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冢上欲招魂
冯梦龙在得到了侯慧卿从良的信息后,曾经写过一组散曲就叫《从良》,[12]那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的“铁石心肠一迳自从良了去”似乎满怀怨气,又多少预测了她去后十分不确定的命运,对于他的心爱之人的远去,提出了一些忠告:
铁石心肠一迳自从良了去。做梦儿也不想你要嫁渠,又不知那一件中了你的意。从良的有千千万,没像你从得奇。好似大风里的杨花也,一阵就不见了你。
又
铁石心肠一迳自从良了去。你只道从良好,不道得吃亏。那从良的十人中,到有九人反悔。男子汉心易变,大娘子醋易吃。你若过了七日三朝也,只怕规矩儿重立起。
又
铁石心肠一迳自从良了去。多少人从不了,这也是个常规。求天拜地做成个机会。或是夫妻们斗寡气,或是朋友们搬是非。不是咒你的分离也,只为舍不得分离你。
又
铁石心肠一迳自从良了去。你名誉高,年纪小,忙作甚的。把好风光一旦都抛弃。不记得吹箫同度曲,不记得剪烛共弹碁。对着那明月清风也,难道一点念头都不起。
又
铁石心肠一迳自从良了去。做偏房,要小心,受多少矜持。那假逢迎诈鹘突怕不是你的长技。好睡迟还起早,粉状要老成些。只怕你还是那平日的娇痴也,教我颠倒愁着你。
又
铁石心肠一迳自从良了去。你与我往常说尽了话儿,谁知道如今造下拖刀计。曾被买糖人骗了,再不信口甜的。想起往日的恩情也,呸,分明是白日见了鬼。不成被她迷杀,侥幸侥幸。
真正是往事不堪回首,对于侯慧卿违背诺言的突然从良,爱恨交加,既有对两情相悦,情感才艺交流的深情怀念;又有着情感失落以后的万般痛苦;还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更有着一丝丝对于侯慧卿从良后未来命运的担忧,各种复杂的情感如同打翻了五味醋瓶子,纠结心头。最后对她从良后必须注意事项的谆谆告诫,恨由爱起,可谓爱之深而恨之切也,爱恨交加编织成了这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民歌体小曲。
显然,这个春夏之交端午前后发生的“情变”是冯梦龙人生发生转折的重大事变。冯相公对于侯小姐择偶从良标准的介绍是符合侯慧卿理性抉择实际的。这是冯相公爱侯小姐实在太深刻,而且并无实际经济能力来堆砌自己婚外恋的情感大厦,只能借助笔端来倾泻自己情感的潮水,纾解自己万般难舍的离情。这段青楼之恋在冯梦龙的情感中掀起的轩然大波还要有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平复。
冯相公和许多青楼姐妹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可惜他只是一名穷秀才,尽管桥外酒帘高扬的地方就有他创作歌曲的点唱。侯慧卿在告别青楼,远离苏州那天,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一双悲伤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着她的离开,他似乎就在附近,隐身在柳叶飘荡的树下,一直目送着她的离去。他似乎失魂落魄地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简陋的书斋中,以泪水和着笔墨写下一曲曲吴歌,追忆着他们过去的欢愉和如今的失落,想到这里侯慧卿潸然泪下。
看来她选择从良的日子似乎一直是保密的,走得也很突然,故而对于冯梦龙而言不啻是五雷轰顶,晴天霹雳。因为就是从良之前的那段日子,他们似乎还是腻歪在一起,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的秀恩爱。尽管侯慧卿对于自己择偶从良的标准早已告白,但是突然而来的决绝,对于冯梦龙而言还是意想不到的。他仍然希望能够与她隔天对吟,诗词酬唱,牵肠挂肚着以往的情丝,这绕指轻柔的情愫,最后幻化为一弯天际的冷月,成为山塘河破碎的明镜,回映着过去的辉煌或者是荒唐。成为他心中放飞的风筝去情天恨海中遥望往日邂逅的晴空,这些迷离而恍惚的情丝在茫茫夜色中无根地飘荡,俨然会变为身后慢慢消逝的烟花,在绚丽之极后最终陨落死亡。
这是端午过后,暖融融的天气,也是人心最容易柔软的季节,算算慧卿女士离开了一年,而他却在相思中苦苦煎熬了一年,此时榴花如火一样再次开放,龙舟又开始了喧哗仿佛启动他心底的烈火如同烹油般炸裂,如同巨浪般翻卷,他们悲痛分离时的情景再次浮现。相隔一年仿佛相隔了一世,中间却悬挂着万千的相爱相怜。最终还是情爱深厚却是缘分浅薄,他只能感叹自己的攀不上娇娇美眷。谢家院里艳如桃花的美人啊,已经远嫁到了红楼别院了,试穿着新剪裁的美丽衣服,又怎么能再想起端阳节的离人宴呢?此刻,再也懒登画舫,即使三年也很难医治自己的相思病,五色丝线捆扎的粽子增添着别离的怨恨,只怪窗前不知被什么人悬挂了一只刺绣的老虎,将他相思梦儿吓醒了。此刻菖蒲懒得剪去,米饭也不想打理,难以下咽。只想关上门强迫自己读书消遣,偶尔翻阅着《离骚》,却不想去凭吊屈原,只想问问老天,为什么有情人难成眷属?娶着灵巧的媳妇偏偏对着粗俗的村汉,人间有多少爱恨情仇,偏偏显示了才子佳人难以两全。年年到此时热泪长流,只感到了羞愧,知道是单相思,也理解侯慧卿的欢乐和幽怨,只是自己放不下的愁肠不耐煎熬,怕是明年更是癫狂难减啊。
冯梦龙为侯慧卿写的散曲《怨离词》[13]中真切地倾诉着对于这位青楼女子眷恋之情,再一次展示了他白描高手的神韵,这些散曲写得明白如话,雅俗共赏,发自心声,常人亦能歌唱,他在《太霞新奏·序》中开篇明义就说:
文之善达性情者,无如诗,三百篇之所以兴人者,唯其发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自唐人用以取士,而诗入於套;六朝用以见才,而诗入于艰;而诗歌变得宋人用以讲学,而诗入于腐。而从来性情之郁,不得不变而之词曲。
说得再明白不过,春秋时的“诗三百篇”主要是用于表达性情的,是内心真实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到了唐代诗进入应制取士的范畴,就进入了政治的套路;六朝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表达才华的,而诗歌创作变得艰涩而困难了;到了宋朝诗歌创作用来阐发义理,变得迂腐。也就是诗的创作脱离了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进入官场俗套或者仅仅是展示个人才华的工具,或者干脆成为理论教学工具也就走向了穷途末路,文学的创作形式就必须另辟蹊径,于是词曲这种形式应运而生了,对于抒发自己忧郁或者豪壮的情怀是时代的产物。冯梦龙用这种形式尽情表达了对自己心上人离他而去的悲伤和眷恋,请看他专为侯慧卿所写的《怨离词》套曲,明白如话,朗朗上口,畅述心曲,愁肠百转,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绣带儿】
离情惨何曾惯者?特受这个磨折。终不然我做代缺的情郎,你做过路的妻妾。批颊,早知道这般冤债谁可惹?被人骂作后生无籍,青楼里少甚调风和弄月。直凭蠢魂灵依依恋着传舍。
【其二换头】
作业,千般样牵肠挂肚,怎做得顺水浪一泻?没见了软款趋承,再休提伶俐帮贴。悲咽,偶将飞燕闲问也,你想不想旧时王谢?心儿里知伊冷热,只奈何少年郎清清捱着长夜。
【太师引】
他去时节也无牵扯,那其间酥麻我半截。自没个只字儿伤犯。也何曾敢眼角差撇?蔷薇花臭味终相野,越说起薄情难赦。不信你自看做寻常侠邪,把绝调的琵琶,轻易埋灭。
【其二】
几番中热难轻舍,又收拾心狂计劣。譬说道昭君和番去,那汉官家也只索抛卸。姻缘难合都是天判写,天若肯容人移借,便唱个诸天大诺。算天道无知,怎识得苦难别?
【三学士】
忽地思量图苟且,少磨勒恁样豪侠。谩道书中自有千鈡粟,比着商人总是赊。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我消瘦些。
【其二】
这歇案的相思无了绝,怎当得大半世郁结?毕竟书中那有颜如玉?我空向窗前读五车。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你可也消瘦些?
“离情惨,何曾惯者,特受这个磨折!终不然我做代缺的情郎,你做过路的妻妾,批颊。”侯慧卿的移情别嫁,太出人意料,冯梦龙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今却是一场春梦。青楼依旧,佳人不再。满心的离愁转而变为一腔愤激和埋怨:“早知这般冤债,谁肯惹?被人骂作后生无藉。青楼里少甚调风和弄月?直恁蠢魂灵,依依恋着传舍。”
理智告诉他,爱情尽管很神圣,但在现实面前又是那样脆弱,想起离别时节,“他去时节也无牵扯,那其间酥麻我半截。自没个只字儿伤犯,也何曾敢眼角差撇。蔷薇花臭味终向野,越说起薄情难赦。不信你自看作寻常侠邪,把绝调的琵琶轻易埋灭。”尽管这样,冯梦龙还是痴心一片,“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我消瘦些?”“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你可也消瘦些?”他以虔诚般的态度期望着爱情,经营着爱情,这期间,他把爱情看成了自己的整个的精神支柱。支柱一倒,整个精神堡垒全部塌瘫了似的。
在《挂枝儿》卷二所引民歌《感恩》之后,冯梦龙加了这样的批注“‘生则愿同衾,死则愿同穴。’李三郎千古情语。余有忆侯慧卿诗三十首,末一章云:‘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身凄绝处,鸳鸯冢上欲招魂。’亦此意。”
有些冯学家仅凭“鸳鸯冢上欲招魂”一句就断定侯慧卿是嫁给了一位商人,不长时间就因为内心的痛苦去世了,这是不对的。因为侯慧卿端二一别从良后,就杳无了音讯,再也没有文字记载冯侯还有任何情感和实际的交集。冯梦龙回忆侯慧卿诗三十首,末一章也只是作为诗人的冯梦龙单相思想象。这种想象是建立在千古情语“生当同衾死同穴”美好基础上,是一种完全诗意化的乌托邦似比喻。如同《孔雀东南飞》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样出于对于美好感情的深发联想而已。
这里的鸳鸯冢并不是指侯慧卿的坟墓,而是作者单相思的情感指向所引用的典故,见干宝《搜神记·韩凭夫妇》:荒淫无道的宋康王为了夺得韩凭美丽的妻子何氏,囚禁韩凭。韩凭夫妇相见无望,双双自杀。何氏临死留下遗书:“王利其身,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康王“勿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夕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歇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这是连理枝和鸳鸯冢的典故出处。只是冯梦龙先生对于侯慧卿深深爱意艺术化表达,用的是“比兴”手法,完全是诗歌创作的拟人化比喻,并非现实。
同样冯梦龙在民歌《感恩》中也记载了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以示绵绵情思无绝期的意思:
感深恩,无报答,只得祈天求地。愿只愿我二人相交得到底,同行同坐不厮离。日里同茶饭,夜间同枕蓆。死便同死也,与你地下同做鬼。
那么在冯梦龙交往的众多苏州名妓中为什么独独钟情于侯慧卿,而对于侯慧卿的远嫁,感到万分地痛苦惋惜,写下如此众多的肝肠寸断的诗词散曲,以抒发自己的相识相恋之情,在《山歌卷四·多》中冯相公作出如下说明:
民歌《多》:
天上星多月不明,池里鱼多水不清。朝里官多乱子法,阿姐郎多乱子心。
在明末这方夜空中,青楼漂亮的妹妹多如繁星,星光璀璨得使得月亮也显不出光彩了,就犹如池子里的鱼儿多了水就不可能清澈;朝廷里的官儿多了就乱了规矩;漂亮姐追求的男子多了心里也就乱了方寸。冯相公问侯慧卿如何应对众多靓仔的追求,侯爱卿的回答,非常让他折服,证明侯姐姐不仅漂亮,而且非常有见识:
余尝问名妓候慧卿云:“卿辈阅人多矣,方寸得无乱呼?”曰:“不也。我曹胸中自有考案一张,如捐额外者不论,稍堪屈指,第一第二以至累十,井井有序。他日情或厚薄,亦复升降其间。傥获奇才,不妨黜陟。即终生结果,视此为图,不得其上,转思其次。何乱之有?”余叹美久之。虽然慧卿自是作家语,若他人未必不乱也。世间尚有一味淫贪,不知心为何物者;则有心可乱,犹是中庸阿姐。”
冯梦龙对与侯慧卿的爱情是严肃认真的,看不出有半点轻薄的举动。 那么是什么让冯梦龙这样痴心如故?侯慧卿美貌绝伦的外表固然让人赏心悦目,但更吸引冯梦龙的,还是侯慧卿练达的人生阅历和从容的处世态度。在妓院侯慧卿的住处,两人上述这段对话,可以帮助我们破译这一秘密:侯慧卿这位出自底层的妓女有才有貌还有见识,她的回答非常的实际,并不像秀才出身的穷书生冯梦龙那样生活在情感的诗意中,她是从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出发,去辨别众多追求者的诚意,她心中的标准很明确首先考虑的是金钱,这是体面生活的必要条件。这样才不至于被书生们充满诗情画意的甜言蜜语哄得团团转。生活毕竟是形而下的,况且是从风月场中磨砺出的底层妓女,出身卑贱但不失生活经验,那就是除了按照标准支付的嫖资以外,看看给的小费多少,从一到十甚至更多,以金钱的给付来验证情感的诚意和深意,心中这杆秤的秤砣和戳星的平衡当然是银子的分量,这是下层女子很实在的考量。其次才是对象的才华和相貌,当然有才有貌的小鲜肉,那么她的身价是可以降低的。
妓院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上自王公大臣,下到地痞无赖,要与这些人周旋,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超人的智慧,是很难抵挡这些人的肆无忌惮的践踏和摧残的。可能侯慧卿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捍卫了自己的人格。这种人格力量有一种醉人的神力,冯梦龙有所闻,有所感,才有上面的疑惑。冯梦龙此时可能与侯慧卿相识还不久,很可能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嫖客,对侯慧卿这样薄命下贱女子,只是怀有一种深深的同情和怜惜。现在与侯慧卿的一番对话,使冯梦龙对她的了解更加深了,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冯梦龙对侯慧卿的感情又上升一个层次,以致发展到寸步不离、难分难舍的地步,很明显,他们相爱了。爱得那样热烈,那样痴情。我们在冯梦龙的作品中仿佛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可是,侯慧卿终究是现实生活中的漂亮女人,而且出身寒微,她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首先是解决自己的身份,其次才是最起码的生活保障,才会有人格的尊严,那么财富和金钱是她人生选择的第一考量,才是切合实际和理性的,她只能斩断情丝狠心离他而去,才是合情合理的解释侯慧卿负心远嫁的根源。
侯慧卿这样托付终身的标准是建立在改变现实处境基础上的,以这样准星衡量事物,抉择终身大事,井然有序,丝毫不乱。于是她反问冯老二何乱之有?使得这位饱读诗书,一心想以“情教”而教化于人甚至以诗言诗语演绎鼓吹什么“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向生”等等的迂腐书生之论要实在得多。两相比较,冯梦龙显得迂腐而天真,而侯慧卿显得更加成熟而贴近生活本身。
侯慧卿对自己婚姻这样的取舍标准,决定了当年的穷书生冯老二对于侯大姐的爱只是单相思和一场春梦,只有生活在梦中,沉湎在梦中一切才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而冷峻的,没有这么多的诗意栖息。很多冯学研究者,仅仅引用了侯慧卿这段话的前半部分,省略了后边那些十分功利的言辞,就将冯侯之恋演绎得如同梁山伯、祝英台那样美妙动人,两情相悦,死后化为蝴蝶,紧紧相随。
其实侯慧卿并非情痴情种,这一点冯梦龙看得很透彻,痛苦归痛苦,评价非常客观。他称赞侯慧卿为“中庸阿姐”,中庸乃儒家的最高境界,意思就是从实际出发,任何事情不偏不倚,取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才能够成功。孔子在《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请看秦淮八艳中结果比较好的,哪一个不是金钱和地位第一,才貌是第二的,就是柳如是、董小宛、顾横波、葛嫩娘没有一个是嫁给穷酸秀才的。即使没有从良的也在等待着心中有钱有势有才有貌的郎君出现,宁缺毋滥,标准几乎和侯慧卿完全一致。即使冯梦龙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在孜孜以求男主人求取功名,得做高官后的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侯慧卿最终从良出嫁的对象,非富即贵,冯梦龙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上人被远嫁他人而无助、无奈地,失魂落魄,在痛苦中煎熬了很长时间,只好把自己的满腔的迷茫和痛苦书诸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