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人才培养基地国子监
国子监读书的贡生也叫监生,是由国家供养的人才。明太祖在建国之前就刻意网络人才,为政权服务,帝国建政后就在鸡笼山下建立相当于国立大学的国子监。除了为帝国培养统治人才外,就是汇总南方各地宋元以来的图书典籍编辑和出版图书。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依然保留了南京的国子监,简称为“南监”,所勘印的图书被称为“南监本”。
冯梦龙在五十六岁被举荐拔贡以后,根据明制必须在国子监学习一年,考试合格后,才能出任地方行政部门的小官吏,想必也就是和北京同等地位的南京国子监。在南京诸多保持完好的明清建筑中已经找不到留都国子监的影踪了,史料记载应当在南京城中心的鸡笼山脚下,当年民国中央大学旧址附近,现在的东南大学校址至珠江路碑亭巷一带。
据《明史志四十五·选举一》记载:
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国学者通为之监生,举人为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由岁贡,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3]
这说明明朝的官吏是从县学、府学初级教育取得生员,也即秀才资质以后,才能参加乡试进行举人资质的考试,学习成绩优异的还可选拔进入国子监进行深造,成为太学生,比如冯梦龙的老弟冯梦熊就是由秀才直接选拔成为太学生(贡生)的。
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州、县每年选送的“贡生”(每县每年送一人),类似冯梦龙这样的宿儒被称为“拔贡”是特殊人才的一种,还有功臣和贵戚子弟,送入国子监混学历的叫着“荫贡”,也就是靠着祖先追随太祖爷创业打天下经历和家庭地位显赫而保送进来的资质。这是历代历朝延续至今的恩荫制度,故而部队的战斗力因贯彻了血统的背景,这些公侯伯勋贵子弟靠恩荫获取的地位本身导致了战斗力的低下,而这些勋贵子弟虽然世受国恩对于本朝的忠诚度也很可疑。由其是在本朝堕落的甲申之变中勋贵子弟和太监内卫部队担负着保卫首都的重任,以及后来南明覆灭所担负的守卫南京的重任,他们和文官集团一起出卖了帝国和君父,成为了汉奸部队的主力军。
按照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帝国考试制度的设立,无论举监、贡监,或者朝廷高官勋贵的荫监及捐资换来例监等等,都得经过国立大学系统培训考试合格才能到朝廷为官,尽管可能在考试合格的程度上会有区别,但是这套程序是必须走走的。
南京的国子监之设立,自明初乙巳(洪武七年1374年)始,说明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建立,建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这座被称为帝国的“国立大学”面积很广,东到小营,西抵进香河,南至珍珠桥,北迄鸡笼山麓,大体上相当于六朝皇宫的中心区。今东南大学一带是国子监的主要部分,屋舍建筑由于久经兵燹战火已经荡然无存,唯剩一棵“六朝古松”屹立千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国子监的遗物。因为在国子监读书之后可以成为“贤人”,故附近街道有命名为“成贤街”的,在成贤街的南口和东西两侧各有牌坊一座,国子监的南门还有一座大牌坊,所以俗称“四牌楼”,这些地名均沿用到当代。
国子监内共有学生读书和住宿用的“号房”一千多间,外国留学生使用的“王子书房”和“光哲堂”一百多间,以及教师住宅数十间。另有“讲院”几十间供教师讲学之用,“射圃”一处供学生练习射箭之用。还有“菜圃”八十多亩,以供应日常的蔬菜。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十五世纪初)曾经达到过九千多人。洪武末年到宣德年间也曾有过八千多人。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减少到三四千人,明代后期只有一千多人。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州、县每年选派的“贡生”(每县每年送一人),功臣和贵戚子弟,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的子弟等,学生中的外国留学生,通常在二十名上下,大部分来自日本、高丽(朝鲜)、琉球和暹罗(泰国)等地,其中还有少数女留学生。见于记载的教师只有三十七人(五经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教学行政人员不足十人(祭酒即校长一人,司业一人,监丞一人,典簿一人,典籍一人,以及管理伙食的掌馔二人)。说明当时学校编制是极其精简的。
国子监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还要学习数学、书法、射箭和明代的政策法令。每月考试四书五经各一次,写作有关法令和时政论文两篇,每月练习射箭两次,要求能在九十歩(合五百四十尺)之外,连续四次射中目的物,其中一部分学员选学外国文字,仅明成祖一代就培养出翻译人才两百多名。有时还要到玄武湖中的梁洲去清查“黄册”,到外地去参加清理田赋和修治水利工程,并派到中央机构实习一年,成绩优良的留用,差的再回监学习。[4]
当然国子监不仅仅是帝国的高等学府,而且还是科举考试的人才储备库,其教学人员很多都是在学术上造诣很深的专家和学者,比如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就曾经担任过南京国子监五经博士(从八品)。横跨明清易代之际的大诗人吴梅村就曾经担任过南京国子监的司业(帝国大学教务长从六品)。
按照明制冯梦龙在科举道路上久试不第,熬到了一定年限就可以走恩贡的道路,进入帝国最最底层的公务员行列,出任衙门胥吏。崇祯三年(1630年)鬓发胡须花白,已经五十六岁的他,终于进入贡生行列,准备出任朝廷低级公务员了,只是冯贡生年龄实在是大了些,混迹于一帮从各地府、州、县学选拔来的优秀人才相比,就如同老腌肉混杂于和小鲜肉之间,不知会不会如同鲜于同那般自惭形秽,只是他已经是闻名南都著作等身的江南大名士,和初出道的小鲜肉相比,他是名副其实的科考老前辈,应该说也是很有底气的。
估计他进入国子监学习属于形式上的短期培训,因为所谓“四书五经”对于他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吃着国家优待的免费膳食,穿着贡生制服,还可享受免除两个人丁的徭役,有妻子的每月再给米六斗,每年有固定假期两个月等等待遇。这说明帝国对于接班人的培养是高度重视的,不仅在思想灌输和学业操守上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生活待遇上非常优厚,明史记载:
厚给禀饩,岁时赐布帛文绮,袭衣巾靴。正旦元宵诸令节,俱赏节钱。孝慈皇后积粮监中,置红仓二十余舍,养诸生之妻子。历事生未娶者,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月米二石。诸生在京师岁久,父母存,或父母亡而大父母、叔伯父母存,皆遣归省,人赐衣一袭,钞五锭,为道里费。其优恤如此。[5]
由此可见,帝国元首朱元璋虽然对于高级干部的违规犯法异常严厉,但是对于帝国接班人的关怀爱护还是无微不至充满温情的。甚至皇帝夫妇还有分工,文中提到的孝慈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妻子马娘娘,她负责对于贡士们家眷的生计保障问题,以保证帝国接班人在读书期间无后顾之忧。
而作为恩贡入国子监短期深造的冯梦龙,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此前已经是各类图书的纷纷面世,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声望和财富,他也算是社会名流、成功人士了。他有钱、有闲,进入国子监读书深造,也即是履行官场形式走走过场,为他结交南都名士,提供了方便。即使如同阮大铖这样的政治名声很臭,却在南曲创作上颇有名气的大家,他也不避嫌疑照样往来。对他来说恩贡的进修也即在高等学府休闲度假。周旋于南都官场和文坛,以文会友,著述立说,吃吃喝喝,品评戏曲,交流创作体会,打造进入官场前的人脉关系网而已。
作为戏曲创作和票友的阮大铖和同为戏曲传奇作者的冯梦龙同为南曲爱好者,有过交流。那肯定是阮大胡子这朵奇葩吸引了冯老先生的目光,作为政治上落魄者,不断被东林党及其复社余党口诛笔伐的阉党余孽能够为江南大名士冯梦龙看中,这对于声名狼藉的老阮而言当然也是某种慰藉。于是以文会友,冯先生常常出入巢园去赏戏切磋交流也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