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贞之士以死效忠帝国

九、忠贞之士以死效忠帝国

宋明理学作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显学,在宋明两代横跨将近七百年的时间、空间被捧为圭臬,画地为牢地成为统治阶级文官集团取仕的标准和思想的囚笼。在“天命观”的主导下成为臧否政治人物和文化理想,日渐成为维护统治秩序和支撑君权的纲常礼教。承平时期强调义理为重,维护统治者的尊卑等级和专制特权,在王朝危难时期强调忠贞报国和以家国为标志的对于君主帝国的忠诚。南宋末年宋元崖山一战帝国忠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蹈海赴死,紧接着的是随行十多万军民也纷纷跳海自杀。成就了大宋王朝最最血腥壮烈的谢幕。

大明王朝最壮烈的一幕由内阁大学士范景文开启,由崇祯帝的殉国达到高潮,随后倪元璐等理学重臣纷纷效仿,也为理学中的忠义做了最最完美的注脚。同时,儒学忠烈人格的锻铸既有无畏牺牲捍卫理想信念的纯洁性,塑造崇高人格的积极意义,但其同时也为专制帝国殉葬的愚忠所冲淡。以下大臣忠烈殉国者按照冯梦龙《甲申纪事·绅志略》记载顺序分别分述如下:

协理京城戎政、兵部右侍郎王家彦,福建莆田人。奉命守德胜门,城破后,在城楼骂贼不屈,被大顺军砍为数段,仍然以火焚其身。

刑部侍郎孟兆祥和其子孟章明父子均为进士,山西泽州人。孟兆祥曾经得罪太监魏忠贤被削籍为民,魏珰伏诛后启用为今官。甲申年三月奉命守正阳门,城门破,他携妻子何氏死于正阳门下。其子孟章明收葬父母遗体后与妻子告别说:“吾不忍大人独死。”其子之妻亦说:“君死,妾也死”,于是阖家尽死。

翰林院左谕德周凤祥,浙江山阴人(绍兴)。闻崇祯帝自尽煤山的信息后,北向拜别君父,有绝命诗云“碧血九原依圣主,白头二老哭忠魂。”书毕自缢而死。两小妾也同时自尽。

翰林院右谕德刘理顺,河南杞县人,崇祯七年(1634年)状元。闻变,题诗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诗毕,饮药酒自尽。妻万氏、妾李氏、儿子孝廉及仆人十八口,阖门自缢而死冯梦龙评之为“死之最干净着”。死后,大顺兵近百人来到他家说:“刘老爷在乡里居住期间对人极友善,乡人都感谢他的恩惠。这次赶来正是为了保护他,以报答他的恩德。怎么就突然死去了呢?”于是下马跪拜而去。

翰林院宫允马士奇,南直隶省无锡人,正在吃早饭,听闻事变说:“是到了应当死的时候了。”家人提醒说:“那太夫人怎么办?”马士奇说:“不死难道不是玷污太夫人的名节吗?”于是先作书向家乡的老母亲告别,两位小妾朱氏、李氏上吊自杀后,他向皇帝的敕书四拜告别君父,然后向着南方遥拜,向自己的老母亲告别,撕裂布帛悬梁自尽。

翰林院检讨汪伟,南直隶江宁人,三月十九日闻变,与夫人耿氏,呼唤仆人摆酒痛饮完毕,索取笔墨在墙壁上以大字题写道“身不可辱,义不可降,夫妇同死,节义双芳。”准备自缢。在悬挂绢索时,男左女右系放的顺序搞颠倒了,其夫人耿氏提醒道:“虽我夫妇颠沛流离,但是纲常礼仪不可失序。”于是将绢索重新解下,摆正左右从容而死。被冯梦龙称之为“死之最从容者”。

督察院左都御史施邦华,江西吉水人,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大军攻城甚急,无兵无饷,守城皆老弱病残,此时崇祯帝只相信太监守城,对百官不屑一顾,施邦华率御史上城巡视,被守城太监以箭矢和石块驱赶,不许得登城。施公在返回途中遇到太常寺卿吴麟征,两人握手挥泪,誓死报国。三月十九日,闻崇祯帝殉国死讯,施公南向痛哭,携带封册、印信、冠带进入吉安会同馆,对着文天祥像再拜表明意志,题绝命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骑箕上天去,儿孙百代仰芳名。”又自题阁门曰:“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誓死靡逾。遭国不造,空负良谟。临危受命,庶无愧吾。君恩君仇,后贤报诸!”再与朋友挥泪告别曰:“君主受辱臣子去死,是本分,没有什么话说!一旦得到东宫太子的消息,希望诸位引导他走上正确道路,我死而无憾。今日我的事情已经完结,不可能再有什么改变!”说完,自缢尽忠。计六奇在《明史北略》评价他:“施公性格耿介特别,不苟言笑,不尚奢华,举止庄重。居官四十余年,肃然寒素。”可见是一个廉洁自律的清官。

副督察御史施邦曜,浙江绍兴余姚人。甲申初春,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师,施公慷慨发誓说:“此作为臣子交出生命的时候。”十九日京城破,他命令仆人:“倪尚书在不在?去打听一下。”仆人回来报告说:“已自尽了。”施邦曜吩咐仆人:“你等等我,我换了朝服去看望倪尚书。”入内很长时间,未见施公出来,仆人进内室观看,但见他在几案上书写绝命诗曰:“愧无半策匡时难,但有微驱报主恩。”仆人将其从绳索上解下,遗体尚有余温,渐渐苏醒,施公怒斥:“你若知道君臣大义,不要久留我。”于是饮毒药而死。他的老乡,浙东大儒原朝廷左都御史刘宗周有诗哭悼曰:

淮南一别燠垂寒,再拜班荆话屡酸。

国难敢忘嫠妇纬,时危转忆菜根盘。

身耽风纪纲常重,节自平生问身安。

白马岩前池畔草,永存规矩奉轮班。

这也是同乡大儒、朝廷同事、曾经的帝国监察部长对监察部副部长施光曜的最高褒奖,回顾两人的友谊乡情,赞美他在国难当头的无私选择,在纪检监察部门中身负重任时的坚持纲常不负重托,高风亮节如同岩石般坚定碧草般长青,永远存在于不变的朝纲规矩中长存幻化成如同绳墨般的典型。

大理寺卿凌义渠,浙江乌程人,以雕龙传誉世间。凌公身材修长,美髯飘拂,颀然特立,如高天流霞独映,似夜空明月孤举。所作所为,皆出之义理,谈吐之间有独特见解,引人入胜。他长期食斋学佛,自学成才,考取秀才,被称为隐居在民间的第一流人才。天启乙丑年(1625年)中进士。听说京城变故,尽行烧毁自己平生著述及所评论的书籍,穿上绯色朝服,手持象牙笏,北望宫阙拜别君主,南向叩首拜别父母。并草家人书信曰:

尽忠即所以尽孝,男视死如归,已含笑入地下矣!但父亲衰年无靠,病妻弱子,不堪回想耳。十儿容墨放他不下,七弟犀渠可善抚之,然儿即以此情达之皇上,庶知孤臣一腔热血也。

观其笔墨粲然生辉,不拘泥于点画笔顺,一气呵成。写完交付仆人,说道:“我的忠魂,顷刻到家,先归侍父母左右了。”仆人环跪哭泣,请他不必去死。凌公说:“尔辈看我一生茹素食斋,有何物可以贪恋?岂是贪生怕死之人,我志已决,请勿多迟疑片刻。我死后,可在我棺材上书‘死节孤臣凌义渠之柩’如是而已。”寓中上吊用的绳索早已经为家人藏匿,他自取短绢帕,命家人结束他的生命,家人相视不忍下手,有客人赵某知道凌公殉节之志向已决,将手帕系在窗户棱下,凌义渠奋身而决。

吏部员外郎许直,南直隶如皋人,甲戌年(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北京城破,有差役通知他去大顺军处报名。他说:“我的生命可以捐出,我的决定不会改变。”当时有信息传出先帝从齐化门出行去了南京,客人羊君辅劝他说:“既然主上已经南迁,老兄正宜拥跸偕行,共图恢复,何必以有用之躯体,轻率地抛掷呢?”许直认为有道理。他出寓所门向四周探望后,回来说道:“当此四面干戈,皇帝御驾如何冲得出去?”当他知道煤山皇帝自尽的信息后,恸哭欲绝。羊先生在旁劝慰,诸仆人环列跪哭,且动之父子亲情。许直答道:“有吾兄在。”当天夜间,他将羊先生安排在其他别室就寝,唤来仆人,书写家书一封,嘱其尽快回归家乡报告。书中首述忠孝之古训,次及安葬母亲教育子女,别的未有涉及。交代了这些,他更换朝服,北面拜别君主,南面告别父亲。并书写六首绝命诗:

率土皆臣自圣明,狂氛何事敢纵横。

驱除安得赶桓力,一宰元凶尽洗兵。

贯盈巨罪岂容诛,屠戮腥闻骇蠹痡。

罄竹南山书不尽,任将寸桀有余辜。

君国深仇惨古今,幺么逆竖偪相侵。

微躯自恨无兵柄,杀贼惟殷报主心。

在天灵爽念高皇,开辟当年垂裕长。

愿侍吾皇遄谒帝,祈哀乃使国威扬。

一死酬君见血诚,满腔忠愤恨难平。

大仇未复身先殒,漫化啼鹃洒泪盈。

掷笔翻然乱世行,老亲幼子隔幽明。

丹心未雪生前恨,青简空留死后声。

书毕,许直命仆人去内室取来麻绳,令做成上吊环索,仆人手颤抖,许公呵斥将仆人赶出后,自缢身亡。但见他一手持练尾,一手上握绳索,神态明朗如生。死后三日,羊先生和李先生两位友人借钱将他安葬。

可见许直也是一清正廉洁的官员。此类官员理想信念坚定,绝不同流合污,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为政多考虑民生艰难,为人道德自律甚严,国家危难之际是能够慷慨舍身取义,而绝不见风使舵,贪生怕死,卖身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