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复明梦难圆

七、反清复明梦难圆

冯梦龙再次由浙江进入福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冲着已经任职南明隆武政权的首席内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的黄道周去的。在年龄上说,他比黄道周要大了十二岁,但是在进入官场的资质上讲黄道周要比他硬正得多。官场是讲出身的,黄道周是正经科班进士出身,而且在崇祯朝就曾经担任过内阁部长,是差一步就进入内阁中枢的理学重臣。虽然老黄两次入狱,九死一生,两次罢官,又重新起复,反而使他忠直之名,誉满天下。在明末士子心目中黄就是一位为了真理而不惜献出生命的贤人、圣人。在闲居家乡期间,他举办书院,讲授理学,更是桃李满天下,学生故旧遍布官场、学界,这一点也使得黄老先生对于在福建反抗清朝统治振兴大明帝国信心满满。

黄老师的心态和愿景不可能不影响到黄的忘年之交,苏州宿儒、大作家冯梦龙在政治上的选择。况且这时候冯老先生已经编撰完成《中兴伟略》一书,正准备踌躇满志地奔向帝国中兴的临时首都福州,去公开勘行问世,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老朋友,黄道周先生正在向他招手,他没有不去的道理。他义无反顾地带着大儿子冯堉去了,这一去,就没有再能回头。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顺治元年)黄道周曾经非常勉强地在南明弘光朝担任过短暂的礼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协理詹士府事,这官儿也就是从当年九月到年底,不足三个月。那是因为诸事和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多有不合,第二年春,以祭告禹陵为名,离开南京去了浙江,离开前他上疏弘光帝大谈祭祀禹陵的重大意义,现在看这份奏疏,从古至今,引经据典,大谈国难当头,巧用奇兵而使得旧朝得以复兴的故事,顺便谈到了自己的用兵方略:

必如臣愚,得一沉鸷之将,简士三万,舂粮一百日,出赣榆韦桥,东逾破车,渡临朐,历博兴,直上盐山、沧州,此间千四百里皆荒旷。如升墟邑,惟临朐、安丘、乐安、阳信之间稍有屯聚,可因粮而食。走七昼夜,至武清,渡白沟,出其不意,从天而下,卤有啸指望宣大关门而遁耳。然后致陛下哀痛之意,祭告扫洒,上十三陵,与长安士民拭涕而靓九庙。

最后他写道:

至于禹陵,三千余载,犹蒙兴朝绻念,宠以太牢,而天寿诸陵,经年缺然。追忆往时,谨从祀官枢趋瞻拜。[19]

此疏虽然写得文采斐然,说得头头是道,想当然地将武力收复旧河山,祭告十三陵,攻取北京城,看得如同探囊取物那般易如反掌。不过终究纸上谈兵。和他后来离开隆武小朝廷去江西募兵一样的盲目乐观,一样的傲然自负。其实潜藏着自己复杂的心思和南明小朝廷派系斗争的诡异。在朝中他的对立面马士英、阮大铖看来,这只不过书呆子黄道周空发书生议论而已,找一借口逃离朝廷。他们只不过以弘光帝名义顺水推舟,满足了他的愿望,将这个自视甚高的政治对手礼送出了朝廷。免得他借助自己清流的威望在朝中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在黄道周先生离开后的两个月,是年五月南京被清兵攻下,弘光朝覆灭。

从政治谱系而言,黄道周当年是东林党的领袖,本意是和史可法、钱谦益一样,希望立潞王为监国。但是从宗亲远近而言,福王和崇祯均为神宗嫡系一脉相承,故从宗法亲疏而言,应当立福王。皇权时代的帝位继承,血统亲疏是重要条件,如果没有一定的选择标准,凡朱姓王公均有继统自立为帝的可能性,天下几百个朱姓王爷都会争抢这个炙手可热的皇位,天下还不大乱。这就是甲申之难后,立亲还是立贤的继统而争。从血缘亲疏和皇位继统礼法而言,显然立福王是在情、理、法三者之中的。

只是东林党人暗中担心福王上位后,去翻万历、泰昌、天启朝的旧案,这就涉及福王祖母郑贵妃当年争国本延续到后来的廷击、红丸、移宫等诸多旧案,这种旧案的翻盘又涉及崇祯朝对于阉党逆案的翻盘和已经被查禁的《三朝会典》重新定性问题。这样明末的历史又要重写,因此朝中的东林大臣和他们的几社、复社子弟绝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政治格局出现。如果不是来势凶猛的清军,马士英、阮大铖其实已经在朝政掌控上得手,并已经举起了清算的屠刀准备挥向朝中大臣和社会上几社、复社的青年骨干。黄道周、刘宗周、陈子龙、祁彪佳等人已经抽身退步,离开了小朝廷,史可法也已经退出权力中枢,去了扬州。

黄道周原本就不肯在弘光朝任职,只是马士英一句激将说:“你难道还想立潞王为监国?”他才非常勉强地出任了朱由崧任命的礼部尚书、侍讲学士兼管少詹府事的职位。现在他借口祭扫禹陵,仿佛鸟儿飞出了牢笼,获得了暂时的自由,天命所归,内部分崩离析的弘光小朝廷,只是轻轻被多尔衮小拇指一弹就如同多米诺骨牌那般訇然倒塌,可谓易如反掌。

此刻,黄道周从绍兴禹陵回归江湖,他没有留在绍兴等待鲁王朱以海的到来,而是将自己的官船荡桨去了富春江,当然他雄心勃勃暂时还没有东汉颜子陵那样隐居富春江的打算,他依然希望闲居住在杭州的潞王能够担当监国之使命承继明帝国的大统。而此时清廷固山贝勒的大军正对杭州城虎视眈眈,潞王殿下已经吓破了胆子,开始隐居不出。

【注释】

[1]《冯梦龙全集第15卷·甲申纪闻》,江苏凤凰出版社,第5页。

[2]《冯梦龙全集第15卷·甲申纪事·叙》,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页。

[3]《冯梦龙全集第15卷·甲申纪事第三卷·孤臣记哭》,江苏凤凰出版社,第56页。

[4]《冯梦龙全集第15卷·甲申纪事第五卷·再生纪略下》,江苏凤凰出版社,第83页。

[5]顾城:《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第88页至120页。

[6]《冯梦龙全集第15卷·甲申纪事·款虏疏》,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94页。

[7]《冯梦龙全集第15卷·甲申纪事第一卷·六月二十七日传圣谕一道》,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页。

[8]《冯梦龙全集第15卷·甲申纪事》,江苏凤凰出版社,第2页。

[9]《冯梦龙全集第15卷·甲申纪事·福王登基实录》,江苏凤凰出版社,第2-5页。

[10]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之一·刘宗周论时事》,中华书局,第45页。

[11]《明史下·列传一百四十三·刘宗周、黄道周传》,线装书局,第1378页。

[12]《冯梦龙全集·18集·附录:冯梦龙年谱》,江苏凤凰出版社,第55页。

[13]王凌:《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第125页。

[14]《冯梦龙全集15卷·甲申纪事》,江苏凤凰出版社,第270/271页。

[15]《明史下·卷二百九·列传九十七》,线装书局,第1145页。

[16]《冯梦龙全集第18集附录:冯梦龙年谱》,江苏凤凰出版社,第21页。

[17]《冯梦龙全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年9月。

[18]《清季野史》,岳麓书社,1985年12月,第238页。

[19]《南明史料八种·南渡录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