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愤心胸浩然返太始

三、感愤心胸浩然返太始

从在福州编刻《中兴伟略》后,再无冯梦龙的行踪信息了。直至一年以后(1646年下半年),冯梦龙的儿子冯焴(字赞明)把他辞世的噩耗、《辞世》诗及未完成的《墨憨词谱》书稿等带回苏州,交给了冯梦龙好友沈自晋,完成父亲的遗命。

试想,冯梦龙是在1645年闰6月于福州当官并出唐藩刻本《中兴伟略》,而1646年下半年其子冯焴已将他的遗物带回苏州。其间仅有一年时间,清兵入闽,烽火连天,高龄的冯梦龙是无法离开福建北返的,应该说,冯梦龙死在福建是确定无疑的了。

冯梦龙1645年离开苏州作浙、闽之行时,已过七十高龄,应当是带了儿子冯焴和侄孙冯六皆(冯梦桂之孙,冯勖之父)在身边以照顾作伴的。因冯梦龙去世后,冯焴要回家乡报信并转达冯梦龙遗嘱,而冯六皆则留在福建看守其叔祖冯梦龙的棺木。冯六皆已确定死在福建,这是冯梦龙辞世于福建又一有力证明。二十多年后,冯六皆的儿子冯勖入闽寻父,此事已明确记载入相关方志。

清同冶《苏州府志》中,就有关于冯勖入闽寻父冯六皆的明确记载:

冯勖,字方寅。父六皆客闽中,勖与祖及母居,岁荒乏食,勖为村塾师,得升斗奉养,与妻采荇以食。后耿精忠乱闽,父客死古田,道路阻绝,祖及母复相继殁,贫无以殓。勖仰天长号,遂徒步入京师,会征博学宏词,以荐召试体仁阁,竟得第,授检讨。即请假归,入闽寻父榇。时乱甫平,暴骸如莽,父榇寄破寺中,寺僧皆前死,遗榇纵横,未得其处。勖伏地恸哭,忽有老人告曰:墙西有半寸钉者是。谛视,题识宛然,遂扶以归。

但福建泉州地方学者黄建聪却撰文认为,清施鸿保在《闽杂记》中提到,惠安涂岭亭旁有“冯孝子寻亲处”碣书;他还见到《熙朝续语》记载,确为长洲冯勖到此寻亲。不管冯勖到福建寻冯六皆之棺,到底是到“古田”还是到“莆田”(时惠安涂岭属莆田管辖),冯勖到福建是确定有其事,也确有所因的。[24]

至于冯梦龙死在福建何地、葬在何处?本书还是遵从了福建学者黄立云的推测,可以设想冯梦龙病逝寿宁平溪的仙崖寺,死后棺梓不可能长期存放在寺庙中,被当地民众秘密安葬在平溪蟠龙山下。其后因为水路沿海郑成功水军的誓死抗清已被清廷严密封锁,陆路残明势力不断反抗,进入浙江、江西的各个关隘已被清廷控制,因而冯梦龙的侄儿冯六皆已不能正常由福建返回苏州,很可能在颠沛流离中死于兵燹战乱,才有了后来冯毷去福建寻父的故事。

虽然黄立云先生冯梦龙死在寿宁平溪的推测,根据的是民间传说,作为立论的根据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缺少相关史料加以佐证,终究难以使人信服,那只是福建寿宁人民心目中冯梦龙,毕竟还不是借助史实立足于确证的历史中的冯梦龙。王凌先生等人的论述确证了冯梦龙死在福建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在没有新的证据明确冯梦龙死在福建何时何地,只能根据民间美好的传说而进行必要的文学加工存活人民心目中冯梦龙的高大形象。

梦龙先生的故去,有明末大戏剧家沈自晋沉痛的悼诗加以哀悼,还有冯老先生的忘年之交苏州名士王挺的一首五言排律寄托了他的悼亡之情。在沈自晋和王挺心目中,冯梦龙显然是他们老大哥似的学者,亦师亦友,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尽可做倾心交谈的知心朋友。

王挺,明末清初江南太仓人,字周臣,号减庵,大画家、太仓名宦、大画家王时敏子。明末以荫补中书舍人,入清不仕。目盲。卒于康熙二十年以前,年五十九。有《减庵诗存》存世。

挽冯梦龙

王挺

学道毋太拘,自古称狂士。风云绝等夷,东南有冯子。

上下数千年,澜翻 廿一史。修辞逼元人,纪事穷纤委。

笑骂成文章,烨然散霞绮。放浪忘形骸,殇咏托心理。

石上听新歌,当堤侯月起。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

本以娱老年,岂为有生累。予爱先生狂,先生忘予鄙。

从此时过从,扣门钮倒屣。兴会逾艾龄,神观宜久视。

去年戒行役,定吾在鸳水。及泛西子湖。先生又行矣。

石梁天姥间,于焉姿游旅。匆匆念故国,匍匐千余里。

感愤填心胸,浩然返太始。

浓浓的哀思如同惨淡的愁雾郁结在心头,化解不开。借助于笔墨在时间的流水中,稀释回顾先生过去的岁月,往事如烟,历历在目。那时你发奋读书,饱览四书五经,旁涉艺文词曲,堪称饱学之士。即使皓首穷经也绝不拘泥古法,决不放弃自己的独立见解。如同魏晋那些高人越名教而任自然,被称为古代的狂狷之士。先生乃风华绝代之人,人中的龙飞凤舞之辈,叱咤风云而关心时政,以文传世而存济世报国之心,不愧为东南大地的冯老夫子啊,恍如曦龙驾车,穿行日月,在数千年历史中风云中耕云播雨。在银河中激起的波澜,激荡在古往今来的二十一部历史的滔滔长河之中。美丽的修辞如同浪花拍打着艺海兰舟荡桨在诗经、周易、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间。纪年录事穷极原委和微小细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华章粲然词彩如同绮丽的云霞散发出烨然的光芒。先生曾经放浪形骸略脱了行迹,展现着真实的性情,九曲流觞诉说着内心的情怀;头枕清泉横卧青石听取乐府青楼传来的玉台新咏;漫步柳堤低首敛眉等待姑苏台上临照的新月;困顿科场的失落,使满腹雄心壮志坠入了花街柳巷,化为冶艳教坊的绕指轻柔;游戏人生在烟花巷里,借助酒色词曲浇灭心中的块垒;本以为可以娱乐人生到老年,然而大梦觉醒,有生之年的书生情怀,家国理念,穷且益坚,难堕青云之志;丈夫志节,岂为生活琐事所累。我爱先生的狂狷进取,先生也不嫌弃我的孤陋寡闻。从此时起,我们过从甚密,来往相交相知,相互拜访倒履相迎。我与你相识在那美好的青春岁月,精神的交流使我们彼此忘记了年龄,唯有睛波如同秋水在天地流淌。去年我们约定了行程,期望去邢台龙岗的鸳水同游。然而,北方已被胡虏占领,我们只能同去西子湖畔荡舟。杭州一别,先生又踏上了旅途,在石梁游过了天姥山,故国情怀使你萦绕牵挂,你是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反清复明的旗帜在福州召唤着你,你又踏上了征程。长途跋涉,风雨兼程,不远千里去了八闽大地。然而,风萧萧兮闽水寒,先生一去不复还!家仇国恨填满了心胸,形成仇恨的海,你犹如蛟龙入海,终究首尾难见。大雾隐龙,归入太虚,混沌如同天地初开,你是天地间道法自然充盈着浩然正气大写的人,与日月同辉,如霁虹照耀神州!

2017年10月中秋于南京秦淮河畔初稿

2017年10月22日改于南京金信花园

2017年12月12日改定于南京

【注释】

[1]黄立云:《一代英灵,魂归何方》,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第95、103页。

[2]《明史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曹学佺传》,线装书局,第1565页。

[3]参见网易博客·安哥日记·探访鬼足洞。

[4]黄立云:《一代英灵,魂归何方》,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第97页。

[5]《冯梦龙全集第18卷·附录:徐朔方著冯梦龙年谱》,江苏凤凰出版社,第59/60页。

[6]《冯梦龙全集第1卷·古今传奇》,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页。

[7]《明史卷二百四十九》,线装书局,第1354页。

[8]见龚肇智新浪博客。

[9]据《崇祯实录》记载,沈胤培为崇祯四年辛未年(1631年)进士,和吴伟业、张溥为同年,后升至山东司主事、官至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

[10]《万历湖州府志》,第1310、1311页。

[11]《福州府志下册卷四十六·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80页。

[12]见傅承洲博客《西游补作者董斯张考》。

[13]见龚肇智新浪博客。

[14]见龚肈智新浪博客摘自赵红娟《明清湖州董氏文学世家研究》。

[15]见傅承洲新浪博客《西游补作者董斯张考》。

[16]董斯张:《静啸斋存草》卷2·“客闽稿”序见四库禁毁书刊(集部108-11),北京出版社,1999年。

[17]王凌、陈慧琴:《冯梦龙及其家族入闽详考——兼谈冯梦龙魂断八闽》。

[18]赵红娟:《试论董斯张的文学创作》。

[19]祁彪佳:《都门入里尺牍·与冯犹龙》,书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017/2018页。

[20]王凌、程慧琴:《冯梦龙及其家族入闽详考——兼谈冯梦龙魂断八闽》。

[21]词隐先生:《南词新谱》(全二册)。

[22]容肇祖:《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岭南学报,二卷二期,第61页。

[23]《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同治苏州府志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14页。

[24]王凌、程慧琴:《冯梦龙及其家族入闽详考——兼谈冯梦龙魂断八闽》。该文系福建冯学领军人物、资深冯梦龙研究专家王凌先生专门惠寄笔者,供写作《雾隐神龙——冯梦龙及其时代》所用。王凌先生系福建新闻出版界前辈,曾经的同事,对笔者写作本书,给予热情的鼓励,无私提供了他过去和当下最新的研究成果,特表示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