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发展的条件
(一)年龄和知识
首先,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发展在总体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和一般的趋势,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长。就某个时期而言,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特征表现为在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积累越来越多、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并逐步趋向现实化、主动化;思维能力相应地也有所发展,抽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坚持不懈。因此中学是中学生创新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他们进行适时的科技创新素养培养很有必要。
(二)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般判断一个作品是否创新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有没有具备新颖首创的特征,是不是具有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这里的社会意义是指产生了新的产品、新的价值,深化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然而中学生所具有的创新由于其自身发展的限制,在新颖性、首创性方面往往能够独树一帜,而其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往往会有所欠缺。基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的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亲身经历了一定量社会实践的磨炼,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他们创新的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人格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影响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中学生自身的人格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例如:中学生在接受外界事物时,由于其自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地阻碍了中学生的身心和智力发展。基于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提高,主要活动场所就是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而开展兴趣小组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中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这恰恰顺应了中学生自身的需求,与他们的需求相一致,这对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颇有益处。
中学生,特别是小学到中学这阶段中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学校、家庭,还有一条学校到家里的路。面对日日如此的生活,中学生早已疲倦了身边的一切。他们的好奇心、观察力也往往因倦怠而磨灭。课外兴趣小组则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它往往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对积累中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宽中学生的眼界、提高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