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态逆转小妾闹公堂
以后的事态发展,两个公差已经完全无法掌控,主动权落在闻氏手里。先是哭哭啼啼向两位公差讨要丈夫,后是挺着大肚子当街哭诉两位警察谋害亲夫,为的是贪图她的美貌。引得街坊邻居过路百姓层层围观。老百姓早已闻知沈鍊冒犯严嵩父子,遭遇奸臣迫害的故事,闻氏的哭诉完全打动群众,所谓众怒难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闻氏诉说凄凄惨惨戚戚,入情入理入心。于是济宁人民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将两个河北来的警察当成杀人犯押解到了当地官府。
汹汹民意完全呼应了小夫妻俩阴谋的实施,因为这样的编造完全符合奸臣当道黑白颠倒的现实,在一个由昏庸帝王掌控奸佞集团运作的帝国对于忠良的迫害就在于编造冤假错案,以杀人来维持统治,沈鍊的被杀本身就是一起假案错案,而对于沈鍊家人的斩尽杀绝本身就是这起冤案上的一个环节,现在这个环节断了,被衔接到了两名原本实施阴谋还未及杀人恶棍身上,因为没有来及实施就被闻氏夫妇实施了调包之计,使得剧情完全逆转。
众人簇拥着闻氏和两名警察,将两名公差推推搡搡地拽到山东兵备道大堂,闻氏擂响大鼓王兵备升堂问事。张千、李万说一句,闻氏顶一句,而且说得句句在理。王兵备心想,这严府势大,私谋杀人之事往往有之,也就是说在逻辑关系上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此案关系重大,作为兵备道他只是负责地方民兵预备役等军事防务的准军事官员。他不想揽这种关系重大的杀人案件,于是差中军押了三人,发往本州府勘审。济宁知州老贺接了这案子,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先去拜访冯主事,想听听他的口风。冯主事听到“沈小霞”三个字,立即做出掩耳之状,面露恐惧之色道:“此乃严相国仇家,老公祖休得下问,免得连累于我。”贺知州见冯公如此惧怕严府,心想,沈小霞必然不在他家,于是告辞。
回到州中,知州提审四人,闻氏一口咬定两名警察谋财害命,店家从旁佐证。张千、李万要分辨时。知州大人惊堂木一拍喝道:“你二人谋死沈小霞,图得钱财,有何理说!”张千、李万当堂被打三十大板,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二人仍是不招。闻氏在旁哭得越发伤心。知州见妇人悲哀,又命用夹棍重刑,将二人夹起。那公差确实没有谋害沈小霞,一连上了两夹,只是不招。官员审案只要形成思维定式,就很难改变了,于是再命上夹,两人受苦不过,乞求贺大人给出时限,两人一定访察,抓到沈小霞,给妇人一个交代。
两位警察在贺大人派出的警员押解下,四处寻找沈犯小霞。闻氏暂被发往尼姑庵暂住。这样闻氏每五天去一趟知州衙门寻死觅活地追问结果,当然是毫无结果,两名宣州警察定期被处杖刑。就这样一直打了数十期,两人已经被打得爬走不动。张千连受竹杖,加上患病竟然死在济宁街头。李万委实无奈,只好去尼姑庵乞求闻氏不要再去州府大堂浑闹了,并将全部实情和盘托出。闻氏道:“既然如此,奴家且不去禀官,容你去查访,只是要抓紧。”李万连声答应。
沈小霞在冯主事家躲藏数月,得知闻氏在尼姑庵居住,暗自欢喜。又过了一年张千已死,李万外逃,这公事已经松懈。冯主事收拾书房三间让其读书,不许外出。转眼过了八年,严氏父子专权误国,被邹应龙弹劾,严世蕃被处死,严嵩被打发养济院收容。沈、闻夫妇得以团聚,此时儿子已经八岁。父亲沈鍊冤案得以平反,官升一级,妻子诏回原籍,发还家产,沈小霞升为贡生,敕授知县。后来冯主事从云州接回母亲和幼弟,全家团圆。在访察父亲沈鍊忠骨途中见到父亲抄录诸葛武侯的手迹《前后出师表》,巧遇父亲故友贾石。贾石引路迎取父亲忠骨回乡安葬。
《明史·沈鍊传》记载:
后来严嵩败露,严世蕃被诛。临刑的时候,沈鍊所教的保安子弟在太学的人,用一锦帛写上沈鍊姓名官爵,持举入市。看到严世蕃断头完毕,大呼说:“沈公可以瞑目了。”接着恸哭离去。
隆庆年初期,皇帝下诏令褒赏言事的人。赠沈鍊光禄少卿,任用他一个儿子为官。沈襄于是上书,陈述杨顺、路楷杀人媚奸的情况。给事中魏时亮、陈瓒也相继疏论这件事。于是将杨顺、路楷交付官员审理,处以死罪。天启初年,赠沈鍊谥号忠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