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孤臣的自我放逐
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72岁的冯梦龙不愿剃发易服,做那屈辱的亡国之奴,决心追随南明残余政权抗清到底。春节一过,他就去了浙江,往游湖州、杭州、经吴江拜访友人。
据《祁忠敏公日记》记载,去年(1644年)八月二十六日鲁王朱以海启程到台州,子犹此行或与此有关。沈自晋《重订南谱·凡例续纪》云:
越今年春初,子犹为苕溪、武林游。道经垂虹言别。杯酒盘桓,连宵话榻,丙夜不知倦也。别时与予为十旬之约。不意颦鼓动地,逃窜经年,想望故人,鳞鸿杳绝。迨至山头,友人为余言,冯先生已骑箕尾去也。
沈自晋,字伯明,号西来,又号长康,晚号鞠通生,江苏吴江人。弱冠补博士弟子员,深沉好古,旁及稗官野史,无不穷搜。沈自晋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曾考中秀才,之后不再追求功名。明亡后,隐居吴山,与子辈作曲赋词,优游以终。
由于经历了明王朝灭亡,使得沈自晋的作品风格前后有所不同:前期多是投赠祝寿、咏物赏花、男女风情等闲适的作品,清丽典雅,明亡以后,他在散曲里反复写自己的故国之思,家园之念,发抒兴亡离乱的悲痛感伤,雄劲悲凉,风格为之大变。现存传奇作品有《翠屏山》《望湖亭》《奢英会》(仅存收录在《南词新谱》中的五支佚曲)。另又《广辑词隐先生南九宫十三调词谱》(简称《南词新谱》),对研究南曲腔格和搜辑晚明戏曲作家,尤其是吴江沈氏家族资料,很有用处。沈自晋的散曲集有《黍离续奏》《越溪新咏》《不殊堂近草》,合称《鞠通乐府》,多写明末清初江南一带的离乱情景;沈自晋的散曲作品还有散存于冯梦龙编的《太霞新奏》中的七套套曲、七支单曲以及散存于《南词新谱》的十三支单曲。
沈自晋和冯梦龙同为戏曲创作中道友,冯梦龙去浙江路过吴江时曾经寓居他的家中,两人并做彻夜长谈,次日在垂虹桥相别,并约好十旬以后再见面的,也就是说冯梦龙计划在浙江、福建活动是一百天,和沈自晋相约是十旬以后再见面的,也许就是他想象中“中兴伟略”的实施行动。
想不到的是身处战乱之中,清军颦鼓动地而来,一路势如破竹攻南京、克杭州、下绍兴几乎无往而不胜。他想象的“中兴伟业”已然化为泡影。沈自晋为避战乱,逃窜经年。这一年中,沈冯两人音讯全绝,直到顺治三年(农历丙戌年1646年)他侨居在浙江绍兴寓山,他才听友人说,冯梦龙老先生已经去世。因为顺治二年(乙酉年1645年)五月,清兵已经占领苏州,下达薙发令,看来冯梦龙是有家回不得了。
沈自晋听说冯梦龙是死在丙戌年六月。[12]这时沈自晋的外甥顾况明寄来信件说,曾经拜访冯梦龙的儿子冯焴(字赞明),“出其先人易篑(卧病在床)时手书至嘱,将所辑《墨憨词谱》未完之稿及他词若干,畀我卒业。六月初,始携书并其遗笔相示,翰墨淋漓,展玩怆然,不胜人琴之感。”沈自晋曾写有《和子犹辞世原韵二律》,但冯梦龙本人的辞世诗至今未见流传。估计冯梦龙本人持激烈的反清立场,故清兵攻入苏州后,曾经洗劫冯家,冯的作品长期失传估计与此有关。[13]下录沈自晋《和子犹辞世原韵》二律 词意哀婉 可见彼此交谊之深:
其一
忆昔离筵思黯然,别君犹是太平年。
杯深吐胆频忘醉,漏尽论词剧未眠。
计日幸瞻行旆返,逾期惊听讣音传。
生刍一束烽烟阻,肠断苍茫山水边。
其二
感托遗编倍怆然,填修乐府已经年。
豕讹几字疑成梦,枣到三更喜不眠。
词隐琴亡凭汝寄,墨憨薪尽问谁传。
芳魂逝矣犹相傍,如在长歌短叹边。
回忆往昔在离别的宴席上,双方情绪都很低沉黯然,那时虽然战火还未延烧到苏州,但是形势依然令人担忧。一杯杯的苦酒倾吐着肺腑之言,已经醉醺醺地忘却了时间,就是在深更半夜伴随着更漏的点点滴滴声响,我们讨论着戏曲创作的问题忘记了睡眠。你说好去浙闽游览一百天后返回吴江我们再话衷肠。我掰着手指计算着你的归程,然而你逾期并未归来,传来的却是你辞世仙逝的噩耗。你的行踪因为遍地狼烟而阻隔,我寸断肝肠伴随悲痛萦绕在苍茫山水之间。看到你托人带回的遗稿,我倍感凄呛,过去相互之间切磋词曲纠正错讹,几乎已经成了梦,盼望你的早早归来我经常思念到三更难以入眠。然而,等来的竟是你老人家泣血的诗篇,我们是伯牙和子期那般的知音,如今高山流水已成残山剩水,再也听不到你弹奏的美妙琴音了,墨憨斋的薪火已经燃尽无人能够接替。伴随在我身边的只是你老人家的缕缕芳魂,如同依然在我身边长调短歌,诗吟不绝,回肠荡气……
通过沈自晋上述两首七律步韵吊亡诗,可见明末这位十分著名的戏曲艺术家和冯梦龙之间情义的深沉厚重。可惜我们难以见到冯梦龙的绝命诗了,琴瑟相谐,唯听瑟鸣,不闻琴音,殊为遗珠之憾。
其实冯梦龙在出发前就已经做好誓死报效帝国的准备。在《甲申纪事·拟骚体》篇中冯梦龙收录了苏州许琰的《绝命诗》二首,冯老先生还有《和韵二首》和《再和》《奉挽玉重先生四绝》附后。[14]:
绝命诗·许琰
正想捐躯报圣君,岂期灵日坠妖氛。
忠魂誓向天门哭,立乞神兵扫贼群。
平生磨砺竟成空,国破君亡值眼中。
一个书生难杀贼,愿为厉鬼效微忠。
这些绝命诗充满着帝国臣民效忠主子的大话、空话、套话在思想艺术上实在乏善可陈,仅仅是一窥冯梦龙当时的思想踪迹:
和韵二首·有序·冯梦龙
吴门许文学琰,字玉重。生平敦孝友,割股救亲者再。甲申端午,闻神京之变。谓闯党流言,逢述者辄斥之。已知不诬,欲向贵人求起义不得,号恸求死,自投胥江。值潞藩舟援出,王怜其志,赠以金,不受。至旧徒家一宿,题诗吕仙庙之壁,投缳门侧,复遇救送归。家人送餐,先生怒甚,其嚼瓯咽之,喉肿。绝粒五日,又做一绝而逝。吴中义焉,私谥曰“潜忠先生”。余刻其诗而和之。
朝宁何人肯急君?做令烈日掩祲氛。
诸公底事名声气,一个书生已决群。
平时标榜尽虚空,节义文章生死中。
肉食偷生藿食死,儿童也自别奸忠。
再和
谁知草莽不忘君,衔恨重泉为敌氛。
莫道诸生无国士,衣冠羞杀马牛群。
合眼休言万事空,无穷幽愤郁心中。
他年史笔修《吴志》,点缀青编有一忠。
奉挽玉重先生四绝
漆室忧时兼为己,泪罗愤世亦居官。
先生一死非多事,要与时流换肺肝。
可怜绝命两哀吟,辜负生平报国心。
梦想九天龙驭去,攀髯孤泪有青衿。
将骄卒悍已成风,杀贼还需乞鬼雄。
问道睢阳能佑国,征西前部有吴蒙。
匡时不是书生责,或笑先生事近愚。
龙比自来非俊物,愚忠江左一人儒。
从冯老先生诗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这位许玉重先生,生平就很注重忠孝,曾经一再割下自己的肉来救济自己亲友。当他在甲申年端午闻听北京之变,有人说是李闯进京后,开始大声呵斥传播流言者。当知道谣言确实是遥遥领先的言说时,就曾经向有权势的人请求起义效忠帝国,人家并不同意,于是他痛哭流涕再三求死,自己先是投了胥江,恰巧被经过的潞王大船救起,潞王怜惜他的伟大志向,赠送金钱,他不接受。来到他过去的朋友家借宿一晚,他题诗在吕洞宾庙的墙壁上,在门侧投缳上吊自杀,再次被人救下送回了家。家人送餐,他非常愤怒地咬碎磁盘吞咽,结果喉咙肿胀,绝食五天,又写下一首绝句而死。实在是吴中大义之人,人们在私下里称赞他是“潜忠先生”,所以我老冯写下了和诗、挽诗来悼念这位愚忠的许琰先生。
冯梦龙在诗中虽然肯定了这位在野草莽君子的气节比之那些平时在朝慷慨言说“忠君报国”大话、空话的官僚士大夫要伟大得多。称赞许先生为秀才中的“国士”,比之当朝的那些贪生拍死腼颜事敌的衮衮诸公要强许多,那些人只配和牛马为群,实为衣冠禽兽。所谓国士者,也就是国家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左传成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荀子子道:“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国士,一国勇力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是为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但同时不无嘲讽地多次提到这位好朋友的自杀是“愚忠”行为,似乎对于许琰多次求死也有着难以言说的潜台词,也即对于外敌不做任何抗争而只是以命殉国似乎有些不值,最后在挽诗中,说道,可怜老许的两首绝命哀歌,实在是辜负了先生平时的报国之心啊,只是梦想着攀上龙须去升天,眼泪湿透青衫地随龙驭九天的皇上而去。冯梦龙感叹当道的将骄兵悍已成陋习,杀贼竟然还要乞望地下的鬼雄,难道不知道当年面对安禄山叛匪的嚣张气焰,张巡等三大臣坚守睢阳城十个月的典故,共杀敌士兵12万人,最后城池陷落,张巡等三十六名将领全部被俘相继就义,英勇殉国;面对西面曹魏的强悍,吴国的名将吕蒙带队西征曹操。暗喻作为吴国故都苏州的七十二岁的退休草莽之臣我老冯将要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光复故土。虽然匡正时弊并非书生的责职,或者取笑先生此事近乎愚蠢的举止,就是夏桀和商纣的臣子龙逄、比干劝谏无道昏君被炮烙、剖心而死也并非明智的行为,只是某种愚蠢的忠心而已。愚忠而死的许琰却是江左真正的儒生。
其中的潜台词是,冯梦龙要效仿唐代坚守睢阳城的张巡和率军西征的吕蒙,因为他心中实在没有绝望,他怀揣着一个帝国中兴的梦。因此他去浙江参与到鲁王和唐王反清复明的行列中实现自己的“中兴伟业”。虽然梦龙老臣,口口声声认为书生许琰的行为是某种对于天朝的愚忠,但是依然肯定了许多士子在王朝覆灭时期殉节的愚忠行为,这和他众多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于朝政黑暗,苛政、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的无情揭露,甚至他的《寿宁待志》中对于专制体制的机制弊端、结构性腐败分析揭露批判得非常深刻,但是对于王朝却始终不渝地支持效忠。显示了明末知识分子性格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的批判,一方面的效忠,许多有思想的明末知识分子基本走的都是这种自相矛盾的愚忠之路。包括后来组织抗清失败后拒不出仕新朝,甘当帝国遗民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虽然他们对于君主专制给予了最猛烈的抨击被誉为中国“民主之父”,但是对于清政府以剃发易服企图割裂中华文明传统的拙劣做法,还是给予了最猛烈的抵抗。相信冯梦龙也是心同此愿情同此理,一厢情愿地走进了浙江、福建做出自己最终的人生抉择。
因为冯梦龙的出走和踏上不归之路和其他反对剃发易服士大夫怀有同样的心情,这次浙闽之行是一次悲壮辛酸而又噩耗接踵而至的旅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飞蛾扑火也是义不容辞,何尝又不是笃信儒家忠信原则臣子的愚忠呢!
这一年的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逃亡湖州被执。南京小朝廷覆灭。苏松地区就被清兵占领,江阴为了反对剃发易服发生民众的大起义,造成了清军对于民众的大屠杀。几乎与之同时,与苏州冯氏家族有密切往来的通家世好侯峒曾领导了嘉兴民众的大起义,嘉兴城的百姓几乎被屠戮干净,侯峒曾父子尽行殉国,这对冯梦龙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冯梦龙在离开苏州后先后去了苕溪(吴兴)、(武林)杭州、又去了石梁(天台县境内)和天姥(天台县西),在台州期间也就是乙酉年秋七八月间(1645年,顺治二年,明隆武元年),他住在临海县的天宁寺僧舍,见到了由明代嘉靖年间遭受迫害的忠臣杨继盛的三首绝句册页,作《题杨忠愍公赠养虚先生诗册三绝句》序云:
自古忠义之事,虽本天性,亦由培植。东汉之节士,酿于客星;南宋之忠臣,胎于密誓。故有永乐之惨毒,而逆知牧息之风必微;有嘉靖之摧折,而逆知龙比之气必短。培植之效已见于前矣,顾培植者国家激发人心之大端,而天性则士君子所以自立也。性之所至,不爱爵禄,不惜驱命,并不贪后世之名誉,灼然于好恶是非之公,而挺然直达其中之所不得已。愈惨毒,节愈明,愈摧抑,气愈励。夫是之谓忠义。养虚先生与忠愍无半面识,而不难违忠犯忌,力为周璇于桁杨垂毙之中。幸则与赵岐同生,不幸则于臧洪同死。血诚一片,能令三公辱而斧锧荣,金石柔而肝胆韧。此岂俟有所激发而然者哉。养虚不自言,而忠愍言之;忠愍言之,而诸君子和之。应氏孙子又从而装潢成帙,珍重而传之。每一展诵,忠愍如生,则养虚亦如生。是养虚之生忠愍者三年,而忠愍之生养虚千秋万载,与人心具无穷极也。忠义也何负于人乎,而借口与培植之虚,此又愈于不忠不义之甚者矣。虽然,当分宜之日,火烈风发,司刑诸大臣,不能扶忠愍以生,而终不能波养虚以死,此又以见天性无人不具,而培植之不可以已也。余偶游台郡,闻应氏有是册,籍杨明府力求观,因题如左。诗云:
忠臣一日千秋远,何况三年活命恩。
比部生前无片语,福堂赖有手书存。
何曾知面独知心,一片丹诚日月临。
松柏由来同骨气,任教恶木自成荫。
拼得无官舍得躯,世间何事不由吾。
侍郎墓冷尚书朽,千古独传应大夫。
冯梦龙这年是追随唐王朱聿键的步伐来到台州的,因为这年五月清兵攻下了南京,存世一年的南明小朝廷宣告覆灭,六月在湖州将朱由崧抓获。并攻下杭州直取绍兴,所谓的鲁监国朱以海逃窜舟山,只剩下刚刚宣布称帝的唐王朱聿键有幸成为明帝国中兴的象征,恰好冯老先生亦师亦友的黄道周先生先是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弘光亡后,他回到福建,趋至福州。隆武帝封他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成为拥戴唐王继统的股肱大臣。就这一点,使得冯老先生再次在石隙微缝中看到了帝国中兴的一缕星光,也许星火可以燎原,形成一股新的反清势力。
冯梦龙想到自己曾经任职过的寿宁县,还是有些人脉资源可以借助的。寿宁地处边鄙恰好与浙江交界,这样他就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台州临海县,暂时借住在天宁寺大雄宝殿后面的僧舍中。
时年七十二岁的冯梦龙听闻嘉靖年间任职刑部云南司主事应明德之孙藏有杨继盛当年在狱中题写给其祖“手书数百言”。通过临海杨氏知县借来阅之,看了之后感慨万千。遂在杨继盛题赠应明德的诗册上题跋并赋诗三首。
从长长的跋文和短小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冯老先生在看了明代著名的大忠臣杨继盛的诗文后,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在灵感的驱动下,欣然命笔,意绪汪洋恣肆,如同江海奔腾,一气呵成完成了这篇序文和三首七绝。
诗文颂扬了前贤的高风亮节,充斥着本人对于孟子“浩然正气”所形成的大丈夫气节高度赞美。既有对于明代敢于反抗阉党权臣的大忠臣杨继盛多有褒扬;又洋溢着对于应明德在忠奸缠斗中挺身而出不惜丢官、丧命保护忠臣的大义凛然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在艰难困苦环境中玉汝于成的君子品格塑造表达了由衷敬意。
因此,上述序文和诗均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充满着士大夫的道德良知出自内心闪烁的璀璨光芒。实在是一篇旁征博引议论风生的美文和美诗。
在冯老先生看来,自古那些充满忠义的先贤和他们的光辉事迹,虽然是先天美好的秉性造化而成,也在于后来艰苦环境的磨砺。贤人和圣人卓越坚韧品格往往是在逆境中孕育而成,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淬炼了优秀的品质超越了凡俗的尘世,不同凡响地升华到历史的星空,化为永恒的星辰,在夜空中灿发出璀璨的光芒。比如东汉党锢之祸中罹难的李膺、李固、范滂等节义之士的造就,在于客观形势使然,使美好的品质如同星星在黑暗夜空的衬托下发光;南宋诸多忠臣如岳飞、辛弃疾、文天祥、陆秀夫等等脱胎于冥冥中命运密码的程序性安排,也在于个人品格的不断修炼和有意识地塑造。永乐皇帝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对于方孝孺等忠臣的惨毒杀戮,才有了后来在逆风中千里高扬的凛然正气,这些如同起自于青萍之末的微风,在见微知著中孕育着忠臣伟大的人格;后来嘉靖年间严嵩父子对于忠臣的迫害,在逆势飞扬的大环境下,人们完全可以预知龙蓬、比干这类忠臣的生命必然短促。然而,逆势对于忠臣人格的铸就起到催化培养的作用,所以才更能够起到激化人心的作用。秉性的纯然和良知的淳朴,则使士大夫君子之所以能够在逆势中保持独立人格,以正气自立于天地之间。性情之所至,不爱好高官厚禄,不顾惜身家性命,并且不贪图后世的虚名。以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的情怀,忠实于是非,无惧于人生之路的曲折,完全是出于公心。就是秉公直言忤逆权贵也是出于不得已的良好初衷。面临的环境越是惨毒,忠臣的节操越是明显,对于良知越是摧残压抑,高尚的气节就越是激励人心。这才是传统所谓的忠义之士。
应明德(字养虚)先生过去和杨继盛(谥号忠愍)先生并没有见过面,相互并不熟悉,但是养虚先生秉持忠义之心不惜违反规定,努力为重刑号枷即将处决的杨继盛周旋。如果幸运的话,可能如同东汉末年声讨董卓的忠义之士赵岐那样保全生命;如果不幸的话就会落得东汉名士臧洪那样被袁绍所杀的悲惨下场。明德先生热血忠诚一片,能够令当朝三公严嵩受辱,以被奸臣加之斧钺为荣耀,实在是具备了肝肠的柔软和金石般的坚韧。这难道不是世道的黑暗所激发的崇高感情所导致的忠诚仁义之心吗?应养虚先生自己不说,杨忠愍先生为他说了,而同道君子的纷纷附和,正表明了黑暗之世道,人心向往光明情同此理。应氏子孙将这些言论装裱成册页,珍重地传至后世。
每每展示诵读,忠愍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养虚先生的形象也恍如生前。养虚先生生前多给了忠愍先生三年的生命,忠愍先生却使得养虚先生的事迹流传千秋万代。这是人的心胸无比广阔,历史的空间无穷无尽,大自然的造化,忠义终究是不负人心的,而借口环境恶劣而违背良知,这比不忠不义还要恶劣。虽然当时权奸严嵩(字分宜)当道,邪火猛烈,歪风罡劲,管理刑狱的诸大臣不能给予忠愍一线生机,而终不能波及养虚先生以死,此又可见善良的天性无人不具备,而所谓生态环境之恶劣是不可以作为借口来导致人去作恶的。
冯梦龙的三首绝句,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
忠臣生死是一日之间的事情
英雄的事迹足以传之千秋久远
养虚先生延长了忠愍公三年生命
却遗存下万口传诵的恩情
比干虽然没有留下片言只语
而牢狱也是福德相聚的地方
幸亏有了忠愍公的手书
历史才见证了弥足珍贵的情谊
过去未曾谋面,现在心心相印
那一片丹心啊,如同日月照临
松柏原本就有相同的骨气
怎能任凭恶劣的树木悄然成荫
拼得无官可做,献出身家性命
世间事都是凭自己的良知把握
侍郎的墓地冷寂了
尚书的尸体腐朽了
应大夫的高风亮节
却千古流芳,永垂后世
这就是七十二岁的退休老臣冯梦龙在拜读了杨继盛诗文册页后,舔笔濡墨奋笔疾书写下的观感和诗文,其中隐含了明末嘉靖年间的一段节义千秋的感人往事。
杨继盛,字仲方、号椒山,河北容城人,忠愍是其冤案平反后在万历朝上的谥号;应养虚,即台州临海的应明德。这两人在患难中结下情谊过去提及很少。杨继盛(1516-1557),明史有传[15]。七岁丧母,继母让他去牧牛。经过私塾门口,看着里面的儿童在读书,非常羡慕,请求其兄将自己希望读书的心愿告诉父亲。因为家贫,他数年半牧半读,直至13岁,才“始得从师学”,故懂得为学不易,遂刻苦过人。举乡试,卒业国子监,内阁大臣徐阶非常欣赏他。终于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历南京兵部员外郎。这位杨先生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敢于为真理而献身的主。
杨继盛先是弹劾皇帝宠臣大将军仇鸾,揭露他谎报军情,杀良冒功,击退跶坦入侵的谎言。受到仇鸾的疯狂报复,被下狱拷打,贬为狄道典史。时严嵩与仇鸾争权,妄图拉拢杨,将他调入京城,一年内四次升官,但是老杨并不领情,只认真理不认人,书生意气不改本色,到任不到一个月,竟然当庭弹劾严嵩十大罪状。严嵩抓住疏文中有“召问裕、景二王”的字样,构陷老杨勾结二王欲以图谋不轨,触犯皇家禁忌,被打入诏狱,刑杖三百,迫其投降严嵩。
在受刑杖之前,有人送蚺蛇胆,说是吃了可以减轻创痛。老杨严词拒绝说:“椒山自有胆,要这蛇胆何用?”表示决不同流合污。刑后,棒伤很重,常常半夜痛醒,他打碎瓷碗,用碎片自割腐肉,肉割去,筋还挂在膜上,他又用手撕去,在旁掌灯的狱卒吓得发抖,差点把灯打碎,他却面不变色。此时,具有“台州式硬气”的临海名臣应明德(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云南司主事)不惧严嵩死党的威胁与迫害,毅然担负起照料杨椒山在狱中的起居生活。是年夏,狱疫大作,杨染病,危殆间,提牢主事曹天佑欲置杨死,适明德视狱,亲至杨枕侧抚摩存问,检医药、视饮食,十四日方出汗,终使得救。为此,椒山手书数百言以赠之。次年冬当论决,明德多方求救无果,仍被严嵩害死,临终前作绝命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应明德作诗以哭之。诗曰:
市曹闻说戮言官,公论须当属盖板;
汝与谁人游地下,我将何面立朝端!”
一时舆论汹汹,予以声援。应明德历任职方司员外郎、武选司郎中、后出知黄州府,由于不愿吹牛拍马性格耿直不合于时宜,退休回乡。晚明诗人王樨登为作《黄州太守行》、清康熙年间祀临海乡贤祠,《民国台州府志》为其立传。
应养虚悉心照料杨椒山狱中生活三载,杨不仅手书数百言相赠,并谓人曰:“杨得有今日,皆养虚赐之耳”。杨椒山被害七年后,严嵩败。穆宗立,被追谥为“忠愍”,故后人尊之为“杨忠愍”,有《杨忠愍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