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特征
(一)系统性
所谓系统,就其一般含义来讲,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互相制约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系统整体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有机整体”。科技创新素养以科技创新思维为核心,构成了一个由“控制”“动力”“调节”“操作”“工具”“综合”等系统组成的整体。各系统之间按一定关系组合和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特定结构,并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如果某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其他系统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最终影响科技创新素养的整体水平。
(二)能动性
科技创新素养虽然具有客观现实的特性,是大脑的反射活动,但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被动的反映,而是自主的、能动的反映。当客观事物反映到大脑时,大脑中观念形成的对象和客观现实对象本身不一致,大脑在形成这种观念的时候,是根据自身价值趋向和要求反映的,在构建新的联结方式时也受自身的需求影响。科技创新思维进行过程中,思维因子积极地、主动地向着目标构建新的联结方式,情感意志也达到了高潮状态,各种心理机能积极涌动,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或新思路、新事物的产生。
(三)可塑性
科技创新素养是可以被开发和培养的。首先,当代科技的未知领域无论数量、种类,还是深度和广度都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一种未知事物的属性、事物间的内部联系也是无穷多的,未知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其方向、模式也是无穷无尽地反映到大脑里。这些无穷无尽的事物及其变化的观念化思维因子必然呈现出无穷性,并且“思维因子具有客观事物所不易有的超越性,可以任选无穷多种的任一思维对象,从思维对象无穷多的属性中任选一属性,在思维因子构建新的联结模型时,在无限的变化中任意截取一种形式。只要这样的截取能够适合主体的目的、需求和价值模式”,科技创新素养就会产生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由此可见,“创造乃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一切神智健全的人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创造潜能,关键是你有没有把它开发出来”。人人都具有科技创新的潜力,而且这种潜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为我们开发和培养科技创新素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其次,实验和研究表明,科技创新素养的构成要素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创新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成长中的教育与培养在后天习得的。诸如思维可以激发、知识和知识结构可以优化、意识可以引导、个性品质可以改变等。也就是说,科技创新素养具有可塑性。
(四)独创性
所谓独创性,“是指超越固定的、通常的认知方式,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不为一般人所有的、不寻常的新观念或新理论”。在科技创新素养构成要素中,或思维品质,或人格品质,或成果的表达上均与众不同,具有独创的特征。科技创新思维的创新性决定了它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多样性、突发性和每次创新过程中的个性,同传统思维相比,表现出它没有统一的逻辑模式。科技创新人格使主体具有了超常的意志力、观察力和独立精神等,这是其他形式人格无法比拟的。科技创新的成果表达,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结果都是将一种具有突破性的新假说、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呈现出来,这也是一般素质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