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慧剑断情魔
下面我们将从冯梦龙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梳理出来的片言只语和一些含蓄深沉的诗词散曲用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对他高擎慧剑断情魔的思想心路进行简单的解读。
在《太霞新奏·怨梦》[14]中,冯梦龙借助于梦境向侯慧卿的隔空表达,非常真实而通俗,又是白描似地绘制放飞自己情感的风筝,到浩渺的太空传达自己向心上人的问候。可惜从了良的侯慧卿就是他眼底消失的星座,只在他心中迷离闪烁诱惑着,引诱着他去天际的晴天恨海,迷途难返,但是斩断情丝,放弃幻想,皈依现实,又必须迷途当返。这是理性和感性的缠斗和决战。一段自我内心的情感博弈,否则那就是单方面殉情,以后就没有了冯梦龙今后那段多彩多姿的人生旅程了。
【大胜乐】
活冤家难遣心窝,似金枷和玉锁。恩负义寡我也丢得过。直凭的费吟哦。又不是倾城倾国无觅处,抵不过为云为雨直甚么?此恨终没结果,则索高擎慧剑,斩断情魔。
【其二】
便比你做赛琼花独一无多,被攀折须不可。假如你在花前月下难忘我。也只是空纪念怎腾挪?明知是有团有散官筵席,反害了无夜无明久病疴。
【不是路】
梦里差讹,化作鸳鸯做一窠,知她是人间天上鬼婆婆。笑呵呵,霎时相问还相贺,亏杀你跳出清洪万丈波。情如火,一场欢喜天来大,大音堕,被鸟声啼破,鸟声啼破。
【吊角儿序】
眼儿前恍惚婆娑,舌儿尖淋漓香唾。肩儿上愁担还挑,意儿中爱河重堕。想他柳如芽,花似朵,影难拿,风难缚,闹市张罗。当初会少,如今梦多。恼杀人,魂来魄往,可奈他何!
【其二】
誓今生绝不念她,惯懡㦬。频跌蹉,瞌睡哥哥。
【尾声】
冤家做事多颠簸,常把芳魂来料我,索性画个真儿供养她(音拖)
冯梦龙是我国通俗文学开一代新风的大师,他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戏曲、诗词相对于桐城派复古运动的散文大家而言是通俗易懂的。因而用以记录自己情感生活的散曲作品均是真实描述的典范,可以说用语通俗,明白如话,雅俗共赏,他的朋友点评他的散曲是“白描高手”是非常符合冯梦龙的艺术创作风格的。包括他在寿宁县令任上所发布官方文告也是尽量使用民间口语化通俗语言,有别于公文中的官话套话,尽量让老百姓都明白官方的意思。
这些他怀念侯慧卿的散曲均是朗朗上口可歌可泣的过耳难忘的词曲。就是他对于青楼女子那段真挚情感的内心独白,可以说九曲回肠在痛苦中磨砺出感人肺腑的真实情感,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基础首先是立足于真实事件的真实情感倾诉才是感人的。其次才是善良的价值判断,用当时冯所崇拜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致良知”内心的光明而导致“善”的价值判断,这是作品思想性的导向。他的作品价值在于对于身处于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凌辱对象的真实同情心、怜悯心,发掘底层小人物心中最美好的东西,从爱的角度写尽了他的痴情,在情与理的内心博弈中宣泄自己心中的矛盾、痛苦、无奈。最后才是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真、善、美是相对统一的,才可能给人以真切的艺术享受,思想上启迪,三者结合产生思想和艺术的感染力,这是他散曲作品魅力所在。没有多少华丽辞藻的堆砌,一切倾诉就是使用的比喻都是明白如话的,如同面对一个感情生活的落败者与人娓娓而谈如话家常倾诉心中离愁怨恨,自然使人产生诸多同情和联想。
侯慧卿的最终离他而去是必然的,这是冯梦龙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并不受双方的情感所制约。然而朝夕相处,曾经的亲密无间,耳鬓厮磨所发下的山盟海誓,在他内心激起无数绚丽的浪花是难以一下平复的,那是一道创伤,一个巨大的情感漩涡,需要有时间推移而使生活恢复常态,他的人生小舟才能沿着既定目标杨帆起航,暂时他只能在旋涡中挣扎。因此,冯梦龙称侯慧卿是“活冤家”这是命中注定的宿命,他无法回避,这是情感的无形枷锁,是侯慧卿辜负了他的一片深情,冯称之为“恩负义寡”。
其实侯慧卿不如此选择,又能怎样呢?她所需要的脱离卖笑皮肉生涯,这些都需要金钱去赎买。作为落魄书生,自己的生计都无着落,又拿什么去解救侯慧卿。这是专制体制下娼妓制度和科举制度的邪恶,更是社会分配体制不公平导致的阶层固化产生的贫富悬殊。“官本位”体制下的罪恶,是主流意识形态“程朱理学”纲常礼教的束缚,这才是真正的“金锁玉枷”冯梦龙和侯慧卿都难以跳出这样的牢笼。他们其实都很无奈,因为他们都是自觉自愿进入这个牢笼的。冯的自觉在于对于功名的追求,侯的自愿在于将幸福寄托在改变身份,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其实皇权专制体制下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黑暗的牢笼,包括社会、国家大囚笼中画地为牢的小家庭,哪一个不是建立在君臣父子夫妻纲常礼教上的等级同构体呢?进入同构体只能情不自禁地随之运转,否则只能被专制机器碾压粉碎。他们只是被安装在不同部位螺丝钉。尽管这台机器已经老朽面临解体,谁又能预料新建的机器比之更加残酷更加灭绝人性呢?王朝循环的逻辑必然导致同构体在形式上的刷新,而在骨子里的一切照旧,因为这一切都是建筑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惰性和顽固性才如此坚实。
唯有人性、人情才是这个黑暗牢笼的一丝微光,至少其中孕育了最本初的人格平等意识,这就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广阔天地。而这样寄生于精神形而上世界的微光,又哪里能够敌得过漫无边际的现实黑暗呢?这一豆渔火只能飘荡在梦中,最终还是覆灭在海雨天风的无情侵袭之下。
冯梦龙死于追求功名的路上,为帝国殉葬;侯慧卿从良后的命运,冯梦龙在散曲《从良》中已经为她预设,尽管她后来杳无了音讯。冯相公再在憨墨斋中独自吟哦吭歌,身为闺房妾妇的她也许根本就听不到,最终会否出现冯爱生这样的悲剧还很难说。即使听到又能如何?最终黑暗无情的现实迫使他必须高悬慧剑斩断情丝。所谓智慧的利剑也就是情感的九曲回环最终皈依到生活的原点。一切重新开始,著书立说解决生计问题,重走功名路解决仕途问题。这也是作为儒生的冯梦龙必然的理性选择。
因而,冯梦龙和侯慧卿这朵开放在谢家院的情爱理想之花,只不过是短暂开放的三月琼花,犹如雪花那样靓丽飘飞于一时,最终必然为夏天的阳光所融化,消失于无形,被攀折欣赏几乎不可能。那些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虽然令人难忘,也只是空中飞舞的诺言,嫁为人妇的侯慧卿是很难腾挪飞跃到冯梦龙身边的,这是时空的限制,是两人立足于悬崖边的隔空的呼唤和轻盈相对的舞蹈。过去的情爱只是梦中出现的霁红,轻盈如练,七色流动,彩云聚散,心可随彩云飞翔,他们只能在悬崖两边苦苦凝望。这其中又蕴含了多少《红楼梦》中后来点破的道家“虚空”理念,这就是冯梦龙所强调的“明知是有团有散官筵席,反害了无夜无明久病疴。”
《红楼梦》里借助了冯的想象,以贾蔷媳妇秦可卿的口对贾府大管家王熙凤提出警示“千里撘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来说明,大家族的由荣到衰的必然。政治变迁如此,情感变幻也是如此。也就是曹雪芹后来为晴雯之死所写的《芙蓉女儿诔》中所述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很难说曹雪芹不是因为冯梦龙这些散曲的点化延伸而出。因而,鲁迅先生在评判红楼梦的那句话也是合适的,即“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而梦龙非贵族公子贾宝玉,他只是一介穷书生,清帝国和明帝国覆灭前的景况难道不是一样的吗?情爱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面对帝国的覆灭和情爱的破灭,他挣扎过,拼搏过,最终灰飞烟灭,归于沉寂,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梦里的错讹,乃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回放而已。欢乐场中虚拟的夫妻曾经是露水鸳鸯双栖双宿幻想着成为比翼的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原来只是鬼使神差的灵魂出窍,面对嬉笑呵呵的鬼婆婆相贺相问,刹那间侯慧卿首先跳出了情天恨海。
那场梦中燃烧的情感大火,很快被扑面而来的滚滚红尘所湮灭,那些千回百转的咏叹,如同梦呓被震耳的钟声所打破,被鸟儿的啼叫所惊醒。唯留下眼角的泪花恍惚婆娑,舌尖的口水在嘴角滴落。相思的重担还要挑,意念中的爱意重新堕落,绵延不绝的爱意如同柳丝抽芽,花儿暴朵,真正是幻影难以攫住,风儿怎能束缚,又不能去闹市公开嚷嚷。想当初公开的相聚很少,到如今夜晚的梦中幽会很多。真正是烦恼杀人,情思牵挂魂来魄往,无可奈何!曾经发誓今生不再想她了,然而“又谁知梦中提我?喜相逢白日难求,恶相思夜间怎躲?恨她去无踪,来无影”冯梦龙真正是写尽了人间的相思之苦,出神入化,鬼斧神工,昼思夜想。往昔邂逅的晴空,弥漫在茫茫夜色的梦中,这夜空里的舞步,原本是载着那片虚幻的云在梦境里畅想。沉钟打破梦境只能堕入人间最痛苦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