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浊流中喷涌的清泉
在明末宫廷那一股混沌浊流如同山洪暴发那般喷涌时,不时有一缕清泉般的活水从深涧奔腾而出,准确地说是带着一股热血和泪泉,以磅礴的气势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他们冲决道道关隘面对层层顽石的阻力,也是背负青天,面朝大海,绝不回头,显示了超凡的勇气和胆识。这就是执著追求儒家理想的朝野文官和儒林士子的合流,犹如铁马冰河那般先声夺人,尽管有可能折戟沙场,蹄陷深渊。然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如同地火喷发,掀起一股股灼热的巨浪,染红了中华民族的天际,显示出最值得称赞的人文品格和理想追求,这就是“士志于道”而又殉之于道的可贵大丈夫精神。
道义的追求支撑着他们的风骨宁折不弯,最终玉碎于血染的祭坛。此刻,那些有着相同信仰的民间知识分子就会运用自己的笔墨和着血泪记载下这悲壮的一幕。大幕开启,靓丽照眼,绚丽夺目,使得晦暗的历史喷薄出一线曙光,牺牲的先贤们在历史舞台华丽转身,光照千秋。尽管他们生前历经磨难,死后却百世流芳。
冯梦龙在那个溷秽污浊的年代以他的如椽大笔在《喻世明言》中写下了《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这篇传奇小说,以明代嘉靖年间被严嵩父子迫害,几乎满门被害的沈鍊家族遭遇为素材,用艺术夸张的笔法,以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为精神支撑,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毅勇升华了整个小说的主题、贯穿于小说的整体结构、写尽了明末政治的黑暗、奸佞集团的残酷无耻、沈鍊的狷介慷慨勇毅、民间义士的任侠仗义、沈小霞小妾的智慧胆略以及两位公差作为助纣为虐鹰犬被牺牲的悲哀。其中不乏凄呛泪水中浸泡出的幽默,令人心情黯然中平添一丝悲壮,诚如鲁迅所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将萎之花惨于槁木”,蠹虫的啃噬,江山已经朽木难支,王朝没落已然无可挽回了。这就是冯梦龙小说主题深刻和艺术语言的张力在巧妙的小说艺术结构的魅力所在了。[1]
其实冯梦龙提供的还不仅仅是他对事件本身的艺术描绘,其中的背景所显示的却是明末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的离奇光谱,折射出末世王朝的诸多微言大义很耐人寻味。
沈鍊《明史》有传,较为简单。这些原始素材应当也是当年在民间文本中流传的记载,仅为故事提供了一些梗概。冯梦龙在这些梗概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使得忠奸两股势力中的主要人物在性格刻画上更加丰满,这些人物在小说前半部分的表演中,显得更具有戏剧性和趣味性。而小说后半部分的主要人物却是沈鍊的儿子沈小霞的小妾闻氏,此妾贤淑聪慧,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很有点当年俄国十二月党人妻子追随自己获罪丈夫同赴流放地西伯利亚的豪气,也算是闺阁中的佼佼女侠。
她要追随丈夫同去千里之外的宣州府,而在途中闻氏将两个蠢笨如猪的解差玩弄于股掌之上,既解救了丈夫,自己也机智脱险。这段故事读来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而作者对于此段文字的创作也情有独钟。他所创作的素材来之于楚人江近之《沈小霞妾传》,冯梦龙在他的《智囊》和《情史》两书中均收入此传,《智囊》收在“妇智”篇、《情史》收在“情侠”篇中,也算是闺阁中的智者,情场中的侠女,邪恶世道中升腾出的一股凛然正气。冯梦龙在这篇故事结尾评论道:
严氏将要襄(指沈鍊的儿子沈襄,字小霞)杀之,事之有无,不可知。然襄此去,实大便宜,大干净。得此妾一番耍赖,则上官亦疑真有其事,而襄始安然亡命无患矣。顺、凯辈死,肉不足喂狗,而此妾与沈氏父子并传,忠智出于一门,盛矣。
要理解这段话,请看冯梦龙根据当时流传的沈氏父子三传创作的小说,人物性格丰满,情节一波三折,事件峰回路转,很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