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课堂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诚如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新型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或现行的以讲授为主教学模式而提出的一种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过分注重信息的储存、积累的能力,而忽视信息提取加工的能力;过分注重集中思维而忽视扩散思维;过分注重给学生现存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忽视提倡探索众多的设想答案;过分注重前人思维结果、提供结论性的东西,而忽视学习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过分注重培养解决精英领域问题的人才即“知识生产者”,而忽视培养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人才即“生产知识者”;过分注重教学过程的统一性、全面性,而忽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过分注重对当今现实的适应能力,而忽视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弊端表明,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不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新型课堂教学以现代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为指南,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因此,任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领导和咨询等作用;任何成功的教学都必须同时关注这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第一,认知性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认识;第二,社会性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和教师的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进行情感沟通;第三,反思与伦理性实践活动,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教育与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创新型课堂教学就是一种符合教学规律,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知识、能力和品质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范式。
从理念的角度讲,它秉承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思想,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品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辩证批判思维能力、培养隐喻联想思维能力、培养有助于创新思维的非智力因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创设一种“对话”的环境,最好的保障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个教师都成为创造性的教师。这里,我们就辩证批判思维能力、培养隐喻联想思维能力和“对话”的环境做一点展开说明。
辩证批判思维能力泛指个人能够辩证地评估、判断某一事物和现象好坏利弊的能力。辩证思维是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林崇德教授发现,从整体上看,在校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辩证概念,但其掌握深度仍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初一学生以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为主,对辩证概念的理解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初二的学生以掌握抽象的辩证概念为主,理解的深度已达到一定水平;初三的学生则处于两者之间。辩证判断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性质和关系的心理过程。辩证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产生的。就创新思维而言,辩证思维可包括积极进取、欣赏困境及和谐冲突等方法。诚如量子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而言:“当我们遇到自相矛盾的问题时真是太棒了!因为我们就有希望获得一些进展了。”批判思维指个人对某一事物和现象长短利弊的评判,它要求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断形成独立的见解,其中,激发念头可谓批判思维的关键。激发念头并不一定要寻求正确,而是要激发人们对同一事物(现象)采取不同的认识。就创造思维而言,批判思维是破除人们思想认识中功能固着和思维惯性的关键。培养辩证批判思维对于突破聚合思维对创造思维发展的束缚,开发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隐喻联想思维指个人可以将截然不同的事物有机地接合起来。这种联想通常是隐喻的、直觉的、跳跃的、模棱两可的。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对隐喻联想思维提出一个形象的口号:“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在隐喻联想中,通常有直接联想、个人联想、象征性联想和幻觉联想等方式。它们均可促使人们在日常的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具创意。隐喻联想是创造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没有隐喻联想就没有人类对世间万物的种种联想和梦幻。科学上的许大重大突破都是隐喻联想的结果,它把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因此,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特殊关联是创造思维的一个突出体现。美国心理学家瑞普提出,直觉的隐喻联想可帮助人们在一个更广泛、更特别的情景下看待同一件事物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思维中的一次次飞跃。在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中,至今仍十分强调每个学科与专业的个性和独特点,很少介绍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共性和相互联系。就创造思维来说,这种知识的分割与疏离是极为有害的,它不但会导致人们机械、片面地认识各科知识的结构,还会使人们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持消极淡漠的态度,对跨专业的理论设想嗤之以鼻。所以,强化隐喻联想可突破知识专业化对个人知识结构的束缚,使人们学会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中寻找专业发展的灵感和突破点。
“对话”的环境,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过:“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过程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所谓对话的环境就是一种摒弃了单纯“灌输”和机械训练,以教师指导为特征,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中心的视点、知识中心的视点、评价中心的视点及学习共同体的视点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对话环境。”创造性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创造性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处理,培养出创造性学生的综合程式。
从模式的角度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而设计、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样式。对这一内涵的理解还需要把握三点:其一,主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动态和谐地生成创新型教学模式;其二,强调对教学活动进行个性的、系统的、创造性的设计,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创造性地完成和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三,突出模式的可操作性,提供简明扼要的程序、原则和方法等,便于有效指导建模实践。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创新型课堂教学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对话为手段、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也是一种关注学生、关注发展、关注过程、关注研究的教学。