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生凄绝处
失意时的冯梦龙难免有沉湎声色流于世俗的一面。他流连风月,狎妓同游,在诗酒风流中以浇仕途失落块垒。然而也正是世俗的沃土浇灌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其在通俗文学大海中遨游,汲取营养,终至锻造出自己璀璨夺目珍珠塔,在中世纪的黯夜中发出人性人情的曙光。这其中蕴藏着自己在冶游场所和身份卑微的妓女所产生的那段刻骨铭心终生难于忘怀的情爱火花,证明他可以游戏人生,但绝不亵玩爱情,他可以口无遮拦,臧否人物,但绝不放肆而下流。这就是追求真情真爱的冯梦龙。
冯梦龙爱过一个叫侯慧卿的苏州妓女,并有白头偕老的海誓山盟,以致使他铭心刻骨,誓死以情相守。后来侯慧卿别嫁他人,冯氏极为伤心,曾为她写下三十首怨离诗以及怨离词和《端二忆别》[11]。后来同友人唱和成《郁陶集》。在作品中他毫不掩饰自己地表达了对这位青楼女子的深沉的爱意。他在《端二忆别·序》中说:
五月端二日,即去年失慧卿之日也。日远日疏,即欲如去年之别,亦不可得,伤心哉!行吟小斋,忽成商调,安得大喉咙人,顺风唱入玉耳也!噫,年年有端二,岁岁无慧卿,何必人言愁,我始欲愁也。
真乃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愁悠悠如水流,五月端二这天是侯慧卿嫁人的日子,冯相公将自己锁闭在简陋的书斋内,焚一炉好香祭奠自己失去的爱情,纾解自己满腹的愁肠,他徘徊良久,一气吟成数十首小令词曲,真想请得男高音独唱家来充满激情地高歌一曲,使得高亢深情的歌声随风飘送到侯慧卿耳畔,让她知道自己的真情和失去她的悲伤,就不必让别人说自己惆怅了,还是他自己来诉说的好。
他最后在这套写给侯慧卿散曲后面注明,此套散曲名为《满林莺》,也就是暗喻在这个季节中自己脑海中涌现的全是侯慧卿的美好形象。兹全部照录如下,由此可证冯梦龙对侯慧卿的拳拳眷恋之心迹:
【黄莺儿】
端午暖融天,算离人恰一年。相思四季都尝遍,榴花又妍。龙舟又喧,别时光景重能辨。惨无言,日疎日远,新恨与旧仇连。
【集莺儿】
隔年宛似隔世悬,想万爱千怜。眉草裙花曾婉恋,半模糊梦里姻缘。情深分浅,攀不上娇娇美眷。谢家园,桃花人面,教我诗向阿谁传?
【玉莺儿】
想红楼别院,剪新罗成衣试穿。昨朝便起端阳宴,偏咱懒起游舡。三年艾怎医愁病痊?五色丝岁岁添别怨。怪窗前,谁悬绣虎?唬醒睡魔缠。
【羽林莺】
蒲休剪,黍莫煎,这些时,不下咽。书斋强自闲消遣,偶阅本离骚传。弗吊屈原,天不可问,我偏要问天天。
【猫儿逐黄莺】
巧妻村汉,多少苦埋冤。偏是才子佳人不两全,年年此日泪涟涟。好羞颜,单相思万万不值半文钱。
【尾声】
知卿此际欢和怨,我自愁肠不耐煎,只怕来岁今朝想更颠。
他的朋友剑啸阁评云:句句是端二,句句是周年,而一段真情蓬勃,绝不见使事之迹,是白描高手。
侯慧卿出嫁从良的那天,应该是春末夏初的日子,天气渐渐变得暖和起来。那是刚刚过了端午节的第二天,苏州七里山塘的清清河畔在一片烟柳丛中掩映着一座精致的庭院,这座庭院在当地很有名,被称为谢园,也许主人姓谢的缘故。主人也就是老鸨,现在被称为妈咪的人,养了一群漂亮的妹妹,专门从事皮肉生意,只是那时的妓女更带有文化色彩。即使是青楼的妹妹除了绝色之外表以外,也是有些文化内涵的女性,琴棋书画训练有素,其中不乏人才,只是出身寒微一些。接待的对象也多为官宦、名士、商人等等多少是有些层次的人。从本质上说,那些色艺双全的妹妹们多为权贵们亵狎玩弄的对象,是金钱和权力的猎物,她们也是以皮肉和才情谋生而已。当然色艺才情有时也会和才貌相当的书生小鲜肉们摩擦出一些情感的火花。
看上去裹着锦衣堆着珠玉如同富家小姐的妹妹们,身躯却是十分卑微低贱的。为了接待那些贵客,小小的庭院和精致的小楼布置得素雅幽静,庭院兰花甬道假山亭台楼阁,很有些苏州园林的韵味。院中的小楼珠帘低垂,绣户明窗,常有幽幽琴声和郎朗吴歌传出。这里就是谓之青楼的地方,常常是一面靠街,一面临河,红灯高挂。再加上七里山塘的烟柳迷离,河水汤汤,就十分富有诗情画意,引得那些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寻花问柳,一择千金买笑。入夜时分则山塘河的两岸,红灯闪烁,画舫穿梭来去,在箫吹夜月和笙歌燕舞中点缀着帝国最后的纸醉金迷。七里山塘分为上塘和下塘,沿河林立着诸多青楼小院,如同明代诗人画家唐伯虎形容的那样“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山塘河和南京的秦淮河流觞的全是金钱和人欲的粼粼波光,很引起人们对于晚唐诗人杜牧那首“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联想。
因为端午刚过,谢家院的大门上悬挂的菖蒲草依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昨晚的粽子宴和姐妹们的送行宴筵的欢闹声言犹在耳,从青楼门口穿越而过的赛龙舟的喧闹声预示着这个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还在进行当中。清晨一叶轻舟已经在鞭炮声中接走了谢家院的一位丽人,这是苏州名妓侯慧卿。
小舟渐行渐远,消失在山塘河的尽头,侯慧卿怅立船头看着熟悉的景观从眼前渐次消失,热泪潸然,若有所思。立在她身后那位郎官似乎年龄要大些,从体型的富态和穿着的鲜亮来看,一定是富贵人家的子弟。那些鳞次栉比的街衢和河面的画舫以及河畔隐约浮荡的阵阵歌声随着新人的远去渐渐淡出视线,苏州特有的小桥流水消逝了。
前路茫茫,侯慧卿自己也不知道等待她的命运到底是什么。也许她对那些河畔青楼的景观和歌声有所留恋,也许她根本就是怀着一种庆幸从良的心态告别过去扑向自己崭新的生活,这里的一切就像是脱去了旧衣衫而换上新罗衣,伴随着丰厚的妆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却是日夜向往的生活。尽管作为妓女从良,历来只是做小妾的,未来的生活怎样,迎娶她的这位相公习性脾气人品到底如何?她心中完全没有底,但是迎接她出嫁的人至少在目前是符合她选人标准的,首先是富裕,才貌也还说得过去。
这时不知哪一家的姐妹唱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这歌声勾起了她的一丝惆怅,使她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这个人曾经创作过一系列的散曲,颇有当年宋代柳永之风,所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冯相公所创作的散曲、民歌也几乎达到了这种境界,很受青楼里姐妹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