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宗师黄道周的风骨

四、儒学宗师黄道周的风骨

对于黄道周此篇序言和黄公本人的风骨不能不浓墨重彩书上一笔,因为这和冯梦龙晚年的入闽参与南明隆武朝的抗清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据明史本传记载[11]

黄道周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今莆田山牌村),为唐朝桂州刺史黄岸三十世孙、北宋枢密黄中庸二十一世孙、南宋潭州知府黄丰十八世孙。黄道周乞言自序状云:“先代从莆田徙居铜海(今福建省东山县)再世矣。”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初九(3月9日),道周生于漳浦县铜山所,即今东山县铜陵镇,出生世家,年少家贫,自幼聪颖好学,5岁就学于铜山崇文书院;11岁即善文章;14岁游学广东博罗,获誉“闽海才子”;18岁居铜山海中塔屿耕读攻《易》;20岁开始与灵通山结缘;23岁始致力讲学著作;25岁携母迁居漳浦县城;28岁后隐于县城东郊的东皋攻书。

天启二年(1622年)三十八岁的黄道周中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科。道周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黄道周感激考官袁可立的赏识,为先师作《节寰袁公传》,记述其一生坎坷多艰的为官历程。袁可立是明万历年间著名的言官,曾因直言进谏被万历皇帝罢官回籍二十六年,又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主战派将领,对黄道周一生影响很大,后来黄道周为钱龙锡辩冤和反对杨嗣昌议和直谏皇帝二事,都颇有先师袁可立刚直之风。

崇祯兴大狱,株连甚众,原大学士钱龙锡亦牵连论死。事发,举朝无敢出一言者。唯黄道周激于义愤,“中夜草疏,排闼叩阍”,为钱龙锡辩冤。疏中直指崇祯的过失:“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崇祯帝大怒,“以诋毁曲庇”,着令回奏。黄道周再疏辩解,表明自己“区区寸心”,“为国体、边计、士气、人心留此一段实话”。他此次抗疏“几坐重典”,降三级调用。由于他据理争辩,钱龙锡方得不死。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黄道周因病请求归休。将离京时,他又上疏指出:“小人柄用,怀干命之心”,以致“士庶离心,寇攘四起,天下骚然,不复乐生”,建议崇祯帝“退小人,任贤士”,并举荐一批有才有志之士。疏上,获“滥举逞臆”之罪,削籍为民。黄道周罢官返乡南归,途经浙江,应浙中诸生之请,在余杭大涤山建书院授业;后返乡在漳州紫阳书院聚徒讲学。

崇祯九年(1636年),召复黄道周原官,迁左谕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道周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黄道周“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崇祯帝袒护杨嗣昌,斥黄道周:“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黄道周高声争辩:“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他厉声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这场有名的辩论之后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解学龙说:“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相)。”崇祯一听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由于几位大臣力谏,改为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此番杖谪,使黄道周声名愈重,“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暴病而亡。崇祯回想起黄道周当初的预言,便下旨将黄道周复官,入京召见。此时,河南已被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关外大明领土也皆被清军占领,黄道周见朝廷昏庸无道,国运已尽,遂告病辞官,回到老家福建漳浦,结庐先人墓侧,专心著述。

《明史本传》中记载,黄道周:

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都畏而忌之,……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精天文历数皇极诸书,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而道周用以推演治乱。

《明史》中将黄道周和刘宗周两位故明忠臣、一代儒学宗师并列为传,虽然两人均是抗清失败后殉国而死,但是大清帝国的统治者对于这些忠实于朝廷而又在当朝特立独行多次不顾生死冒犯皇帝,最终死节的有道之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传后对于两人的赞语不分轩轾:

刘宗周、黄道周所指陈深中时弊,其论才守,别忠佞,足为万世龟鉴。而听者迂而远之,则救时济变之说惑之也。《传曰》“虽危起居,尽兴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二臣有焉,所守岂不卓哉!

这两位大臣当时在朝廷中都是勇于上书皇帝,不计个人生死有才气和骨气的大明忠臣,他们的言行是足可以记载入史书为天下人榜样的。可惜皇帝太迂阔对他们太疏远了,被那些所谓的救时济变的言说迷惑。他们的秉笔直书,几乎引来杀身之祸,危及起居安全,但是这两位大臣依然时刻牵挂到百姓的痛苦,他们的操守难道不是很卓越的吗?

确实两位大臣在学术人品秉性上都具有很多共同点:在野,都是学术宗师,分别开宗设学,成为学派领袖,拥有众多学生和粉丝;在朝,为官清正廉洁,进入内阁,在朝臣中很有威望;都是帝国著名的反对派领袖,多次当庭对皇帝发难,当面与崇祯皇帝发生激烈争辩,且不依不饶,毫不顾及君王脸面,当庭死谏。两人先后被打入死牢,多次贬职罢官,多次起复使用,但都难以重用。两人越是被打击,在朝野反而声望越高,属于清流领袖;两人都是在明亡后,坚守气节对于大明帝国无比忠诚的国士,先后为反清复明奔走呼号,两人虽有门户之见,关系并不十分和睦,但关键时刻守望相助,最终殊途同归,均死于为大明帝国殉节。

黄道周这位被朝臣称之为办事严谨性格端方刚正的不肯流俗之人,是如何评价冯梦龙先生的《纲鉴统一》专著的呢?

黄道周首先从史学的创建开始:黄帝时有大鸟街图,体备五色,三文成字,有大臣沮诵、仓颉观鸟迹以作文字,改变了过去结绳记事的历史,创建了文字才有可能将文明史记载传承下来。后来才有了最早的史书《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等等,到北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达到史学高峰。观看这些史书起自战国,迄于五代均为效仿《史记》编年之体例,以年代为经,以国事为纬,事例举证查核,灼然具备了人们对于历史兴衰的观念,使人能够明朝政之得失,让历史成为未来的镜鉴,使人能够明白朝纲正统本有所属,对于历史事实和人物的褒贬取舍予夺,就不会发生错误。于是天下凛然于君臣父子之道,匡正了那些模糊不清的是是非非,实在是居功至伟。但是,以往的那些史书,有的事涉远古,记载中多有疑问,宋史尤其多有错误,自会要、玉牒、圣政宝训、公卿列表、起居注等书反映的人物事件不可能全部记载在书中。以后又有《长编》《中兴记》《日历》《目录》《举要》等书,以补《资治通鉴》之缺失等等。这些都说明治史之难,难在对于史料的繁简疏密之间的选择,并且要有独立的史学见解,这对作者而言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能以浅陋的学识,删定古人的著作。到了明代,最流行的节本是《少微通鉴节要》,假托北宋江贽撰,实际上是明代福建教书先生王逄和刻书铺掌柜刘剡改编《陆状元通鉴》而来。这种少微江氏之书,虽然总括前后,但是问题在于史实叙述过于简单,其后出版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基本因袭了这种形式。对于鄙夫竖儒而言往往苦于史书的博大精深,只能删其八九,导致一个朝代只保留数行,对于一些事件很难从头到尾完整叙述,读者看了茫然不辨始终。

黄道周接着说:

吴中冯犹龙氏悯其失也,于是综会《纲》《鉴》独成一书;参诸史之异同,洗前哲之讹谬。观其《发凡》《引例》,往往创出前人,是正迷惑,俾採要者不苦其繁,务广者不恧其略,虽涑水、新安二氏尚以为功臣,况碌碌著作者流哉。君博学多识,撰辑甚富,海内言《春秋》家,必以君为祭酒,不佞承乏史官,方当以此书献诸黼扆,以备乙夜省揽。

黄道周对于这位退休县令所著的历史教科书评价极高,认为他综合汇总了《纲鉴易知录》和《资治通鉴》史家专著精华,以自己的独到见解自成一家,参照诸种史书的异同,纠正前辈贤人的错讹谬误,看了冯老撰写的书前自署的《发凡》《引例》往往创见超迈前人,本书可以正人心解疑惑,如果领会精华不会苦于其繁琐,如果追求历史知识的广博不会厌烦其简略。那些涑水、新安两地的学者自以为是史学圣贤,也只不过是庸庸碌碌的作者。老兄博学多才,撰写编辑图书十分丰富,海内凡是谈到《春秋》的专家,都是以你为老师,不佞之才黄道周承继史官的位置,应当以此书献给皇帝,以备圣上在夜间闲暇时慢慢省察披览。

这篇序言显然是黄老前辈在被罢官后,在苏州旅游讲学时受冯梦龙委托为《纲鉴一统》一书所写。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苏州闲居期间冯梦龙高龄七十,依然笔耕不辍,完成了《新列国志》的改编,即当今流通的《东周列国志》。在该书《凡例》中冯梦龙说:

旧志事多疏漏,全不贯串。兼以率意杜撰,不顾是非。如临潼斗宝等事,犹可喷饭。兹编以《左》《国》《史记》为主,参以《孔子家语》《公羊》《榖梁》、晋《乘》、楚《梼杌》《管子》《晏子》《韩非子》《孙武子》《燕丹子》《越绝事》《吴越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刘向《说苑》、贾太傅《新书》等书,凡列国大故,一一备载,令始终成败,头绪并如,联络成章,观者无憾。一云:“旧志叙事,或前后颠倒,或详略失宜。兹编一案史传,次第敷演。事取其详,文撮其略。其描写模神处,能令人击节起舞。即平铺直叙中,总属血脉筋节中,不致有嚼蜡之诮。”又云:“小说诗词,虽不求工,亦嫌过俚。兹编尽出新裁,旧说胡说一笔抹尽。”

这一年冯梦龙还完成了《三教偶拈》三篇著作。其中最重要是《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是儒家心学理论大家王阳明重要的传记著作之一,冯梦龙将他作为儒教理论创新的典型隆重推出的。至今依然是王学研究者,必备参考书。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顺治元年)甲申事变后冯梦龙悠游林下著书立说的平静生活被打乱,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身心卷入帝国政治的变动,为大明帝国无可挽回的毁灭感到悲哀,为帝国的中兴而奔走呼号。这一年他的两本重要政治著作完成:《甲申纪事》和《中兴伟略》,为此写下了诸多锥心刺骨的吊亡诗,凭吊帝国的覆灭,追思诸多为帝国死节的友人,状写帝国中兴的理想抱负,这一年也是他诸多的朋友在人生道路上开始分道扬镳,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归宿。

比如当年同窗好友侯峒曾、文震孟、忘年之交祁彪佳和亦师亦友的黄道周等人慷慨殉国;还有不少变节事敌的朋友如钱谦益、阮大铖等人,大致殉节者各有不同的死法,变节者也有不同的活法,有的首鼠两端,有的死心塌地。冯梦龙开始自我放逐,去了浙江、福建追随大明王朝的背影负重前行,渐行渐远,最终隐没在一片血红的落日之中,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