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得虚名的伯爵李国祯

二、浪得虚名的伯爵李国祯

李国祯,号兆瑞,江西丰城人,袭父爵襄阳伯。此公身材五短,但是口才极好。经常上书皇帝好言军国大事,其实能力一般,人品极差,完全是一个赵括式军中阔少。然而,在京城攻破,信息不通的明末,由于王朝解体,中枢靠每日邸报与各地的联络渠道完全中断,以讹传讹的大动乱年头,此公完全被神话为一个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只是后来在张廷玉一帮人修订明史时在本传中均寥寥数语终结这位当年勋贵子弟并不光彩的一生。在冯梦龙和计六奇所撰写引用的资料[2]都对这位纨绔子弟进行了美化性描述,可能是因为信息闭塞,以讹传讹的原因吧,庐山真面目一直隐藏在云雾之间。

这位靠祖上军功而世袭上位的勋贵阔少却深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赏识,属于在危难之际担当重任的将帅。

这厮自请在京师郊外选择军营练兵,崇祯皇帝很高兴。每年拨付经费二十多万两白银,所请内库兵仗铳药甚多。经常请皇上去军营视察,崇祯帝亲笔题写“共武堂”牌匾。不久被任命为总督京营戎政都督,也就是担任了首都卫戍区司令负责京城防卫总责,加太子太保衔,可见皇帝倚重。

冯梦龙和计六奇是这样描绘这位权贵阔少的。

李自成大军攻打京师,小李司令奉旨负责守城。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城破。小李司令巷战被围力竭而被俘,被押解到李自成面前,开始悍然不肯下跪,有人威胁他说:“你不跪,将屠杀全城百姓。”李国祯才跪拜李自成,并说:“我是为全城百姓安全而下跪。”二十一日,李自成命令将皇帝、皇后的棺材放置在东华门外,设棚祭祀,百官走过不敢进去吊唁。李国祯蓬头垢面,踉跄奔赴前去祭祀先帝,跪在梓宫前嚎啕大哭。看守的农民军士兵,将他绑缚去见李自成,他依然痛哭,以头触台阶,血流满面。众士兵将他推到自成面前,李好言劝他投降。他说:“有三件事你如果答应我,我便投降。一祖宗陵寝不可犯;二须葬先帝以天子礼;三太子和二王不可伤害,宜待以杞、宋之礼。”语气恳切、悲伤。李自成全部允诺,将他搀扶起来。先是以柳木棺材殓葬帝后,因为李司令的建言,还是将崇祯的薄皮柳木棺材,换上帝王所用漆有大红色和皇后棺材漆成黑色的梓宫。安葬先帝先后于田贵妃陵墓。在送葬那天唯有李司令一人边哭边徒步前往陵园,待帝后安葬完毕,小李司令自尽而亡,追随先帝而去。[3]而上述襄城伯爵壮烈殉国的神话,被当时亲历事件的人指为完全的虚构,不妨记录如下,供诸君对比参看。

钱炽在《甲申传信录》中对这位李国祯伯爵记载文字颇为不屑。

襄城伯李国祯,三月初四日,上命督练大兵守门。国祯日坐西直门城上。唯监军太监王相尧领营兵,兵无主帅,也无实籍,贼至实溃。十九日城既陷,国祯就擒。自成呵斥曰:“汝受天子重任,宠逾于百僚,义不可负国恩,既不能坚守,又不能死节,腼颜受缚,意将何求?”国祯气阻,无以应答。自成大骂:“误国贼,欲求生乎?”叱送权将军府,追赃数四,痛加刑杖,残剥而毙。其妻也为贼所掠,褫尽底衣,抱之马上,大呼曰:“此襄城伯李国祯夫人也!”复大笑,勋臣妇女被掠死者多有,无辱胜甚于此者。

因此,这位明末的权贵子弟,史书记载天壤之别,明史本传记载很是简略,可能因为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总之,此辈靠父荫而上位的伯爵加首都城防司令,本身就是一个志大才疏,好徒作大言,骗取皇帝赏赐金钱而自肥的纨绔子弟,基本毫无节操可言,而其下场也极其悲惨,是被李自成送到刘宗敏府上考掠赃银,受尽酷刑,被剥皮而死,有说受拷掠,难以忍受酷刑自缢而亡,死时年仅二十八岁。看来就是农民军的领袖也极其鄙视这样的勋贵子弟。后来从京城逃离到南方的史学家钱先生,在《甲申传信录》中进一步揭露他的那些效忠先皇的光辉事迹,纯属子虚乌有的捏造,属于当时制造的假典型。在朝廷中受到重用的公子哥儿其实是蜡样银枪头,用以欺君唬民的政治骗子:

国祯之被宠,也始说是先皇以兵强饷足。及贼将犯阙,上召国祯问曰:“君平日言强兵足饷,今日悉若?”国桢应声对曰:“臣兵未尝不强,皇上无饷尔。”

对这样的纨绔子弟,面临绝境的崇祯皇帝只能冷笑和苦笑,他所发的兵饷定然是被李国祯中饱了私囊,而他所私自招募兵卒只是一些不在军籍的乌合之众,并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靠抢掠百姓而维持生计。因而李自成大军一至,纷纷作鸟兽散,这又是一个皇帝重用的李建泰。等到外城被攻陷,太监奔来向皇上报告:“皇上还是早谋脱身之计,奴才不能顾及主子了。”崇祯说:“大营兵何在?李襄城练兵何在?”小太监说:“皇上安得有兵?营兵早已溃散,孰能问?奴才还是劝皇爷逃命吧。”这位小太监倒是实话实说,也顾不得上下尊卑了,皇上再问,已经隐然不见身影,大部分的太监已经顾不得皇爷的尊贵,完全顾自逃命去也。

钱老先生写到这里,慨然感叹道:

国家所器重的是军队。饷银故且不足,但是岁费朝廷每年也下拨数十万,李国祯以虚名巩固皇上的宠信。每逢皇帝召对,诸大臣多是跪着对奏,唯有这个李国祯独自站立在皇帝身旁说话,眼睛斜视皇上。几乎没有作为人臣的礼貌。及至贼寇来犯,他所招募的营兵尽行溃散,无一人充当战士。这厮的误国,可胜过贼寇对于民众的屠杀啊!这厮还欺骗愚弄皇上说:“营兵犯法司法部门不得刑拘监禁”,暗中却纵容士兵为盗,抢掠民财。作为指挥作战的城防司令,兵败只有一死报国。国祯既不能死,欲求苟活,却被贼寇酷刑杀戮。有好事者,妄图为其粉饰美言,被加上忠烈节义之美名,以图混淆视听,娱乐新闻,何其荒谬。陈济生《再生记》所言:“为贼所逼,作诗数章,恸哭先帝灵前,服药而死。”无名氏《燕都记》也说:“国祯二十一日入见自成以头触地,争三大事,闯尽从之,后送先帝陵毕,遂自缢死。”凡看过这些记载的人,都夸奖李伯爵是何等的从容就义啊!但是这些记载皆是痴人说梦。我四月入都,也听说了小李司令的英雄事迹,心中很不以为然,只能感叹道:“这些文章难道能够掩盖事实真相!”五月份我住在北京,听到住在李伯爵府邸较近的群众介绍最为详细,与我以前听到的传闻相差甚远,事实真相大白已久,小李伯爵就是误国之奸贼众人已经耳熟能详了。李国祯者乃是驸马都尉冉兴让第五子,他就是一个宫廷中的外戚权贵子弟。我征询过其他人的意见,大家都说确实如此。我常去旧御史吴邦臣家扶乩,忽然一天先帝降临乩坛说:“朕误用人,以致如此”,言辞不胜悲切凄婉。先帝所说误用之人乃:温体仁、周延儒、陈演、魏藻德、李建泰、李国祯。[4]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理解的白话文翻译。应该说钱老先生也是根据民间传说所记载,却与冯梦龙《甲申纪事》和计六奇《明史北略》记载大相径庭,但是对于李伯爵的家庭出身记载明显有误。

李伯爵的先祖老伯爵李濬是追随燕王,在靖难之役中协助成祖朱棣篡夺建文帝江山而立有战功被封襄城伯,是传承有序的,明史本传记载虽然简略,却准确无误。此厮确实是军界世袭勋贵子弟,他的言行举止,狂悖无礼,好徒做大言,以赵括之轻浮,骗取信任,私募军队,贪污军费,纵兵抢掠,中饱私囊明显具备了古今中外纨绔子弟的本色和特点:

李国祯,襄城伯李濬八世孙,李守锜子嗣。有口辩。尝召对,指陈兵事甚悉,帝信以为才。崇祯十六年命总督京营,倚任之,而国祯实无他能。明年三月,李自成犯京师。三大营兵不战而溃。再宿,城陷。贼勒国祯降,国祯解甲听命。责贿不足,被拷折踝,自缢死。[5]

明史本传就这寥寥数语,基本清晰勾勒了这位勋贵子弟的嘴脸,应该是准确的,这是所谓靠传说塑造的假典型在隔代史书记载中,在金粉脱落后的泥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