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教育体制对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的教育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制约,目前教育事业仍还存在着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教育资源数量供给不足的矛盾,它导致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仍无法根本摆脱应试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升学成为教和学的目的,应试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已制定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等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但问题仍很严重。在高校虽不存在升学压力,但应试教育的情况依然存在,并集中体现在“考研”大军长达一年多的“备战”上。

(二)教育观念滞后使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经下发,但是,有些地方教育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有的还没有把国民创造力水平提高到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因而也就没有对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虽已有认识,但还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体现出对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

教师家长而言,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家长和老师即使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由于受到教育体制、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局限,也不可能对之给予多少实际的重视。调查表明,“一般来说,老师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得到68.9%的被调查者认同,这表明教师仅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赞同“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的被调查者占5.93%,说明老师不能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在营造学生“敢于质疑”的环境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就中学生自身而言,他们是被教育者,其观念主要是受教育者的影响。他们虽然知道创造发明对社会、个人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在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活动中,却呈现出较低的参与度。此外,还有少数中学生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感到困惑,对科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倍感压力,缺乏适应社会进步的自信和参与竞争的勇气。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对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现实意义还未真正认识。

(三)课程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内容不合理,影响了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按照现代教育观念制定的我国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无疑会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由于新课程教材尚处于试验阶段,并未在全国推广使用,影响了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尽管“探究”学习方式对中学生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但调查表明,认同“学校的相关科学课程是否为你提供过尝试进行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机会”的中学生仅为21.4%。因此,加快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四)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从全国的调查结果看,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进步或改进,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如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59.3%的中学生认为大部分老师教学是“灌输式”,大学生为48.9%,并且还有20.9%的中小学生表示“父母通常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这更是令人吃惊。

究其原因,家长群体文化程度不是太高,制约着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教师本身素质不高,主要因其自身所受教育存在缺陷,即以往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消极影响。另外,还有一些“间接的”教育者,如一些大众传媒节目的编导者,他们制作的节目不乏教育性,但由于其本身素质欠佳,导致一些教育观念滞后的节目充斥荧屏。美国教育界也认为,中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有着最为直接关系,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学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说:“我们要的是高素质的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照相机,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提倡教师创造性地教,应将“钥匙”交给学生,要解放儿童让儿童创造性地学。因此,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者的素质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五)教育投入不足仍严重制约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培养

就家庭教育投入而言,我国家庭有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对培养后代不遗余力,因此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投入是较充足的,而不足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我国存在温饱问题尚难以解决的家庭,其教育投入不足是绝对的;第二,相当多的家长缺乏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意识,其教育投入方向出现偏差,这些家庭在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培养方面的教育投入不足是相对的。

社会教育投入是指除政府和中学生家长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不仅指社会捐资助学,还包括对中学生报刊读物等出版物的投入,包括社会各界对中学生活动和竞赛的赞助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社会教育投入近几年虽有较大发展,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

多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投入问题实质上是政府对学校的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近几年,学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形在相当程度上有了改善,比如教师工资的提高,改善办学条件等。总体看,对大学的投入已产生了明显效果,但对中小学的投入与其必要需求相比仍相差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