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憎命颂红颜
至于冯梦龙年轻时那些仕进功夫之外的才艺还是很有人格魅力的,尤其是在才艺双全的漂亮女人面前。这些都使他很有女人缘,艳福并不浅。在冯氏著作中留下姓名的歌女便有十人之多,她们是:侯慧卿、啊圆、董四、冯贞玉、冯喜生、冯爱生、白小樊、来姬、陌花馆主、王生冬、薛生。其中在《挂枝儿》卷四《送别》的戚戚惨惨切切的别离曲后面附有一篇名妓冯喜生的小传。
冯喜生是一位容貌美丽,生性活泼,言语机智幽默的少女,与风流才子冯相公关系特别好。在她即将从良嫁人的前一晚上,特别邀请他深情话别,可见两人心性相通,在挥泪相别之际,别有一番不便明言的情愫珍藏在心中,需要向堪称知音的冯梦龙倾诉。在夜深人静之际,冯相公应邀悄悄蛰进青楼小院。
在朦胧迷离的灯光下,小冯问小喜说:“你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么?”小喜子告诉他:“我还记得小时候所唱过的《打草杆》和《吴歌》各一首,还未及演唱给你听,今晚是特地请你前来听歌的。”莞尔一笑,献上茶水之后,冯喜生挥动手绢,亮起珠喉,开始了声情并茂的表演,她唱的是吴歌:
隔河看见野花开,寄声情歌郎,替我采朵来。姐道我郎呀,你採子花来。小阿奴,奴原捉花谢子你,绝弗叫郎白採来。
写到这里,冯梦龙不禁悲从中来,在行文间竟然感叹道,呜呼,那姑娘美丽的容颜如同妖艳的桃花,现在已经成为梦境渐渐远去了,但是每次看到这两首民歌,依稀如同绕梁的清音依然在耳畔回响。佳人不再来了,成为永远的悲伤啊!
记得当时她还问他:“我为你唱了这一首好听的歌,你是否也为我献歌一首呢?”小冯当时随手赋歌一首曰:
据你说,烧窑人,教我怎么不气。砖儿厚,瓦儿薄,即是一样的泥。把他做成砖我作瓦,未为无意。便道头顶着我,道与你挡风雨。那脚踹的吃什么亏,头顶是虚空也,脚踹是着实的。
这一夜,他们围绕着烧窑的做砖做瓦不同的比喻,寓寄着不同的人生哲理,或诉说着社会的不平等,或寓寄着爱情的永久长远等等不一而足的主题,度过了冯梦龙在冯喜生出嫁前夜最令人难忘的一夜。
青年冯梦龙是一位极富正义感与同情心的文人。冯梦龙散曲《青楼怨》及传奇《双雄记》都是为多情的妓女白小樊而作。
《青楼怨序》云:
余友东山刘某与白小樊相善也,已而相违。倾偕余往,道六年别意,泪与声落,勿勿订密约而去。去则不复相闻,每瞷小樊,未尝不哽咽也。世果有李十郎手?为写此词。
东山刘某和白小樊都是冯梦龙的朋友,两人相善,白小樊一往情深,而刘某则逢场作戏,冯梦龙见白小樊如此伤心,作《青楼怨》曲,同情白小樊的不幸遭遇,谴责刘某的负心薄情。篇后附记云:“子犹又作《双雄记》,以白小樊为黄素娘,刘生为刘双,卒以感动刘生,为小樊脱籍。孰谓文人三寸管无灵也?”冯梦龙将刘某与白小樊的事写进传奇《双雄记》中,最终感动刘某,为白小樊赎身脱籍。此事在青楼传为美谈,使得冯梦龙名声大震。
冯梦龙的这种义举还有安葬名妓冯爱生的故事。冯梦龙《爱生传》载其事。[9]
名妓冯爱生并非苏州本地人,也不知其真实姓名,十四岁被卖到苏州金阊冯老太家做妓女。冯家几代人在苏州经营妓院为青楼之首户。在吴语中称呼妓女为某生,所以她就被称为冯爱生。冯老鸨家养有四位妓女皆有名,而老二冯喜生最为出名。四位妓女渐渐都出嫁后,冯老太很是失落,就由其新寡的媳妇八娘子主持妓院事务。此时爱生被卖到了冯家。爱生美丽而聪明,只到了半年就学会了苏州话,过了一年名声大噪。小女子酒量很大善于豪饮,还很会开玩笑,调节气氛。需要陪酒的家伙,往往会说,没有冯爱生就不热闹。而同辈的姐妹都很忌讳她的伶牙俐齿,不愿意去充当陪客。冯爱生很讨厌这种出入风尘的生活,一心想着求得一个心上人从良出嫁。然而,有心看上她的却无财力迎娶,财力丰厚者,爱生却看不上。就这样爱生整天闷闷不乐,以至于屡次对客人怠慢失态,经常喝醉了酒,对着老白干自斟自饮,借酒浇愁而已。
本地的秀才丁老二和爱生相好,准备变卖产业而娶冯爱生,事情久拖不决,爱生抑郁成病。八寡妇越来越讨厌冯爱生,将她匆匆忙忙卖给了松江的一位贵公子,这实在不是爱生所希望的结局。这位公子得到她之后,对她不甚怜重,日渐慢待。冯爱生落落寡欢,忧郁成病,生不如死,病情日益加重,公子便将她退还给老鸨,不久病死,年仅十九岁。对于爱生的悲剧,冯梦龙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疾呼“呜呼,红颜薄命,曾有如爱生者乎!”记完爱生的遭遇,冯梦龙在传记中写到:
十四未知名,十九病死,中间衣锦食甘,选胜而游,剪红浮白,谑浪笑傲于王孙公子之场者,才三四年耳。以生之风调,更得从容旬载,庶几一遇,可毕此生无憾。即不然而效彼蚩蚩者流,安意风尘而无远志,则此三四年者,亦可稍占人生万一之娱。而不幸早慧,洞识青楼风波之恶,故汲汲求事有心人不得,以致衔郁以死。悲夫!虽然男儿薄幸有力者甚焉,即假生数年,犹未必遂生之志,徒多苦生耳。然则天之纵生以慧者,适以祸生,而其啬生以寿者,安知非怜之脱之也?于生又何悲哉!
冯爱生死后棺材一直停放在郊外,久久不能安葬,丁老二借钱买下一块墓穴。家住苏州东山洞庭的许无功先生年少仗义,曾经也是爱生的朋友,经过梦龙的建议,筹得银子若干,付给了冯老鸨家,使得她入土安葬。知道冯爱生悲剧的人,全部穿上白色的素服为她送行。冯梦龙最后感叹道:
呜呼!宋词人柳七,不得志于时,落魄以死,赖诸名妓筹钱而葬。今爱生不葬于妓家而葬于吾党,所以报也。则吾又安知今之所谓爱生者,非即宋之诸名妓中人乎?而对此一抔土以俟后之好事者,怜而吊之,志之铭之,亦庶几与乐游原柳七墓并传不朽矣!
一条卑微的生命,就这样静悄悄地来,轻飘飘地走了,冯喜生是被这个罪恶的社会所扼杀,被杀人的纲常礼教所吞噬。她是专制体制下的牺牲品,她是被碾压在社会最最底层饱受欺凌,饱受凌辱的年轻女性。尽管她聪明伶俐并不缺乏才华,也有着追求幸福自由爱情的美好理想,而在这个杀人的体制下,这些美好的畅想如同肥皂泡沫那样在瞬间闪烁出五光十色后迅疾破灭。
冯梦龙对她的命运深表同情,也看得很透彻。他在最后的那段感慨是参透人生严格等级秩序的生存状态的肺腑之言。也许冯喜生是死于自己的幼稚,在厌恶那种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卖笑皮肉生涯后觉醒后的过早反抗,导致了她的过早被风雨摧折,即使懂得隐忍,忍得一时的屈辱等待命运的转机又会如何呢?妓女从良后的遇人不淑比比皆是。即使嫁入豪门也是处于最最底层的妾媵地位常常有被虐待致死的事发生,朝廷的处罚也只是判处流刑三年。家庭也只不过是社会大牢笼中小牢笼而已。
冯喜生是被豪门与妓院双重虐待致死的,人的生命就这样如同羽毛那样轻飘飘地走了。同是天涯流落人的落魄士子与这些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妓女有同病相怜之感。早年的冯梦龙也曾经穷得无米下锅,在诸人获《坚瓠集》中记载了冯梦龙卖文为生的往事。袁韫玉的《西楼记》刚完成,就去冯梦龙那请求指正。冯梦龙看完之后就放在书桌的前面却不评价。袁韫玉因为迷惑不解而辞别了。那时冯家刚刚断粮了,家人告诉他断粮了。冯梦龙说:“没事,袁先生今天晚上会馈赠我许多钱财的。”于是告诉看门的人:“不要关门,袁相公肯定会在一更后送我银子。来了可以直接把他带到我的书房来。”家里人都以为他在说笑话。袁韫玉到家,在家徘徊到了夜里,突然叫人掌灯拿着钱去冯家。到了之后,却发现门依然开着。问看门人为什么,门人说:“我家主人点着蜡烛在书房等着你呢!”袁蕴玉大吃一惊,快步进了书房。冯梦龙说:“我认为你肯定会来的。你写的稿子词和曲都很好,不过还差一段,现在我已经帮你加了。”是《错梦》这一折。袁韫玉惊叹佩服,感慨不已。那个时候《西楼记》大受欢迎,《错梦》一折尤其脍炙人口。
由于生活境遇的相同,他对底层妓女谋生的艰难感同身受,无论是在小说和民歌的收集整理中都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他在《冯爱生传》结尾引用了他在另一篇传奇故事《众名姬春风吊柳七》[10]中的宋代著名词人柳永与下层妓女的故事,这是落魄文人与红尘女子的感人故事,歌颂被人轻贱的底层女子发自内心的美好情感对于文人才士的同情,集资安葬穷困而死柳永的往事。如今冯梦龙等一班底层文士筹资安葬冯爱生的事迹岂非是一种历史的轮回?是文士们对于艺妓的回报。这是一段可以流传于青史的佳话。而苏州名妓冯爱生的坟应当同润州(镇江)柳三变墓一样受到文士们的祭拜。冯梦龙在故事结尾引用后人吊柳七诗云: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冯梦龙与妓女的交往,与一般文人狎妓并不完全相同。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戏曲,搜集整理民歌。而当时的名妓,大多色艺双全,所谓艺,就是指吹拉弹唱等艺术修养,不少名妓,同时又是优秀的戏曲演员和流行歌曲歌手。冯梦龙与妓女往来,还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中有不少篇章便来源于妓女口中。《挂枝儿》三卷《帐》篇后附记:“琵琶妇阿圆能为新声,兼善清讴,余所极赏。闻余广《挂枝儿》刻,诣余请之,亦出此篇赠余,云传自娄江。其前尚有《诉落山坡羊》,词颇佳,因附记此。”阿圆知道冯梦龙在搜集挂枝儿,特地将自己得到的一首新挂枝儿《帐》交给冯梦龙,冯氏将它收进集子中并注明来源。
他所历经艰辛和波折,编辑、评注、刻印的两本民歌俗曲集《挂枝儿》、《山歌》总数多达八百余首的吴地民歌,《挂枝儿》十卷除记录民歌四百三十五首之外,还有其他民歌六首,笑话一则,谜语十七则、俚语一则。集中附有冯梦龙拟作的挂枝儿四首,以及二十三则酒令。他编的《山歌》除收有山歌三百五十九首外,还有儿歌、民谣、笑话等作品。冯梦龙旗帜鲜明地宣称“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山歌可以“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男女情爱的大胆、热烈足以使封建道学家触目惊心。在《挂枝儿》问世之前,冯氏原有《广挂枝儿》流传,这本今日已不可见的小书,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当地缙绅、名教之徒群起攻之,认为其“坏人子弟”等等,导致他远避湖广,向赏识他的熊廷弼求助,靠着老熊的“飞书当道”事态得以平息。
冯梦龙一生科举之路的坎坷,与他思想上的离经叛道、行为上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有密切关系。被封建道学目为异端之尤的李卓吾被其“奉为蓍蔡”,当然是不合时宜的。李卓吾评点、推崇难入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冯梦龙在仕途失意之后,却以主要精力投入了小说、戏曲、小品、民歌的收集整理,勘刻出版工作,卓然成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同时他也不失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的经学大师,只不过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变生存状态的谋生手段,为了适应科举教学的需要,注经授道而已,真正有学术价值,自成一家理论的突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