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遗踪杳然存龙迹
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和一代硕儒冯梦龙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却又与福建有着割不断的联系,1634年他在福建寿宁当了四年(黄立云考证是五年)知县,晚年又到福建福州参加过抗清复明的斗争,与福建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因其生平资料十分缺乏,留下了不少不解之谜等待后人破解。追溯其一生的踪迹,据王凌和程慧琴最新研究成果,从冯氏家族与福建的渊源关系入手,探析或推断冯梦龙在福建的活动情况及其魂归之地;同时他们对目前尚未明确的一些问题,依理作出推断,为最终早日揭开冯梦龙生前留下的这些不解之谜提供了依据。
王凌、程慧琴《冯梦龙及其家族入闽详考——兼谈冯梦龙魂断八闽》一文,石破天惊,提出崭新的见解和部分有说服力的依据。
根据梳理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按入闽时间的先后顺序,冯氏家族、亲戚中入闽的人员有:沈儆炌,董斯张(及妻沈硕人),冯梦桂(若木),冯梦熊(非熊),冯梦龙(及子冯焴),冯六皆(冯梦桂孙),冯勖(冯梦桂曾孙)。入闽时间从明万历17年(公元1589)到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前后达90年。这种现象足以证明,冯梦龙与福建的不解之缘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家族历史渊源,所谓潜龙在渊首尾应当是有踪可以寻觅的。
1.平叛功臣沈儆炌及其显赫家族
冯梦龙的姑姑(冯父之妹)嫁给浙江湖州沈氏望族的沈儆炌为侧室,并与沈儆炌生下一女;此女后嫁给嘉兴另一望族——董道醇的六子董斯张为正妻。于是,身处苏州的冯梦龙家族便与湖州望族董氏、沈氏均有了姻亲关系。董斯张就成为冯梦龙的表姐夫。当然董斯张是否确系冯梦龙姑姑的女婿,目前笔者尚未见到十分确凿的证据加以佐证。
董斯张的岳父沈儆炌入闽为官很早。
沈儆炌(1554-1631年),字叔永,浙江归安(湖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有文武才。授工部主事,历任礼部郎中、福建提学副使,累迁河南左布政,迁光禄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进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其中任福建提学副使,三年考校,咸颂得人,不徇权贵。寻迁建宁道,纪纲肃然,属吏惮之。四十七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有讨贼功。后拜南京兵部尚书。[7]这说明沈敬炌在福建任职提学副使期间留下了很好的政绩和官声,检索网络至今他的一些为当地造福的故事,依然有流传。归安是北宋时期的县名,现在的湖州当时属于归安县。据《竹溪沈氏家乘》记载,湖州竹溪的沈氏为当地望族,沈敬炌的父亲沈子木就是朝廷高官。[8]
沈子木(1508—1609)字汝南,号玉阳,沈应登长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进士,历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卒赠兵部尚书,谥“恭靖”。著有《明万历太上黄庭內景玉经》1卷。子四:儆炤、儆焞、儆炌、儆烜。女一。
在介绍到老三沈敬炌时,除了简要介绍了沈老三的官场任职外,重点介绍了他在云南巡抚任上平息当地少数民族叛乱的故事。其中《明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三十七·沈敬炌、袁善传》详细介绍了沈老三曾经一举平息云南土司段进志叛乱,贼首被一举擒获,激起安邦彦联络当地十多家土司更大规模的造反,敬炌启用有争议的边将原云南参将袁善平叛大获全胜的勋绩。敬炌由此大功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后来官拜南京工部尚书,受到阉党石三畏弹劾,落职闲住。只等到崇祯初年铲除阉党,沈老三平反,官复原职,但未及履任即在家去世,他的二儿子沈胤培荫礼科都给事中。沈敬炌生平简单如此,甚至福建副提学任上的事情一件未能提及,只散见于地方府志。[9]
沈子木、沈儆焞、沈儆炌、沈胤培(后来官至大理寺正卿)四人为明代中嘉、万至明晚期崇祯间的祖孙“三世四进士”;又沈子木、沈儆炌、沈胤培祖孙皆名列九卿。
沈儆炌生于1554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按,已35岁),不久即入闽[10];而此时冯梦龙刚十几岁。[11]沈儆炌在福建为官十多年,当结识了不少福建同仁,这都是将来冯梦龙入闽为官的政治资源,再加上一位当年同为贡生,共同出入花街柳巷的落魄才子董斯张,使他有可能结交福建儒学文宗曹学佺。
2.落魄秀才董斯张与冯梦龙的关系
董斯张(1587-1628),原名嗣章,字然明,号遐周,又号借庵,明末浙江湖州诗人。明末监生,耽溺书海,手抄书达百部。因体弱多病,自称“瘦居士”。有《静啸斋词》一卷。平时注意搜集吴兴掌故,所著《吴兴备志》32卷,采摭极富,于吴兴一郡遗闻琐事,征引略备,为湖州方志上乘。清人评为“典雅确核,足以资考据”。另著有《广博物志》,搜罗既富,唐以前遗文坠简,裒聚良多。又有《吴兴艺术补》。董斯张与通俗小说因缘甚深。章回小说《西游补》作者董说为其子。根据著名冯学研究者傅承洲的研究考证《西游补》的作者应为董斯张,傅先生明确说:
静啸斋主人不是董说,而是董说的父亲董斯张。静啸斋是董斯张的室名。他的著作多以静啸斋命名。如《静啸斋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董斯张,字遐周,乌程人,国子监生,有《静啸斋集》。”冯梦龙《太霞新奏》卷十云:“遐周绝世聪明,其所著《广博物志》《静啸斋集》,俱为文人珍诵,惜词不多作。”还有《静啸斋存草》《静啸斋遗文》、清汪曰祯《南浔镇志》、近人周庆云《南浔志》均有著录。以室名作书名,为古人通例。静啸斋又是董斯张的别号。[12]
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的编撰者冯梦龙、凌蒙初均为其友。
王凌、陈慧琴认为“董斯张是在明万历31年(公元1603年)娶沈儆炌第二女为妻,并于第二年(公元1604年)应沈儆炌之命而入闽”。而据《沈子木家族——竹溪沈氏》介绍,沈敬炌的“长女适国子生董斯张,南给事中董道醇少子”。董斯张娶的沈敬炌的大女儿。因而王凌和陈慧琴所考证的冯梦龙姑妈嫁给沈敬炌为侧室一说缺乏明确的资料为佐证,娶二女之说则无从谈起。因为在该文的婚嫁情况中只记载了“沈儆炌配查氏,山东参政查志隆女”。也就是说,这是当时官员之间完全的门当户对的政治联姻。湖州望族沈家娶了海宁望族查氏的女儿,至于侧室却没有记载。而沈敬炌的二女儿也遵循当时的政治家庭连姻习俗“适钱允康,太仆卿钱梦得子”,高官子女嫁高官之子。没有官方背景的冯家二公子和董斯张成为表亲则完全失去了依据不能成立。但是冯董两人确实是过从甚密的铁杆哥们,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13]
董斯张自号廋居士,董道醇六子。廪贡生。生于万历十四年,卒于崇祯元年,终年四十三岁。[14]卒年有董斯张之孙董裘夏《遐周先生言行略》的记载了他膝盖溃疡,久治不愈,导致残疾,杜门著述凄凉晚景:
先生晚病足,杜门著述,体清羸,自为《瘦居士传》行世,辑《吴兴备志》未竟,崇祯戊辰八月廿四日卒,前一日犹兀兀点笔也,年仅四十有三。
董斯张生活在晚明最昏庸的万历、泰昌,天启年间,于腐败的政治感受最深。他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贵的家庭,祖父董份官至礼部尚书,父亲董道醇为南京给事中,长兄董嗣成为礼部员外郎,三兄董嗣昭为礼部观政。一家三代四进士,均为京官。“世贵显,豪富冠东南”。可到董斯张时,董家政治上失势,家庭衰落。董份因“奏言天神无两格之礼,请罢一切秘祷,需次揆席,忌者间之,夺职为民”。临终时,遗嘱“毋书吾故官,以白布三尺题曰耐辱主人足矣”。可谓含愤而死,死不瞑目。时万历二十三年。董道醇先父而卒。董嗣成万历二十年为争国本,触怒昏庸的神宗皇帝,“坐以出位妄言罪削籍去”。“愤懑构痞疾,顷之祖亡,哀毁亦卒,年三十六”。董斯张晚年还作诗纪念这位长兄,题为《亡兄伯念仪部壬辰以争国本被放三十二载矣,兹得尚宝卿之赠,感泪交集,成长句二章》。董嗣昭,“年二十一,举乙未进士,礼部观政,仅五十日殁于京邸。”乙未即万历二十三年。这一年,可以说是董家的一个转折点,一家祖孙三人,卒于同一年,小的年仅二十八岁。董家有如从天堂一下子跌到地狱。这年董斯张十岁,目睹了家庭里发生的一切,其家庭变迁、生活经历和后来的小说家曹雪芹很有些相似。家庭的失势给董斯张前程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祖、父、兄是三代四进士,可董斯张连个举人也考不中,长期贫病交加,在读书、著书中排遣自己内心的愤懑。[15]
湖州南浔董斯张家族的败落,看来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小董浪漫而绚丽的情感生活,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族的落日余晖继续笼罩在小董的头上,因为依靠和嘉兴望族沈子木家族联姻和家族本身一些阔亲戚的支持,他继续可以一边在科考的路上踯躅而行,一边可以和冯梦龙这些老廪生去花街柳巷寻花问柳,不妨玩弄一些花样新奇断袖游戏,刺激一下科场失意的落寞灵魂。在这一点他似乎和冯梦龙先生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所以,冯梦龙作为小董关系亲密的嫖友去拜访随老岳父去福建董斯张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董斯张的福建之行小董在《静啸斋存草》卷2·“客闽稿”序中回忆:
“甲辰岁(按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外舅(按,即董岳父沈儆炌)官剑州,命仆偕往。冀尽览其概。以室从”[16]。
可见当时沈儆炌已任建宁道,住剑州(延平府),负责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汀州府等四府的按察使工作,且已经50高龄。他希望自己疼爱的女儿和新婚女婿董斯张能跟在身边,就近教诲约束,促其上进,也在情理之中。《客闽稿》收董斯张在闽一年(1604年至1605年5月)所写的诗26篇,详细记录了他在闽一年的所游、所见、所感。这年董斯张19岁。
董斯张在闽期间结识了不少福建文人如曹学佺(能始)、叶向高(台山)等,以后多有来往。在《静啸斋存草》卷3《未焚稿》(作于1605至1607)中,就收有董斯张诗《赠曹能始》。董斯张还在《静啸斋存草》卷6·《寒竽草》“叙”中称:“自乙卯(按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后余诗益一变云。记乙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自闽归吴中,初晤曹能始,能始为说诗之源委,笃好之。后能始宦南曹及还闽,数有书来,以此道相助,仆亦以诗往正。”可见董斯张和曹学佺的交往是十分密切的;在《静啸斋存草》卷四·《留箧稿之一》中,收有董斯张诗《寿福唐叶相公二十八韵》,董斯张和叶向高两人交往密切关系很好;在《静啸斋存草》《寒芋草》卷中,还收有董斯张诗《送周虞卿之闽谒叶太傅》,董斯张还曾介绍熟人拜谒已当高官的叶向高。
据此,可以推测通过董斯张的介绍,冯梦龙才得以结识与他同年却长期为官的曹学佺(1574—1647)和比他年长却身为高官的叶向高(1559—1627)。后来叶向高才有可能成为冯梦龙儒学研究作品《纲鉴统一》的“参阅”者并载入书中。而曹学佺在冯梦龙入闽为寿宁知县时还与他相见并写诗赠他。[17]
董斯张十九岁时,因岳父官剑州,与妻偕往。原本想一睹闽中碧水丹山之美景,然而气候趋于寒冷,已不适合游山玩水,只好萧然楼居,凭栏四瞩,援笔孤咏。第二年四月,因母亲诞辰将至,董斯张驰归献觞。此次入闽,前后将近一年,作诗数十章,命名曰《客闽稿》。其《将之闽中别友人》诗曰:“六月空装客剑州,存心千里一吴钩。休将离泪轻相赠,匹马看山不浪游。”写出了诗人出门远行前的兴奋心情,大有揽千山秀色于眼前的壮志。又《过桐江》诗云:“薄暮棹歌声,看山不计程。江晴船作市,地僻县无城。蜃气连虹暗,龙腥杂雾生。钓台犹可望,缓楫未须行。”诗歌流畅自然,写出了行旅中的欢快之情和新鲜之感。董斯张在回程中,曾纡道入武夷,一览其美景,并写有长篇五古《游武夷山》。行至浦城,又有《寄内》诗两首。在入闽的诗篇中,小董还不忘记秀秀自己和小自己内人沈硕人的夫妻恩爱,由此可见明末文人是如何处理这种明显畸形的男女和家庭关系的:
客路羁危但一身,音书寄去意难申。风光尽入悲中绪,赖得离时不是春。
溪雨溪风泣野棠,幽蝉历历写愁肠。才离七日犹如此,明发谁堪更路长。[18]
在孤独的旅途中写尽了孤独的惆怅和对妻子的悠悠思念之情,可见对妻子的恩爱之情是真实的,而和薛彦生那些男女优伶和娼妓的情感却有着逢场作戏的意味了,尽管这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却是晚明后期从帝国首脑比明武宗在豹房与娈童的及时行乐到官僚士大夫对于书童的玩弄,甚至在行军作战途中都配有类似左良玉这样面目姣美的武将来侍候上级大员,可见这是从上到下所形成的某种社会风气。
3.冯梦桂、冯梦熊先后入闽
冯梦龙之兄冯梦桂(字若木)入闽,是董斯张告诉我们的。董斯张在《静啸斋存草》(卷七·寒竽草之二)中,收有《喜冯大若闽归》一诗(本卷所收诗从1616年至1617年):
花黄九月别闽天,云裹苏台巳一年。
明日到家犹未暇,南浔南畔唤停船。
可见冯梦桂入闽有“一年”之久,时间当在1616年至1617年。当时董斯张30岁,冯梦龙43岁,冯梦桂45岁左右。
冯梦龙之弟冯梦熊入闽在冯梦桂之后,应该在天启年间。在清朝陈济生(陈仁锡子)编的《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卷8中,收有长洲冯梦熊撰的《渡剑浦》:
南平峭险削芙蓉,剑浦风生起二龙。
晦瞑忽疑雷电绕,飞腾聊腻辟第封。
千年终合张华识,百怪难藏欧冶锋。
何日延津破空去,干将补履斗间逢。
天启元年为公元1621年,冯梦熊入闽当在1621年后。时冯梦龙已47岁,董斯张是35岁。
冯梦熊,字杜陵,号非熊。一生也科举不中,怀才不遇,十分落魄。《渡剑浦》一诗诉说了他“何日延津破空去”的愿望,却不幸无法梦想成真。具体体现了梦熊诗的磅礴大气,想象奇诡,用典丰富的特色,颇有李贺鬼才之风。
上述二首诗都不是今日才发现的,且经常被研究者引用;但似乎从来没有人注意并提出其中透露的重要信息——冯氏兄弟曾先后到过福建。
既然冯氏三兄弟中的长兄、三弟两位均已入闽游历过,那么性喜游历的冯梦龙按理也应当早有八闽之行的。虽然在他的《三言》及《古今谭概》、《情史类略》等书中有大量关于福建名人轶事及地方趣闻乃至文物古迹的详细记载,但遗憾的是,至今我们仍然没有找到冯梦龙中青年时曾到过福建的确凿证据。王凌、程慧琴在他们的文章中如是说。然而,这一切均为合乎情理的推测。
4.冯梦龙60周岁入闽为县令
一直到崇祯甲戌七年(即公元1634年),冯梦龙60周岁那年,他确实去福建了,那是因为他被选任福建寿宁知县。在他亲自撰写的一部长达五万字的《寿宁待志》中,已生动详尽记录了他在寿宁的种种活动,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段时间中,他除了在寿宁知县任上外,还每年都要往返建瓯府治多次,在此期间的接触了福建当地的一些官员和名人。每年的述职和参加府台召集的会议,协调解决地方的政务、赋税、经费和周边府县的关系等问题。这在《寿宁待志》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当时的建宁府管辖有建安县、瓯宁县、浦城县、建阳县、松溪县、崇安县、政和县、寿宁县等8个县(建安县、瓯宁县后合并为建瓯县)。对理清冯梦龙晚年再次入闽抗清复明乃至魂断福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他经浙江仙霞岭入闽,任职期间又去浙江找过祁彪佳,出入时必然多次经过浦城县和政和县,所以他对这一带地形相当熟悉,这为他临终前一年在这一带开展抗清复明活动提供了方便。
冯梦龙曾于明崇祯乙亥8年(公元1635)在建宁府府治建瓯,前往符山寺拜访过当时寄住寺中的福建著名文人徐火勃(火勃两字当为一字,电脑字库中无此字)。徐于“崇祯丙午中秋”(按,公元1636年)写的《寿宁冯父母诗序》中明确提到:“昨岁(按,明崇祯乙亥8年,公元1635年)四月浪游建州,而先生新拜寿宁令,赴大府期会,彼此投剌,交相重而交相赏也。”(见钞本徐勃《红雨楼文集》)徐当时是布衣,借住符山寺;冯梦龙到建宁府府治建瓯向上司报告工作时,抽空专门前往拜会徐。两人见了面,“彼此投剌,交相重而交相赏”;徐还写了《赠寿宁冯梦龙令君》一诗给冯梦龙(见钞本《鳌峰集》):
溪跨长桥映斗文,专城初借大冯君。
县从景泰年间设,地尽韩阳尽处分。
农野饁残歌夜月,公庭讼简闭春云。
新声最是吴歌艳,近制填词愿一闻。
徐回福州后,收到冯梦龙寄给他并希望他为之写序的寿宁吟稿;因徐日程安排很紧,故在写序前他先复《寄冯寿宁》一信(见钞本《红雨楼文集》),直到第二年(崇祯9年)才为冯梦龙撰写了《寿宁冯父母诗序》。这些都是研究冯梦龙在福建的重要材料。徐是冯梦龙的好朋友,二人思想很接近,故后来清兵攻入福州时,冯梦龙选择了抗争,徐则以自尽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态度,他们都是坚决反清复明的。
冯梦龙此时有没有到过省城福州?有没有拜访过曹学佺?
曹学佺有《赠别冯犹龙太令》一诗,作于崇祯十年(公元1537年)。这首诗,证明冯梦龙此时确实到过省城福州。
当然,冯梦龙是有许多理由要到福州的。尤其是崇祯十年(公元1537年)这一年,冯梦龙已任寿宁知县三年多,任期快满,他要考虑下一步去哪里。他要去福州求见福建巡抚应城霞,打听一下动向。此前,冯梦龙曾写信拜托祁彪佳向应城霞介绍自己。后冯梦龙在明崇祯丙子9年(1536年)9月(菊月),专程前往浙江绍兴拜访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载:崇祯“九年丙子,先生三十有五。十一月,葬长兄元儒于上方山,亲董工役”。而《远山堂尺牍·与袁凫公》札还说:“菊月,冯犹龙兄入越城,弟且以一晤为快,而正值先兄危笃,弟为经理其后事,遂致咫尺成阻。”
冯梦龙此次没见到祁彪佳,但祁彪佳此前已经尽力向应城霞推荐他了。在祁彪佳1635年“因病乞身入里”时,就曾复信冯梦龙,信中赞扬冯梦龙:“才华肝胆,冠绝一时”,“有为有守,仁声仁闻”。他谈及抱病家中时收到冯梦龙来信,表示愿意勉力向即将赴任福建巡抚的应城霞推荐冯梦龙:
惊承云翰,且拜琼瑶。在台下笃厚逾甚,不肖愧怍转滋矣。至于鸿道卓品,当道自加赏识。然不肖顺风之呼,何敢后乎?应霞老或便道过里,不然亦必有数行相闻。定当力致循卓之政,少慊缁衣之彩也[19]。
后祁彪佳果然写信给应霞城,推荐冯梦龙,并解析推荐的原由:
惟寿宁令冯梦龙作诸生时,为先人所识拨。作学博时,又与弟有共事之谊。恐被资格所拘,难以一时露颖,并祈台台垂目号及焉。(祁彪佳《都门入里尺牍·与应霞城》)
冯梦龙当时不知道祁彪佳对自己的推荐有无效果,他自然要去省城拜见应霞城打听信息;特别是在崇祯十年,他任期将满,要确定离任后的去向,不见应霞城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只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有德有才有守有为的冯梦龙,不被当时整体腐败的官场所接纳。于是,他便于任职满后(按,崇祯十一年)退休回苏州老家。曹学佺在上述《赠别冯犹龙太令》一诗中,就已经透露了冯梦龙“暂然抛墨缓”的去向。[20]
5.冯梦龙为抗清复明再到福建
冯梦龙再到福建,已是7年之后的1645年了。
他从1538年退职回到苏州后,生活基本安定。直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尽,不久清兵又进入山海关。在这时代大变动中,忠君爱国的冯梦龙坐不住了,他以“七一老人草莽臣冯梦龙”的身份,在苏州搜集、编写、自刻了《甲申纪事》13卷(现有1645年弘光三年的冯氏自刻本),呼吁明朝皇室后裔要总结教训,以期东山再起。
身处江南的冯梦龙,对当时局势严重性的估计是远远不够的,他还没有想到,亡国大祸即在眼前,所以“七一老人”的他,当时最想做的还是重订南词全谱。1645年春离开苏州后,他先到吴江走访、发动沈澋的后人共同从事这个事业。吴江沈自晋(字伯明、长康)是冯梦龙的密友,也是冯梦龙去世前一两年中联系最多的人之一。沈自晋《重订南词全谱凡例续纪》有明确记载。沈自晋的叔伯弟弟沈自南在《重定南九宫新谱序》中,说得更为详尽具体:
岁乙酉之孟春,冯子犹龙氏过垂虹,造吾伯氏君善之庐,执手言曰:词隐先生为海内填词祖,而君家家学之渊源也。九宫曲谱,今兹数十年耳,词人辈出,新调剧兴。幸长康作手与君在,不及今订而增益之,子岂无意先业乎?余即不敏,容作老蠹鱼,其间敢为笔墨佐。兹有霅川之役,返则聚首留侯斋,以卒斯业。於时梅萼未舒,春盘初蔫,弟体坐侧,喜谢幸甚。
吴江相见的时间、地点和冯梦龙此行的目的、诚恳态度均表达得十分明确,冯梦龙离开吴江的去向“霅川”(即湖州),与沈自晋说的“苕溪”(即湖州)是一致的。既然时间不算短,“为十旬之约”,又要“返则聚首留侯斋,以卒斯业”,所以年已71的冯梦龙必然带有子侄同行,也在情理之中。[21]
冯梦龙想不到的是形势的突变(即沈自晋前文写的“不意鼙鼓动地”)。1645年4月,清兵攻下扬州;5月,攻陷南京,福王政权瓦解;六月,清兵占领苏州;接着杭州城又降清。清兵再次明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江南知识分子面临严重考验和生死抉择,或如袁于令降清而求生,或如沈氏子弟抗清而殉节,或如祁彪佳等自缢以尽节,等等。以冯梦龙的性格,他是绝不会投降求生,却又有家难回。他离开湖州(苕溪、鸳水、霅川)后曾到杭州(武林),但6月杭州城又降清,故被迫改变了原定与王挺在杭州相见的计划。当王挺到杭州时,冯梦龙已走了。王挺曾祖父曾经是明万历朝内阁首辅王锡爵,祖父王缑山与冯梦龙是密友,王挺本人是冯梦龙晚年的忘年交,必然对冯梦龙晚年的行踪较为关注,在1646年《挽冯犹龙》诗中明确说:“去年戒行役,订晤在鸳水,及泛西子湖,先生又行矣。石梁天姥问,于焉恣游履。”可见冯梦龙离开杭州后,前往“石梁”“天姥”(均属台州下辖天台县)。因为该年6月,鲁王曾在台州监国,浙东成为抗清中心,冯梦龙对此寄以希望。我们见到“吴门后学七十二老人冯梦龙书于天宁僧舍”的《题杨忠愍赠养虚先生诗册三绝句》,其“序”中明确说:“余偶居台郡”,可证他当时确实住在台州府治临海县城内的天宁寺。
可是,鲁王也不是有志图存救亡之辈,且移居绍兴后,很快失败。此时身在台州府临海县的冯梦龙北返无望,他会去哪里呢?现有的材料表明,他去了福州。
其一,为了抗清复明。当年闰6月,唐王在福州监国。冯学泰斗容肇祖早在1931年就著文指出:“肇祖按《思文大纪》,唐王于弘光元年(即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至闽,南安伯郑芝龙上笺劝监国,恢复中兴。闺六月初二日,福建布按都三司左布政司周汝璣等迎贺。遂定初七日驾临布政司监国。《中兴伟略》当作於这时,故说‘恭迓唐王监国’。后来中外文武臣僚,恭劝登极,乃于闺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于南郊。《中兴伟略》不称皇帝,是在登极以前可知。”[22]
其二,有人引荐。与冯梦龙素有交往并为其仰重的黄道周,原先被福王任命为礼部尚书,受命祭禹陵,等他返回南京时,福王已失败,于是转而到福州扶佑唐王,并被封为吏部尚书。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螭若、细遵,号石斋。天启二年(1627)进士。崇祯壬午年谪戌广西时路过南京,应邀为冯梦龙儒学新作《纲鉴统一》作“序”本序署“崇祯壬午夏,漳海黄道周书于吴次”。可见黄道周十分敬重冯梦龙。冯梦龙也正是在这位“吏部尚书”的举荐下,到唐王手下任职的。
其三,有海路可走。台州府治临海县就在海边,由海路到福州最为便捷。当时忠于明朝的零散兵马都是走海路南下,冯梦龙可趁此便利。王挺《挽冯犹龙》诗说的“忽忽念故国,匐匐千余里”,当指他由台州到福州的行程。“念故国”,而不是“念故园”,说明冯梦龙去向不是故乡,而是中兴有望的福州。
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冯梦龙在福州编印了《中兴伟略》一卷。今有唐藩刻本,署名为“七二老臣冯梦龙恭撰”。该书收有崇祯帝“大行皇帝血诏”,弘光帝“福王登极诏”;还有“唐王诏书”“唐王令谕”“郑南安同诸老臣迓唐王监国纪略”等文;并把《甲申纪事》中的“中兴实录序”改题为“治乱相因说”,收入《中兴伟略》。在《中兴伟略引》中称:“闽中南安郑伯芝龙,同诸故老元勋朱公继祚,黄公道周等,恭迓唐王监国,固守闽广一隅……”由1645年冯氏苏州自刻本《甲申纪事》13卷题“七一老人草莽臣冯梦龙”,到同年唐藩刻本《中兴伟略》题“七二老臣冯梦龙”的署名变化,显见冯梦龙在福州编刻《中兴伟略》时已在唐王手下为官了。正如容肇祖早在1931年就著文[23]指出的:《中兴伟略》是冯梦龙于“闰六月初二日”至“闰六月二十七日”在福州编印出版的,这就是他重返福州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