皆白,在寿宁知县任上整整五年,他完成了《寿宁待志》的写作,同时在繁忙的政务之余还改编完成了剧本《万事足》。在《万事足》落场诗中他写道:[28]

山城公署喜清闲,戏把新词信手编。

但愿闺人除妒嫉,不愁家谱绝流传。

夫妻恩爱原无碍,朋友周旋亦可怜。

少壮几时需远虑,休言万事总系天。

公务清闲的时候,他改编了南曲《万全记》,因为这部戏曲作品戏文的词曲过于粗制滥造鄙俗不雅,且不符合词曲的平仄韵律,于是冯老先生重新创作了一遍,这是一出歌颂贤妻良母妇女高贵品德的传奇故事。状元陈循结婚多年没有儿子。贤妻替他娶妾,他拒不接受。有一次他以为同妻子同房,实际却是小妾伴宿,才生下一个儿子。同榜进士翰林学士高谷则家有悍妇,她同陈循妻相反,禁止丈夫纳妾。高谷在旅途中杀死妖精,救下一个少女。少女以身相许,高谷不敢娶她为妾。同居三天之后,将她寄居在尼姑庵中,剪下衣襟为信物。由于陈循的力劝,直至强力干涉,并以“七出”之条恐吓悍妇将被休弃,她才被迫让步。高谷得以在和寄居在尼庵中的小妾重聚时,儿子已经七岁了。这是《有子万事足》戏曲名字的由来。

这出戏基本是按照儒家女德说教,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演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至于戏曲唱词情节的安排均为演绎这些纲常礼教而刻意安排,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无非女子当好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使得家族振兴,流芳百世而已。是说女子必须心怀大度,解除嫉妒的小鸡肚肠,才能做到夫妻恩爱,使得优良家风永久的传下去,人在少年时必须具有长久的打算,很多事的成功都在于人的积极努力,不必将命运总是寄托于老天的安排上,这是作者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局限性,比起那些传奇故事中敢于悖离纲常理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来讲,这些贤妻良母为目标的女性在形象塑造上要逊色不少,因而也相对缺少感人的艺术魅力,人物只是概念的图解,形象只是为思想而设置。

当然,作为这种大师级的文化人被安排在寿宁担当一名末流县令确实是大材小用了,相当于以齐天大圣之才去看管桃园充当马夫,但是即使在桃园马厩中,是金子也会在暗夜中闪光,在边鄙小县冯梦龙的理政才能和种种治理业绩以及附丽其中的思想锋芒,均体现在他那本理论联系实际且满溢着文学色彩的著作《寿宁待志》中。确实在煌煌历史中得以流传了下来,但是大明帝国的官场犹如他在《万事足》诗中描绘的家中悍妇那般充满了对于人才的嫉妒,于是冯梦龙这位十分想与官场结缘的大才子因此而与官场有些格格不入。唯有那本《寿宁待志》倾注了对寿宁这片山区的关爱之情,流芳百世了。

《待志》几乎详细记载了寿宁的地理位置、文化渊源、民情风俗和他在寿宁的种种政务、税收、司法活动。更难能可贵的是笔触锋芒如同手术刀对一基层小县的政务、文化、民情风俗、司法结构剖皮剔骨毫发毕现地展现基层政权结构的种种弊端,锋芒直刺病入膏肓的体制,这是历代官方主持撰写的《县志》所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这样的高度使得颟顸昏庸的地方官员只能望其项背而自惭形秽。

对于冯梦龙而言,朝廷规定的任期已经届满或者升职或者调职到其他县任职,因为冯梦龙在寿宁知县任上的政绩显然是十分突出的,也许是过于突出的政绩或者是《寿宁待志》中对于地方官场弊端揭露过于深刻,使得他这位鹤立鸡群的大才子,在土鸡环绕的官场更像是鸡圈中兀立着的凤凰,而使得他的上司对他心怀嫉妒和不满,但又无法公开言说,只能对他进行冷处理,让他淡出官场,回老家苏州养老,省得再对福建官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崇祯十一年的秋天,山区的县城还浸淫于初秋的溽热中,雾气萦绕的山城带有浓浓的潮湿,使人心情很压抑憋闷。须发皆白的冯老县令即将离任而去,新来的县令区怀素已经到任,在他深深厌恶却相沿成习的迎来送往鼓乐声中,冯梦龙告别了寿宁的同僚,踏上了通往建宁的官道。在他县衙登上软轿打开轿帘的那一瞬间,俯瞰着真武山脚下的这座小县城,往事历历在目,脑海波涛汹涌,轿子下山上山辗转在坎坷颠簸的逼狭山路,如同他坎坷不平的仕途,将他引到了五年前前来履任的那些个不眠之夜。

冯梦龙老先生刚刚莅临寿宁时,常常望着山顶官邸窗外的黯夜深深忧虑,难以入睡,而白天工作提不起精神来工作。面对寿宁县城这种颓败残破的景象,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为了实践自己济世报国的理想,开始向艰难困苦开战。

在他莅任寿宁开始,就听说西门外虎患暴虐,已经咬伤民众百余人,由于城门久废老虎夜间经常出入将猪狗撕咬而去。冯梦龙上任当夜躺在简陋的官衙中听到的竟然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虎啸声。据冯梦龙《寿宁待志》记载[29]

余以崇祯七年甲戍八月十一日到任。次日申刻(下午三至四时),见黄云朵朵,至西而东,良久忽成五色,最后变为红霞。生平所未暏也,余喜而赋诗。附《纪云》小诗:

出岫看徐升,纷纶散郁蒸。莲花金朵朵,龙甲锦层层。

似浪千重拥,成文五色凝。不须占太史,瑞气识年登。

看来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已过花甲之年的冯老县令心情大好,竟然饶有兴趣地驻足山岭观看徐徐变化的山涧烟云,记下了当时的情景。山涧徐徐满溢的云彩,如同披纷的锦缎浓烈纷呈地蒸发成云烟,袅袅升腾。仿佛是金色的莲花朵朵盛开,又好像是锦绣的龙甲层层舒展。像是浪花千叠般地涌动,最终变化成五彩图案凝聚成彩云,无须去占卜,此种祥瑞的云气就意味着好年景的到来。老县令对于仕途的前景十分看好。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老先生自己带头捐奉捐款带动县级各衙吏员一起捐款,重立四门谯楼,城墙的崩塌处重新加以修整,又置大鼓一面,立于县城门楼,设立司更人员一名,定时打鼓报时,结束了寿宁县入夜不知时序更替的历史。寿宁县四门南门、西门、东门、小东门也得以恢复。在他主持下修复了东大坝,蓄水数尺於城内,现在也初具规模。

再出东门去县城八十里地即到达政和县交界处,他看到了那座雄伟的青石雕琢大牌坊,这是他到任后要求每到达一铺即立一牌坊,方便羁旅之人辨认路径。在南溪界首他看到了那座由他亲笔题写的牌坊“政寿交界”证明已经到达临县政和县了。

全县的山水村落地理情况民俗风情经济物产他专门做过调查研究,全县二十二图二百二十甲的情况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几乎在四年间全部都跑遍。在他所精心撰写的《寿宁待志·都图》篇中有详细记载,甚至在踏遍寿宁山山水水时每晚住宿的村落都有记载,由此可见冯老县令尽职敬业。[30]此处仅摘录几条他对各图有关村甲调研情况的说明,由此可见其言简意赅的记录中渗透着他对寿宁各村落民情、民俗、物产、经济情况的熟悉程度和工作作风的深入细致:

坊隅一图:

一甲:南门,离城十里,住青竹岭羊尾村。民贫,耕读。粮易。

二甲:军户。东门,离城二十里,住榅洋村。有石型如将军。出梨,出炭,出石麟鱼。民淳,粮易。

三甲:南门,离城七里,住青竹岭坑底村。出道士。民贫,耕绩。粮少。

四甲:南门,离城二十里,住大洋尾村。民贫,耕读,粮少。

五甲:南门,离城二十里,住大洋头村。有仙迹,下有天柱岩。耕绩,量颇多。

……

看了这些调研报告的记录,我们难道能够不为这位三百多年前生于末世的老县令的工作作风所感动吗?

当他踏上归途时,许多熟悉的山川景物一一浮现于眼前,也增添了许多感慨。眼底这条由寿宁通向建宁的官道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坎坷山路,途中将经过政和县九铺。

其实这条路是专为寿宁传递文书所修建,与政和方面没有任何关系,寿宁每每有公文往来传递往往因路况不佳而被耽搁,但此路却是政和县所管辖,他不便苛求。四年多来,冯梦龙去府道公干前后不下数十次必经此路,尤其是从新坑口去东峰一路,险峻异常。当他每次出行必然要预先行牌传谕通知政和县,命令清除沿途的杂草开辟路径,然而政和方面根本不予理睬,每逢阴雨天气几乎寸步难行,他也是无可奈何。这是因为九铺里役的钱粮都是由政和方面发放的,因此这些里役根本不把他这个寿宁知县放在眼里。

他曾经建议,既然这九铺道路专为寿宁所设,除在寿宁一铺其余政和八铺人员钱粮自然也应当归寿宁管辖发放,并由本县对其考勤考绩。如果各铺工钱和粮食由各铺自筹解决,一切的迟误只能是保持原状而不得改善。这样无损于政和却有益于寿宁的建议,上面已经同意,但是政和方面却无人响应,主要是钱粮供给没有落实。故而,直到冯梦龙离任依然要在这条曲折蜿蜒的山路上艰难地跋涉着。[31]

在寿宁以六十多岁的高龄的冯梦龙几乎是以脚步丈量着所辖区域的土地,大部分时间奔走在山区坎坷蜿蜒的山路上,夜晚借宿于村落,记录了村落的点点滴滴,就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很多县领导都是难以做到的事,但是冯梦龙做到了,而他在当时还是一位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大文豪,他的责任心、使命感,确使寿宁人民世代难以忘怀。在寿宁期间,他把唯一的儿子冯焴带在身边,以编书代训教。他们共同编写的是冯梦龙一生研究史学的集大成著作《纲鉴统一》。洋洋千万言,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到元代叙述史实,评点历史事件和人物,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简明教科书。冯梦龙后来在此书“自叙”中说:

宦游闽海,地僻事简,刀笔箧筐,毋烦长吏为也。乃于拂弦放鹤之余,复与儿子褎辑旧文,驱繁治阙,捐益详略,一准于庙堂之牗翼,儒生之帖括,为紫阳诸先辈奉执鞬而不敢辞,诚以著书立说,古人恒不避功皋,以功皋在三代之功也。

冯梦龙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家规”“家训”,却以无声的行动道出了本人希望儿子健康成长、自食其力、出淤泥而不染、为社会办好事的强烈愿望。在训子、著书、写诗、编戏的业余生活中,由于他思想的丰富性,情趣的多样性,他自由畅达地游走于公务政务和个人对于文史哲思的多维空间,各有丰富的收获。冯梦龙在建宁期间和当地名士徐㶿(字惟起,兴公,1569——1644年,闽县人)结为神交,冯梦龙在寿宁期间还箸有《游闽吟草》一卷,由徐为之作序,可惜已经毁于战火,而不见传世。徐㶿在《寿宁冯父母诗序》中有言:

兹治寿宁,则又成吟稿一卷……退食之暇,不丹铅著书,则捻须吟咏。闽中五十七邑,令之闲,无逾先生;而令之才,亦无逾先生者。顾先生虽枕于诗,而百端苦心,政平讼理,又超乎五十七邑之殿最也。

这是对冯梦龙五年治理寿宁最公正的评价,也是冯梦龙才华全面展示最客观的概括。无疑他的才华和治理政绩在建宁府五十七县当中是最最突出的。天才的与众不同之处这在于雄才伟略在政绩和个人情趣的综合发挥方面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这就是庸俗的官场无人能够与之相匹敌之处了。现在冯梦龙要带着未能尽情实现的政治抱负,带着未竟的理想和无尽的惆怅和遗憾,告别这块给他带来荣誉和才情挥洒的土地,应该是有所失落的。等他重返这片热土,已经是六年以后了,这五年间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注释】

[1]《冯梦龙全集第18卷·附录·冯梦龙年谱》,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3页。

[2]《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江苏凤凰出版社,第8页。

[3]王凌:《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海峡文艺出版社,第162页。

[4]王凌、刘春明:《福建寿宁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古风寿宁,寻找冯梦龙的行迹》,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第73页。

[5]《冯梦龙全集第15集·寿宁待志·卷上》,江苏凤凰出版社,第3页。

[6]《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江苏凤凰出版社,第3页。

[7]《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户口篇》,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0页。

[8]《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县治》,江苏凤凰出版社,第3页。

[9]《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江苏凤凰出版社,第54页。

[10]《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官司》,江苏凤凰出版社,第54页。

[11]《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里役》,江苏凤凰出版社,第37页。

[12]《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赋税》,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0/18页。

[13]《冯梦龙全集15卷·寿宁待志·积貯》,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9页。

[14]《明史上·食货志》,线装书局,第509页。

[15]《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兵壮》,江苏凤凰出版社,第21页。

[16]《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里役》,江苏凤凰出版社,第57/58页。

[17]《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学宫》,江苏凤凰出版社,第6页。

[18]《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风俗》,江苏凤凰出版社,第28/29页。

[19]《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升科》,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0页。

[20]《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岁时》,江苏凤凰出版社,第34页。

[21]《冯梦龙全集15卷·寿宁待志·风俗篇》,江苏凤凰出版社,第34页。

[22]《冯梦龙全集第5卷·寿宁待志·风俗篇》,江苏凤凰出版社,第31页。

[23]《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第549页。

[24]《明史卷九十四·刑罚》,线装书局,第600页。

[25]《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下·劝诫》,江苏凤凰出版社,第67页。

[26]《冯梦龙全集15卷·待志·铺递》,江苏凤凰出版社,第23页。

[27]《冯梦龙全集15卷·待志·狱讼》,江苏凤凰出版社,第24页。

[28]《全集第12卷·墨憨斋订定万事足传奇》,江苏凤凰出版社,第697页。

[29]《冯梦龙全集第15卷·寿宁待志·祥瑞》,江苏凤凰出版社,第69页。

[30]《冯梦龙全集第15卷·都图》,江苏凤凰出版社,第39/54页。

[31]《冯梦龙全集第15卷·待志·铺递》,江苏凤凰出版社,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