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何谓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创造力的表征,而创造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就思维模式来说,创造性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聚合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前者力图通过一般原理的逻辑分析来证明特殊事实的存在,而后者则力图通过特殊事实的逻辑分析来证明一般原理的存在。与聚合思维相反,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强调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主要包括逆向思维、曲解思维、头脑风暴、夸张思维等方法。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直觉思维,它不依据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凭着个人的直观知觉对事物和现象做出推断。直觉思维的成效取决于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并与思维者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在创造性思维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因而是已有信息的产物;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而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变革的条件和基础;而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产生以及新元素的发现是聚合思维导致创新与发明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则说明了发散性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指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各种心理定式的影响)、流畅性(指对事物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可以想出各种不同的念头)、独特性(指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发散思维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并非少数人具有的特权,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可以经过教育来加以发展。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大量的心理学调查表明,创新思维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个性特征培养的问题。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思维,也要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这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人格品质。20世纪70年代,任朱利和瑞斯就指出,“天才”儿童就是那些具有中等以上智力、较高的责任心和较高创造性三方面特征的儿童,其中的第二点就是指动机、兴趣、热情、自信心、坚毅性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在其《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对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结构是这些人共有的心理特征,这通常包括渊博的知识、超人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精湛的实验技巧等。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其《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更是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创造力的关键因素。如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体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发现,创造性发展也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其中幼儿就有创造性的萌芽,小学生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创造性,青年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年人则到了创造性的收获季节。我国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专门研究过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情况。他认为,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造力既不同于幼儿和小学生,也不同于成人。与学前、小学儿童的创造力相比,中学生的创造力有如下特点:①中学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地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的;②中学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③中学生的创造力更为成熟。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显示:在语文学习中,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发展着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例如,听讲时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新颖、独特的见解,阅读时对材料进行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作文时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创造力既表现为思考数学问题时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推理过程的可逆性,也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和假设,并加以证明。物理和化学的学习要求中学生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尝试去揭示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并运用这些规律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这些研究和发现保证了创新型课堂教学实验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