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巷龙隐葑溪浮光
冯梦龙毕生在追求功名的窄小道路上,踯躅蹒跚而行,尽管他在二十岁的青年时期就高中秀才,在士林也是颇有声望,然而直到五十六岁须眉皆白时还没有考中举人,在这一年(1630年崇祯庚午三年)他被推荐为贡生入国子监学习,这一般是指秀才中的成绩优异者,反复参加科考,而屡试不中的,朝廷在昏暗的场屋启开门缝,恩赐一缕阳光为长期未入仕途的秀才们送来的恩典,也是白发生员不得已的选择,也算着朝廷为那些秀才中的优秀者网开一面,给予候补举人资质。在仕途经济的森严壁垒中打开的这一扇小门,使得官府衙门留存了一些学历不高,却可供驱使的胥吏,以壮声色。一般又分为岁贡和恩贡,冯梦龙以岁贡被任命为丹徒县训导后升至教谕,这就是入了官府胥吏的行列品轶在八九品之间。按照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明代考试制度》中介绍:
举人以下就没有做大官的份儿,如是则科举场中也分了流品。进士及第是清流,浮在上面直向前;秀才举人则变成了浊流,沉淀在下面,永远不超升。鼎甲出身,也成一种流品观念了。我们不能说科场中有阶级,但却有流品。从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是从小官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分成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上层是进士和翰林,也没有做小官的。至于考不上进士、翰林的,无论你学问修养好,从政成绩好,总之没办法,依法不依人。[6]
至于权贵子弟的恩荫制度则另当别说,富贵人家的买官鬻爵,至少是上不得制度台面的潜规则,自古至今都有这样陋规。至于贡生则是府、州、县的儒学生员挑选优秀者升入国子监肄业为基层官衙担任所谓“风尘俗吏”,是地方政府为朝廷作出的举贤贡献。然而,冯梦龙却在终南小道上一直困蹇不前,直到61岁才启用为福建寿宁知县。冯梦龙在这个边鄙穷县仕途起步之时,也是他官场终止之际。四年后退归苏州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度过了自己七十岁生日,南明福王政权覆灭。为了反清复明,他以衰年之躯奔波于苏、浙、闽三地密谋起兵抗清,他曾经又到过寿宁,或许生命的休止符最终也止于寿宁。他是事败后回归家乡忧愤疾病而死还是被清兵所杀或者漂洋过海去了日本,至今学界仍有争议。近年由福建冯学专家王凌等人经多方考证,提出确凿证据证明冯梦龙死在福建唐王政权的抗清一线。
总之,冯梦龙之死按照封建正统是壮烈地殉节了,所谓龙尾高扬是最终附骥于真龙天子的后裔而尽忠了,践行了自己的儒家理想,为官清正廉洁,竭尽所能,造福人民;在野忠于君王,肝脑涂地,死而后已,可谓壮烈。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冯梦龙却做到了善始善终,真正践行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千古训条,尽管他的所谓“达”也就是在晚年出任了一个寿宁小县穷乡的七品微官,所谓“天下”也就是穷乡僻壤的十几万人口,但是毕竟有了一个实践自己理想的平台,平台不大却足以承载他的志愿。他的政坛实践孕育了他的一部从政百科书简《寿宁待志》,让我们一窥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县级政坛运作模式和冯梦龙知县任上的工作方法。对其政绩、政声、为人和价值观的追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官场的实践是对一个人品性观察的试金石,尤其是早已理论脱离实践,流于虚空玄学的儒家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说明了一个儒学官员的品质、品德和工作能力。而他的文学实践却是与其官场实践完全背道而驰的。前者讲究朝纲的谨遵,后者注重个性的张扬,这必然形成冯梦龙人生的多面性丰富性,就是这种看似矛盾性格铸就他浓郁的官场人生悲剧和辉煌的文学业绩,这就是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辩证。
据王凌先生《冯梦龙生平简介》,冯梦龙出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甲戌二年),而侯楷炜主编的《冯梦龙传说故事集》中的当地老百姓的传说冯梦龙出生在故里的东桥镇冯埂上村,童年及求学都在村中度过,只是到了7岁才随经营稻米生意的父亲去了苏州,因此,冯埂上村和苏州滚绣坊葑溪苍龙巷7号均为他的故居。王凌先生曾经和当地冯学专家马汉民专程去苍龙巷采风。
在五月春季暖风的吹拂下,两位学者骑着自行车,穿越水乡城市中轴的标志线——人民路,去寻访湮灭在苏州古城一片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伴随中的古老民居。这些明清建筑风格的住宅历经风雨沧桑的洗礼,依然完好保存,形成了姑苏古城的特色。
在冯梦龙生活的明末,人民路的东西两半分属苏州府的长洲县和吴县,因其南起文庙书院巷,北到北寺塔,形如卧龙,古城四周,清清河水环绕,座座城门相通,北有平门,南有盘门,东有娄门、相门、葑门,西为阊门、金门、胥门。
人民路因其长达8.45公里,宛如逶迤而卧之的游龙,明代名为卧龙街。清代乾隆南巡,苏州百官在此护驾,于是改称护龙街。为3米宽的石板街。书院巷以南至沧浪亭,即文庙东侧,原名三元坊,此处原有1781年为连中三元的钱棨所立的牌坊。从人民桥沿人民路北行至三元坊东折,进入明代长洲县辖区。冯梦龙在《寿宁待志》卷下《官司》中自我介绍道:冯梦龙,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可见他先祖住在吴县境内,而到冯梦龙这代,已经搬到了长洲县。原来两县只有一街之隔。在明代属于一府两县同治。
可以理解冯梦龙家住长洲,祖籍在吴县,其一生可能奔走于吴县祖屋和长洲居所之间讲学或者著述。[7]
苏州城内港汊密集,静静流淌的葑溪向东流经葑门,注入外城河,两岸布局有序的河房,掩映在花木丛中,白墙黑瓦,俨如古色古香的诗画,演绎着古城千年流淌的历史。进入青石板铺就的苍龙巷,苍苔剥落的素色墙体略显陈旧,落满时代的沧桑,夕阳西下的小巷,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的身影驾一叶历史扁舟凌波而来,青衫布衣飘拂,鬓髯须发皤然,一副仙风道骨翩然出世的模样。
老辈人传说,苍龙巷附近有一很深的水池,水池连接太湖,直通龙宫,有时龙王会来显灵,故称苍龙潭。塘边有个水仙池,供着替龙女传书的书生柳毅(后成为水仙)的塑像。现在苍龙潭和水仙祠早已不复存在,地名苍龙巷却保留了下来,多么美好的传说,充斥着中华民族图腾吉祥物“龙”的传说,既有帝王的身影专制王朝的象征,又有着民间对于人中之杰的怀念。
冯梦龙在天启乙丑年(1625年)为王伯良《曲律》作序时明明白白写着:“天启乙丑春二月既望,古吴后学冯梦龙题于葑溪之不改乐庵。”冯梦龙及其长兄冯梦桂(字若木)的好友董斯张在《吹景集》卷五中写道:“予入吴,饮冯若木斋头。酒次,语若木曰‘兄所居葑门,今俗伪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即为谷风葑菲之葑’”由此可见,冯家就住在葑溪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