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力挽危局招猜忌

一、熊廷弼力挽危局招猜忌

明代的统兵、治兵、监军督察分权制约体制,有对军阀集团控制的实际功效,却在事实上造成了文臣和武将的对立。再加上太监监军和御史纠察,使得武装集团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更加尖锐,军力难以整合,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机动转移能力受到掣肘。和游牧民族崛起的建州贵族武装集团相比较,在作战效率上差了许多。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在统一了女真部落后,自称后金,便和明帝国撕破脸皮,以“七大恨”誓师,乘明疏于防守,一举攻下抚顺等地,连败明军,全辽大震,撼动朝廷。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特派兵部侍郎杨镐巡抚辽东,率领十多万大军,四路合击后金。杨镐本无将才,在朝鲜抗击倭寇时,曾经弃军队先逃,致使全军溃败,由于和当时执政的浙党集团头目关系密切,才得以重用。

东路总兵刘綎骁勇善战,可由于杨镐的猜忌,便让他孤军深入。随行的朝鲜将领问他为何不请兵,他说:“杨爷与俺自前不相好,必要致死,咱也受国厚恩,以死自许。”当时的朝廷上下均十分轻视刚刚崛起的后金,以为以优势兵力一举可以获胜,而杨镐也本无战意,只想取得一些小胜就冒功请赏。大雪初晴,明军出发,由于行动迟缓,后金早已侦知,努尔哈赤斩钉截铁地说:“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八旗精锐,首先扑向西路军。

西路军首领是有勇无谋的杜松,他立功心切,率军直到萨尔浒,留下两万兵马,又马上领兵渡浑河,进攻界凡城,后金挑坝放水,使得正在渡河的明军淹死无数,并且切断两岸明军的联系。随后乘天黑雾浓猛攻萨尔浒大营,明军迷失方向,士兵点起火炬,全部成为后金兵的活靶子,很快被斩尽杀绝,死者满山遍野,血流成渠,僵尸如冰块一样府浮于水面。

北路军将领马林听到败报,将部队分为三路,被各个击破,仅自己只身逃回。刘綎东路军误入埋伏,全军覆灭。杨镐急令南路明军撤退,后金二十多人吹号虚张声势,吓得明军狂奔逃窜,相互踩踏,死亡一千多人。萨尔浒战役明军以优势兵力而在战略战术上的一再失误,导致一败涂地,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东双方的力量对比,从此大明帝国在辽东的战局一阕不振,军事上一路走低。

杨镐三路丧师,帝国举朝震惊,杨镐被逮下狱处死。熊廷弼被任命为辽东经略。

熊廷弼,字飞白,湖北江夏(武汉)人。身长七尺,个头至少在一米八零以上,可以说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但是他面部少胡须,就显出某些书生气质来。

熊公在二十九岁那年万历丁酉年(1597年)乡试第一,成为解元,万历戊戍年(1598年)进士,授保定府推官(法院院长正七品),召入为御史,特命巡抚辽东。他虽然以科举正途担任边关统帅,但是身上具备明显的军人气质:首先他有一身好武艺,膂力过人,可以说是孔武有力,能够左右开弓连发两箭;而且他对于军事战略不陌生,有勇有谋,在辽东任职数年,禁止贿赂,整肃将吏,风气为之一变。

这时老熊受命于危难之际,辽东萨尔浒大败之余,一片混乱,士兵对后金闻风而逃,人人要逃,营营要逃,个个都成了亡命之徒。各营逃兵每日数以千百计,老百姓也纷纷逃往关内,沈阳及诸城堡几乎都逃光了,数百里皆无人烟。

熊廷弼抱着尚方宝剑出了关,日夜兼程赶往前线,在途中遇到逃兵便劝说、命令回营,并斩杀逃将三名,制止了三军大规模的溃逃。当时官吏更为怯懦,熊廷弼命俭事韩元善去安抚沈阳,他死活不肯去,又命俭事阎鸣泰去,他走到虎皮驿就哭着回来了。

熊廷弼一拍桌子,决定自己亲自前往,部下纷纷劝阻,他却豪爽地说:“冰天雪地,敌人肯定想不到我会来。”他到沈阳安排好防务,又乘雪夜直入抚顺,所致杀贪官,罢庸将,督促军士造战车,收拾火器,修城浚壕,严肃军纪,很快安定人心,巩固了边防。

熊廷弼认为速战进攻是不合实际的,要采取“坚守渐逼”的策略,他集兵八十万,分守沿边重镇,辽东形势大为好转。这时神宗、光宗相继去世,朝中党争闹得不亦乐乎。老熊性情刚直,好谩駡,为官清正,不取一钱,也不结交朝中诸党,于是大臣都不帮他说话。而且他不徇私情,执法严厉,部下左右颇有怨愤,有人上疏攻击,说他出关一年无功无谋,甚至说不去廷弼,辽东不保。朝廷因此将他罢免。

继任经略袁应泰不知兵事,尽改老熊所为,急于三路出击后金。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军攻克沈阳、辽阳,经略袁应泰自杀,其后攻下大小七十余城。

辽阳、沈阳失陷后,军民恐慌,纷纷逃亡,以至前线200余里烟火断绝,京师大震,白天也紧闭九门,实行戒严。此刻朝廷又想起了闲居在家的熊廷弼,再次启用老熊为辽东经略,赐给他尚方宝剑,许诺总兵以下可以先斩后奏。但是熊廷弼此次出关并无实权,巡抚王化贞和兵部尚书张鹤鸣有私交,拥兵十四万驻守广宁,可不受老熊节制。而熊廷弼只有五千人马,加上他恃才自傲,朝臣都不待见他,要兵要饷都无门,实际成了光杆司令,于是憋了一肚子气。熊廷弼主张固守,王化贞主张速战一举收复失地。

熊廷弼说:“守备之道不可不预先谋划,若只图进攻,被敌追袭,恐怕后果不堪设想。”王化贞上书朝廷慷慨陈词:“愿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我并非贪功求赏,只愿从征将士得到厚赏,辽东人民免税十年,海内除去加赋,而我归老上林便满足也。”一番话说得漂漂亮亮无懈可击,朝廷君臣听了很是感动,都认为后金指日可亡了。于是经抚不和,遇事必争,形同水火。导致掌握优势兵力的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指挥。熊经略难于指挥调动王巡抚的兵马,再加上朝廷中兵部尚书张鹤鸣的牵制,熊廷弼的收缩战线,经营和坚守广宁,集中优势兵力在寻战机出击收复失地的战略,不被理解难以实施。

天启二年正月(1622年)八旗兵进河西,王化贞命将迎战,手下他最为亲信的骁将孙得功早已为后金收买,成为内奸,出阵迎敌,蓄意投降,刚一出战,便率众先逃,明军不战而溃。孙得功等企图奔回广宁,生擒巡抚王化贞为见面礼,便大呼小叫“金兵来了”城中大乱,王化贞正在巡抚衙门里伏案处理文书,参将江朝栋撞开府门,化贞气得大骂他无礼。朝栋大叫:“事急矣,请公速走”,化贞惊呆,朝栋将他夹持上马,夺门便走。逃难途中,迎面遇见前来救援的熊廷弼,王化贞不禁哭出声来。老熊微微一笑:“以六万众一举荡平,结果如何呢?”化贞羞愧得说不出话来。[1]

王化贞从广宁溃逃,驻扎右屯的熊廷弼没有收拾残兵败将,固守关外,而是选择了和逃难的辽民散兵一起回撤山海关,这给他埋下了杀身之祸。老熊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呢?这和他一直准备实施的所谓“三方布置”大战略有关。在《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都有记载:增加登莱、天津军队守备数量,而把重兵屯在山海关,等各镇兵马都调集过来后登莱的策应也准备齐全,然后三方大举进攻。

在《明熹宗实录》的表述略有不同:兵部右侍郎熊廷弼建议,认为恢复辽左必须有三方布置,广宁用骑兵步兵和金兵对垒河上,牵制住其全力;海上督舟师,乘虚进入南卫(指金、复、海、盖等地),大张声势,动摇其人心;金人必定忌惮,只能匆忙回护老巢,如此辽阳可复。于是提议广宁、登莱、天津这三方,而山海关仅仅是居中节制。这是个大胆的战略收缩再图集中优势兵力,以“围魏救赵”实施黑虎掏心的方法,一举收复辽东失地的完整战略设想。可惜这一计划未能得到鼠目寸光的朝廷君臣认同,也得不到辽东前线同僚的支持,反而上下左右处处掣肘,致使一代名将被冤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