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相传青山难遮
尽管由于官方正史包括明史、实录和地方政府史志中难窥真相,但是冯梦龙家乡——苏州相城区(原吴中长洲县)的文化工作者在冯梦龙故乡冯埂村挖掘整理出了众多的故事,虽然因佐证史料的残缺,难以成为信史。至少还是在扑朔迷离的历史缝隙中挖掘出了不少冯梦龙童年、少年时期的故事,丰富了人们的想象。想象的魅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至少说明,民间对于冯梦龙的追思怀念并不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得遥远陌生,反而从微风摇曳的芦苇荡和碧波荡漾的湖泊港汊、水乡阡陌中亲切地向我们渐渐走来,冯梦龙早年的形象在民众的想象中越来越清晰。近年来有关冯梦龙的传说故事在苏州地区被挖掘整理出版,证明了这位毕生注重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出版的民间文学家、出版家,人民并没有忘记他,在当地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永生着,而他的皇皇三千万字的全集已经校勘标点发行,给当代冯学研究者提供了较权威的冯梦龙文学研究版本。
由于冯梦龙对于清入侵中原占领江南后和他的一些文人同道们进行了殊死的抗争,使得后来的清朝统治者对他的历史创作进行了有意识地焚毁灭迹,他的著作在清代被毁版禁销,乃至于许多重要作品竟然在民国初期出现在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的东洋引进,在祖国得以问世。鲁迅在民国初年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时仅仅见到“三言”中的《醒世恒言》的残本(《古今小说》),尚未见到《警世通言》和《喻世明言》,在他去世多个世纪后,才从日本再次漂洋过海回到祖国怀抱,得以公开出版。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吊诡和不幸之处。
这位生长在东方威尼斯水乡泽国的大儒和民俗文化的大家,从网络搜索出画像中展示的形象是头戴乌纱帽身着七品文官红袍,长着一副微胖白皙的脸型,慈眉善目,广额丰颐,须眉染霜,这是他以六十一岁高龄长途跋涉出任贫困山区福建寿宁县知县时老官人的形象。这幅画像也许是保留了他在官场拼搏一生所留存最高功名的写真照。此图像是出于当代人美好想象,还是冯氏后人的摹写不得而知,但是按照明代官服规制,添列浊流末位的七品知县尽管在四年任期内政绩卓著名望甚高,却只配穿戴蓝色官服,红袍乌纱只是出于某种善意的艺术加工,只是在成年男子婚娶中毕生只能有此一次。毕竟民间和官方有时又是以在朝官位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历史上地位的标准。
古往今来,中国的“官本位”文化深入骨髓,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基因中的冯梦龙终其一生,大部分时间身穿青衫布袍头戴秀才布帽,衣袂飘飘来往于学堂和书斋教学、著述,直到五十六岁才选入国子监为贡生,接着以岁贡出任丹徒县学训导,一个从九品的县教育局副局长,可以将秀才方巾换成国家公务员的官帽了,以后八品教谕,七品知县直至封顶,仕途到此结束,位不过衙吏,官不过芥微。然而,作为微官俗吏的冯梦龙却有着江海情怀、山水气魄,以其广博高上的学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托起的一座文学、史学、经学的高峰,可谓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令人赞叹。
画像中描绘的冯梦龙是一个神采飘逸满腹经纶的官员形象,又是一个带点儒雅的苏州老学究的模样,可以想象他操一口绵软的吴侬软语,就是慷慨陈词他的王朝“中兴伟略”时,也应该是斯文儒雅的。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子《道德经》有言“水利万物而不争”,先秦哲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事物发展本源的哲理探索,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时期,代表道家学说的经典论述,其中蕴含着最早的人文理念和对世界的认识。如孔子所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实际是先哲们早期对山水精神的理性认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皈依,渗透着中国早期先秦哲学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雏形,老子《道德经》中对水的精神的描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则是将水之秉性赋予演绎为人之处世智慧,得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结论。其中蕴涵着对人类“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美好品质的赞美和首肯。荀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则是对人类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探索学习精神的形象概括,从吴越地理文化角度来探讨水文化对于人文涵养的培育和性格的形成是科学的,因而吴越文人天韵独成,柔弱如水之绵软外表却潜藏着“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品质和风骨。
就地理变迁而言,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一片茫茫大海,后来涌出小岛,几经浮沉才有了沧海变桑田的当下,及至殷末周兴之时,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为了将继承权让与自己的弟弟季历,免遭兄弟萁豆之煎而起阋墙之灾,和二弟仲雍逃离岐山来到了这片当年被称为“蛮荒之地”的江南,带领着那些断发文身的原住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垦殖荒凉的沼泽地,开拓出这片热土,建立勾吴之国,期间充满了先祖们与大自然斗争的气魄和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兴建大城,据《越绝书》记载:“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外廓周六十八里六十步。”后来有了国家,制定了礼仪,显示了纲常等级中的奴隶般服从,皇权才有了天神的属性,子民们才成了臣民,完全丧失了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国家和皇权是强权和理论所塑造,又为人类甘心所俯伏,统治者往往自称在人间代表神的意志来统治国家,但真正的获利者却是他们自己。除了礼崩乐坏,改朝换代,新思想的萌芽才可能破土而出。孔夫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如此,冯梦龙所处的明末清初也是如此。
苏州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四周有太湖、石湖、独墅湖、黄天荡、金鸡湖以及西阳澄湖等湖泊缭绕,外有护城河,内有护城壕,沿城有运河、胥江、娄江等河流濒临,可谓河叉罗列,水网密布,自古就有水乡泽国之称。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诗中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君在渔歌。”可见得苏州早在唐代就是一个水陆繁华,经济繁荣,文化繁盛,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大集市。
月色笼罩下的姑苏城波光粼粼,伴随着商贩菱藕的叫卖声,和桨声灯影中来往穿梭的商船画舫,在暖风春色中绮罗飘荡出脂粉的香腻显示了城市的富庶繁华。及至明代水陆交通的便利,现代纺织业的勃兴,使得作为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苏州成为东南商品流通的集散之地孕育出了中国最早的市民社会雏形,从而成了新思想、新文化的起源之地。戏曲、小说、出版业传播业崛起由此而成为市民文化的思想文化的消费品进入市场,使得这些原由贵族官僚文人享受的文化艺术产品走出窄小精致的象牙塔,进入广阔的民间在街巷闾里、乡镇田野、河流船舱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