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越千仞
在冯梦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这段青年时代的心灵创伤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才能平复。在他所收集的散曲合集《太霞新奏》还有若干不能准确推定就是他的作品,但是从情感脉络来分析,不少冯学专家认为就是他的作品。如他人生里程中穿越的那片茂密森林中林间隐秘的小路,在绿色如盖的林荫中蜿蜒,悄然落下他的脚印,宛如缤纷落英,飘荡起淡淡幽香,黯然潜入历史的空间。思如春雨,纷纷不绝如缕,歌入夏曲,泉水激荡涧石,拍打心底如雷,一时的訇响余韵难绝,必然要萦绕心底很长一段时间。
《有怀》和《誓妓》[15]两首笔者认为均应当是冯梦龙和侯慧卿相知、相爱、相别、相绝,心路历程的必然归宿在情感上的破译。
《有怀》在开宗明义即抒发自己对于离他而去青楼女子的相思之情“相思一日十二时,那一刻不相思?问往事相思谁可拟?演将来有千段情词。任你伶牙俐齿,说不透我胸中一二。衫泪渍,从别后到今不次。”这里说得很清楚是对于往事的回忆,而且是从分别以后相思的眼泪湿透衣衫就没有干过。虽然有些艺术夸张,至少打开未及尘封的记忆也算是表明心迹,红尘里的足音已经渐行渐远了,她的浅笑微颦,忧思愁眉在脑海的波涛里反复翻腾跌宕起落成音符,在四季的轮回中化为梦中诗咏:“魂惊梦语不自支,倩文章压倒相思。想遍文章无一字,写出来依旧是情词。笔墨砚纸,你何须逼人如是。”那种魂不守舍,意乱情迷而已经完全不能写作的心境描绘得力透纸背。最后他对于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再次向老天发问“老天生我何生尔?恼还嗤不因藕断,怎显得两丝连?”丝丝牵挂肺腑的回肠,有些砍难断理还乱,最后幻化为一弯问号,问苍天,苍天又问谁?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随着岁月的流淌变为无数流年碎影而消失于无形。
至于那些他和娼妓热恋时的山盟海誓,他无力去实现,妓女也无能兑现。在《誓妓》中他无奈地写道:“盟山誓海谁乱诌?似败约鸿沟。东掩西遮空费手,弄得个两边僝愁。”“风雨掉孤舟,病恹恹为谁留,只为臂间难解青丝扣。”这些都是年轻时候的荒唐事了“把歌楼舞楼翻着花仇酒仇。少年场羞落他人后,请伊收。双行急泪,别向有情流。”冯梦龙开始对侯慧卿的痴情进行反思。得出的结论就是“从今去,一笔勾,瑞花香,各有头,姻缘限满三合凑,便相见不如当初厚。”最后必然得出结论是“热心肠闲穷究,强因亲到底是暂绸缪,弃个谢却青楼不去走。”这难道不是冯梦龙的好朋友董斯张所言的“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顺理成章的注解,可以说脉络是很清晰的,所谓羚羊挂角,草蛇灰线总不脱情与理的挣扎和摆脱。
明末文人在理想和现实中痛苦徘徊,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科举事业,他们游走在出世和入世之间,逐步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从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来看,各派思想家着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是,人怎样才能从各种束缚、羁绊、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在商周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占卜、巫术和宗教性的神学思想,那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理解力的有限,普遍处于愚昧时期,只能希望寄托于神灵和祖先的福佑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儒家思想,第一次高扬了人的情感意志,大胆否定“怪、力、乱、神”,这无疑具有把人的精神从蒙昧的神学桎梏中解脱出来的积极意义。
但是这种解脱又带有极大的功利目的,乃是将自己的学术寄生于统治阶级庞大政治机器上,直接为王朝统治“治国平天下”的王道霸业服务。那么修身齐家的目的乃是为王朝政治服务。乃至在汉代成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成为教化民众驯服人心的工具,以人格神替代自然神为统治取得合法性。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徘徊在统治者的殿堂汲汲以求成为帝国集团效忠的一员,成为姜子牙、诸葛孔明那样辅助帝业的师傅作为人生奋斗的第一目标。到了唐宋代明清时期更是不断地系统化、神圣化成为教化、束缚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工具,最最系统的体现就是日益严密完善科举取士制度。
原本孔、孟学术中的人本意识基本已经被大量的注经所边缘化完全地稀释消化了。从过去肯定人的心理和生理欲求合理性到主张以礼节情,以礼导情,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形成父子君臣夫妻等维护等级的纲常礼教。
对于大多数的知识分子而言,奉儒家纲常礼教为圭臬,以牺牲个体意志为代价走“学而优则仕”的仕进之路来谋取身份、地位、财富甚至女色等。基本歪曲了初始儒家学术的本意。随着专制大一统格局的逐步完备,儒家的嬗变和异化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统治者愚民驭民的重要手段,以儒表法里的权术治国驭民。其间充满着尔虞我诈的权斗、贪污腐败的掠夺,对于那些不愿卑躬屈节的,阿谀奉承的儒家原教旨主义者来说更是一种屈辱。对于冯梦龙这样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又在科举制路上蹒跚而行的经学大师而言,是一段十分痛苦的心理炼狱。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猛烈冲击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主张,认为一切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都是对人性的戕害和束缚,都是与人的各种活动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道家又与释家遥相呼应与儒家针锋相对,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按照道家的说法是“虚己以游世”,他不是否定个体欲求的禁欲主义,也不是放任个体欲求的纵欲主义,而是对社会采取超出眼前狭隘功利、放达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不为利害得失所动,尤其是政治黑暗时期表现了一种特立独行的不合作态度、比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越名教而循自然,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永恒的生机相融为一体。道家解脱的核心就是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个体生命的无限自由。道家的解脱主张,具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功能,千百年来,培养出一种逆境中稳定的文化心态,当儒表法里成为统治者权术的象征时,入世不得的失意之士,往往向道家学说寻求精神寄托。在明末的政治黑暗时期这种儒、道、释三教合流已经成为新兴起的王阳明理论创新儒家经世致用学说的重要基础。
在王阳明看来,事物之礼产生于良知,天地万物都是良知的发育流行,在突出主体良知时,强调“气”无非是“良知”的流行,理无非是“良知”的条理,表现为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王氏知行合一的理论,其要义在于培养不尚空谈的道德家、实干家反对的是官场的伪君子,据此他认为“良知所以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16]王氏主张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孔子在内。这些言论后来导致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对于孔子之学质疑,大大动摇了以程朱理学为圭臬统治哲学基础,成为王学左派的一面旗帜。而冯梦龙正是王阳明、李贽旗帜下的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大作家。诚如王阳明所言:
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依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意克念即成圣人矣。[17]
冯梦龙这位王学的忠实信徒,在《三教偶拈》中创作《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是最早王阳明生平事迹的记录者。在斩断了与青楼妓女侯慧卿的情感纠葛后,他一方面孜孜以求在仕途上有所突围,另一方面却专注于学术研究和各种通俗文学、戏曲、适用性经学、史学和杂学的普及,并将自己的广博学识真正做到经世致用,践行王阳明先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原则。在明末腐败的官场固然他在仕途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仅仅五年的一任知县就已经干得风生水起,执政理政能力堪称一流。
在王朝末期官场的逆淘汰潜规则主导下,却使他黯然出局。但是在适应市民社会需求方面,因出版业的发达,在经济上成果斐然,早已跻身乡绅阶层而衣食无忧。在学术创作和文学艺术的创造方面更是空前绝后,终成一代大家而青史留名。他是明末那个黑暗天空里翱翔的火凤凰,可以说他早年和侯慧卿那段情感的突破,是一次凤凰涅槃后的浴火重生,使之在通俗文学的创作方面达到相当高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凤凰翱翔高飞于千仞群峰之上,托起一方属于自己的蓝天。
【注释】
[1]《苏州文献丛钞初编·下》,古吴轩出版社,第750页。
[2]《苏州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99页。
[3]《吴门画舫续录纪事》,古吴轩出版社,第791页。
[4]《冯梦龙全集第10卷·挂枝儿隙部五卷》,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62页。
[5]《闲情偶寄·余怀序》,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2月,第1页。
[6]《冯梦龙全集第7卷·情史》,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页。
[7]《冯梦龙全集第10卷·太霞新奏》,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页。
[8]《冯梦龙全集第7卷·情史》,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页。
[9]《情史·爱生传》,江苏凤凰出版社,第442页。
[10]《冯梦龙全集第1卷·古今小说》,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75页。
[11]《冯梦龙全集第10卷·太霞新奏卷十一》,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92页。
[12]《冯梦龙全集第10卷·挂枝儿》,江苏凤凰出版社,第74页。
[13]《太霞新奏·巻七》,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14页。
[14]《冯梦龙全集·太霞新奏》,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26/127页。
[15]《冯梦龙全集·太霞新奏》,江苏凤凰出版社,第165/166页。
[16]见《书魏书孟卷》,《王文成公全书》卷八。
[17]见《年谱》,《王文成公全书》第三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